通过危废环境管理学习你对企业危废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

通过危废环境管理学习你对企业危废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第1张

企业“危废”管理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及其合规建议

1、“危废”管理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

综合前述“危废”监管的相关规定、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十起环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6]在内的相关司法判例及笔者的实务经验,企业因“危废”管理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几乎涵盖了法律责任的所有类别,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的承担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影响,有些甚至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同时,导致相关法律责任的事由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具体归纳如下:

民事责任:主要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多见于相关产废单位出于“逐利”的心理,私自倾倒、排放危废或者将危废交给不具有危废经营许可证的相关主体进行处置的过程中。

(1)责任承担方式:赔偿损失,具体可包括环境修复费、生态环境功能服务损失费、鉴定费、评估费、律师费、诉讼费等。

(2)典型案例:如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泰兴锦汇化工有限公司等水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被告锦汇公司等六家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废盐酸、废硫酸总计25万余吨,以每吨20至100元不等的价格,交给无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相关公司偷排进泰兴市如泰运河、泰州市高港区古马干河中,导致水体严重污染。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请法院判令六家被告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16亿余元、鉴定评估费用10万元。[7]

行政责任:主要为企业因“危废”管理不当所受到的行政处罚。

(1)责任承担方式: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可受到警告、命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扣或吊销危废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处罚。

(2)典型案例类型总结:根据威科·法律信息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1月16日,因“危废”管理不当而受到的行政处罚数量接近9000起,由2015年前最高的年402件激增至2018年的2416件,2019年也有1478件处罚案例。由此不难看出,自2016年新的《固废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企业因“危废”管理所受到的行政处罚呈现几何级增长。另外,根据相关统计,因“危废”所发生的处罚案件中,处罚对象的约80%为各类企业,其余为个人或者个体工商户。而从发生地域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产废大省的处罚案件数量几乎占到总数的近七成。综合相关处罚案例,我们发现,企业进行“危废”管理过程中,极易因如下问题受到行政处罚:

●违反申报登记制度,产废单位或处置单位未及时完成申报或未申报重大变更;

●存储不规范,危废与其他固废混装或存在其他不符合法律及相关标准规定的情形;

●未设置危废标识或者设置的标识不规范;

●危废相关台帐管理不规范;

●危废转移程序不规范,未及时完成危险废物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申报等;

●随意丢弃、堆放、抛洒、排放、填埋危废;

●未依法订立相关管理制度,如应急预案、环境保护制度等;

●未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收集、贮存、处置危废。

刑事责任:主要因涉事主体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或违法委托无经营资质的企业处置危废而构成污染环境罪或其共犯而受到刑事处罚。

(1)责任承担方式:

(2)典型案例:贵州省华兴瓷业有限公司、胡国强污染环境案[8]、海宁恒创再生物资有限公司、孙铁海、张燕叶等污染环境案[9]。

2、对企业危废管理的合规性建议

企业应依法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甄别,准确识别并判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废,必要时可邀请技术专家或者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进行危废的认定;

依法加强危废管理制度的合规性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标准和相关制度进行危废的管理;

对危废管理过程中极易发生行政或刑事处罚的制度内容应通过邀请第三方进行培训、企业内部定期预警、演练等方式予以强化;

建立危废合规化管理所需的法律文本体系,通过对危废管理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文本的专业化设置,最大程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并规避可能发生的潜在法律风险;

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法律专家对企业危废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出具合规性意见或代表企业进行维权,降低企业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风险。

谁发明了造纸术

张燕

造纸术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对于中国古代造纸术究竟起

源于何时,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东汉蔡伦发明说”与“蔡伦前发明说”两

种观点。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又出土了460余件麻类植物造成的古纸。颜色、质地非

常之多,有黑色、褐色、白色、**,厚薄不一,其中10件还写有文字。从残留

在纸面上的残渣看,它们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

件及包裹物品。据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大多数是西汉时期的。

有学者认为,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

就有了纸,蔡伦并非造纸术发明人。

一、蔡伦是最早的造纸人吗?

纸张被视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与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占有同样的

地位。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弗朗索瓦·巴孔在17世纪初叶于所著《新机械学》中强

调了这四大发明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它们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造纸术和印刷

术表现在文化中,火药表现在战争中,指南针则表现在航海事业中。任何帝国、

任何教派或任何星辰都不能自吹对人类事务施加了像这些发明那样大的影响。”

因此,造纸术的起源问题不仅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也备受世界范围内的

研究者瞩目。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存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的传统说法,直至今天,

中国的教科书也这样告诉学生。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来源于重要史书《后汉书

》。《后汉书》中明确记录了造纸术的发明人、发明原由和过程:“自古书契多

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注: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

莫不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来,这段记述又由保存在较晚著作中的

其它记述或引文所证实。基于《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后

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然而,由于新的考古发现,“蔡伦造纸”的传统说法在中国乃至亚洲的许多

纸张史专家中都引起了争论。

1957年,陕西出土了灞桥纸。1974年,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

关纸。1978年,陕西扶风中颜村西汉窑藏出土了中颜纸。经过考古专家的考证和

断代,证实这些纸是西汉初期到晚期的,年代都比东汉早,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对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观点提出异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

中国就有纸,蔡伦不应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中国造纸的历史起码要向前推进两三

个世纪。

而另一些专家则对这些纸出土的古墓或遗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纸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虽然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

这些纸质地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纸。而蔡伦对造纸

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为今天中国人

引以为豪的纸。蔡伦对纸向中国、向世界的推广普及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不是

最早造出纸的人,却可以算作“造纸术”的发明人。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再次发现了 西汉时期的放马滩纸。与以往考古发

现不同的是,这次出土的古纸质量较好,纸面平整光滑,质地薄而软,上面还有

用细墨线绘制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经专家考证,这张古纸的“生日”是

西汉早期,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300多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日本高知纸业实验场的技术鉴定和化验结果也都表明

,该纸是以麻类植物制造而成,且纤维分布均匀,质量明显优于陕西灞桥纸,完

全可以用于书写。所以,这张目前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马滩纸,在当时

成为中国西汉早期就有优秀纸张的唯一物证,“蔡伦之前的纸不是纸”的观点受

到了冲击。

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发现,悬泉置遗址的发掘工

作者、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何双全惊喜地告诉记者,这个遗址出土了460余件麻

类植物造成的古纸,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根据同时出

土的简牍和地层分析,这些古纸的年代从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东汉

初到西晋都有,其中大多数是西汉时期的,有10件还写有文字,质量较好。古纸

的颜色和质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厚等8种

。从残留在纸面上的残渣看,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

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何双全说,这些古纸的发现不但为中国研究纸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证

,也有力地印证了“蔡伦不是造纸术发明人”这一观点。

二、出土的纸是东汉以前的吗

敦煌悬泉置出土了数百件古纸,似乎使“蔡伦前就有纸”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造纸术起源的问题,却仍没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据何双全研究员介绍,多年来,持“蔡伦造纸”观点的学者对考古发现的纸的

年代表示怀疑。他们指出,1957年以来出土的“灞桥纸”、“金关纸”、“中颜

纸”、“放马滩纸”等被认为是“西汉纸”,是发掘报告按照墓制或同时出土的

西汉文物或竹木简上最后年代记述而定下来的。但造纸术起源的问题不是考古界

的研究专利,对此,考古界以外的史学、造纸学专家都有质疑权和发言权。

造纸专家钟香驹认为:在这几起汉墓发掘的断代问题上,应持慎重态度。墓既

无志,死者姓氏和经历又都不明,仅仅凭借其它出土器物断代,如无可靠的科学

鉴定和相应的历史文献予以印证,则极易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

史学家张德钧的意见是:单从与古纸并存的东西记年有年号,便据以断定这张

纸的年代,这个方法欠周密,因为有许多东西的时间尽管相隔多少世纪,也有可

能堆积在一起。

对此,何双全指出,专业的考古报告是在科学、严格的方法下,对考古遗址

发掘和研究后才写出的,因此是真实可信的。如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古纸,就

有大量可以断代其为西汉时期的证据。

首先,这些纸张是从西汉时期堆积层上出土的,与其一同出土的汉简上清清

楚楚地写有永光、建昭、河平、阳朔、鸿嘉、元始、居摄、地节、神爵、甘露、

太始、征和等纪年,说明这个堆积层中的包含物应为西汉元、成、宣、昭、武帝

等时期的。而且,经考证,这个堆积层中与汉简、古纸一同出土的陶片、柴草等

文物都是西汉时期的器物,并没有其它时期的器物出现,因此纸张为西汉时期的

可能性非常大。

其次,有些纸张上还写有文字,虽然没有明确纪年,但这些文字被证实为西

汉时期的文字,字型特点都与东汉的文字有明显区别。如果硬要认定这些纸是东

汉或东汉以后的,怎么解释上面会写有西汉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纸张在

出土时就裹在西汉汉简之上。不但表明该纸与汉简的密切联系,还说明当时的纸

还具有包裹物品的作用。

因此,何双全等专家认为,把这些古纸断代为“西汉纸”是科学的。

三、“西汉纸”真是纸吗

除古纸的年代外,学术界争论的另一个焦点便是:近一段时期以来,考古发

现的古纸究竟是不是真正的纸。

那么,什么样的纸才是真正的纸呢

在古汉语中,“纸”一词原指作为文字载体的缣帛,即丝织品。但如《后汉

书》所说,蔡伦正是因为丝织品太贵才发明了造纸术,因此,我们说的“纸”应

该不是古汉语中的“纸”,而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出来的纸

。当然,这种纸也不是今天人们用的纸,它还远远不能达到现代纸的质量和制造

水平。

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潘吉星在日本讲学时曾对纸下

了这样的定义:首先,它是植物纤维;第二,这种植物性纤维是单个的,即一根

根分散的纤维,它们被分散、提纯,然后再交织组合起来;第三,表面平整;第

四,具有实用性,例如包装、书写用;最后还要有一定的物理强度。

据此标准,潘吉星认为,无论是陕西“灞桥纸”,还是甘肃天水“放马滩纸

”,都具备了纸的要素,是真正意义上的纸。潘吉星也由此得出“蔡伦前中国就

有纸”的结论。

但是,造纸史研究专家陈启新却不同意潘吉星对纸的定义。他指出:潘吉星

的定义是从形态与实用性两方面给纸下的定义,但我们知道,纸的制造过程包括

“纤维——机械切碎——化学提纯——打浆——纸浆——湿纸——干燥”等程序

,其中“打浆”是使纸具有实用性和物理强度的关键,但潘吉星的定义中恰恰忽

略了这一点。陈启新又提出,1980年,轻工部造纸所对陕西“灞桥纸”鉴定后认

为其纤维很长,似乎并未被切断过,而且纤维多为定向排列、纤维壁光滑、完整

,没有纤维性颤动的现象,因此,该纸未经打浆,只能算作“出土纤维片”,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纸。

为此,从1964年到1988年的24年间,中外其它10家机构的20多位科研人员反

复检验灞桥纸达10多次,却一致否定了轻工部造纸所的鉴定意见。专家们在借助

显微镜分析时认为,灞桥纸的纤维实际长度只有1—2厘米,这就证明它们被反复

切碎过,因为麻线的完整纤维应长15—25厘米,纤维的排列也紊乱无序,显示出

了一定程度的纤维性颤动,表明事先经过舂捣、打浆及抄造工序。此外,1990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对1986年出土的甘肃放马滩纸样品进行化验和

技术鉴定后也得出结论:该纸纤维不但分散,而且分布均匀,纤维按异向交织紧

密,为麻类植物纤维纸。

另一方面,持“蔡伦前发明纸说”的专家们又提出了定义纸的新方法:既然

对方认为是东汉蔡伦发明了纸,我们就以东汉时纸的标准来定义纸。如此一来,

“西汉纸不是纸”的观点似乎就更难以立足。

一来是因为目前的考古发现拿不出一张所谓蔡伦造的纸,因此无法得知蔡伦

发明的造纸术究竟达到了什么水平,更没有人能证明蔡伦造纸术比天水放马滩纸

的制造工艺高。如果整个学术界都没有见过的“蔡伦造的纸”都可以算作纸的话

,为什么甘肃天水放马滩纸等经过鉴定的、可用于书写的、比较优秀的植物纤维

纸都不能算作纸

二来,除以往的考古发现外,近日甘肃敦煌悬泉置出土的400余件麻纸中,

有部分被证实为东汉时期的纸。经专家考证和对比,这些东汉时期的纸无论从外

观、形态和质量、用途和制作工艺上来看,都与西汉纸没有多少区别。所以,如

果这些东汉的纸算四大发明中所指的纸,西汉的纸又为何不算

四、造纸术发明人还需要实证研究认定

对于“造纸术发明人是否蔡伦”的争论,40多年来,学术界也一直未能达成

统一意见。坚持“蔡伦造纸”的学者认为,中国的重大历史问题不应轻易去否定

。而考古界则认为:探讨这类问题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检验真理的准则,是实践

还是文献在考古实践与文献记载发生矛盾时,是以考古事实修正文献记载,还

是因文献而否定考古发现

对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每有关于东汉前古纸的考古发现被报

道,就会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在尚未取得共识之前,有学者在海

外做过报告,宣布“蔡伦不是造纸术发明人”,中国早东汉两三百年就有纸;也

有造纸界学者多次召开“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大会,同样没请任何持反对意见

的学者参加。

无论如何,造纸术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明,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至于具体

是谁发明了造纸术,是蔡伦还是蔡伦之前的人,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来加以研究认

定。我们希望,终有一天关于“蔡伦造纸”的争论可以有一个结论。

相关链接

蔡伦

据考证,蔡伦生平年代约为公元61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

耒阳县)人。15岁被选入洛阳宫为宦官。章帝时,他得到窦皇后赏识,被提升为

中常侍。和帝时,他又投靠邓皇后,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

年(公元114年)封龙亭侯。

据史书记载,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技术的基础上改进造纸工艺,采用树皮、

破皮、旧鱼网、麻头等废旧纤维作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美观的纸,被人们称为

“蔡侯纸”。

《信息导刊》 〔2003年 第17-18期〕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 *** 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 *** 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次北固山下 赏析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

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诗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内心发出的由衷赞叹。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风景呢!

天净沙 秋思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

以上就是关于通过危废环境管理学习你对企业危废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全部的内容,包括:通过危废环境管理学习你对企业危废管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古代和现代的造纸过程的对比分析、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翻译急急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6879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