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推广app

怎么推广app,第1张

其实要推广一个APP难度确实是有的,但是方法也是有的,就看你 做不做了。APP其实也可以进行一个地推的啊。

APP地推前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1、市场人员(地推人员)

在APP地推前一定培训好市场人员,训练好话术,APP推广流程,不让客户因为体验很差、BUG太多而白白流失。

2、APP推广媒介(海报、传单、小奖品)

APP推广前我们一定要把宣传物料做好,例如宣传单,小礼品什么的需要提前让美工设计好,让采购员采购好,确实APP推广时这些物料能如时到达APP推广地点。

3、APP地推区域

在市场人员开始行动前,一定要进行踩点,熟悉了周围环境,以迅速部署好推广的最佳地点。

APP地推中

要根据市场的反应,不断调整优化策略,如果有小礼品,一定要把控好小礼品的有效赠送,防止重复领取。

在APP地推过程中,市场人员的态度、耐心特别重要。在很多人的“包围”下,很容易烦躁。

同时,也要注意城管等,如果遇到,要第一时间协调或者更换区域,避免证明冲突。

APP地推后

APP地推不仅要对地推结果复盘、总结,更重要的是,要第一时间想办法维系客户。

互联网行业几乎年年换风口,比如O2O、共享经济、电动汽车、比特币以及短视频等。

近几年随着大众行为越发移动化、碎片化,这使得低门槛、低成本地分享生活趣事的短视频成了当下最火爆的娱乐方式之一,所以抖音、快手、秒拍、火山、西瓜、美拍、微视、小咖秀等短视频社交软件鱼跃而出。

“快手带你看世界”、“抖音记录美好生活”这两句slogan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已经十分耳熟能详了。从2017年开始,上至老年,下至小学生,无一不沉溺于抖音、快手的世界。

这类短视频应用都拥有“ *** 作简易”、“易传播利于分享”等特点,大家随手掏出手机,拍个15秒的视频,经过BGM加入和简易加工,就能轻松完成一个视频创作。

特别是我们处于4G和5G时代的罅隙,网速不断提升、流量资费不断下降,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出门就找WiFi连”的尴尬年代。

“不差流量”的新时代年轻人们,放肆的点开一个个15s视频根本不在话下,更快的网速也催生了年轻一代自我展现的心境。

在移动化、碎片化消费日益盛行的当下,低门槛、低成本地分享生活信息的短视频迎合了当代用户崇尚的快餐文化、极简生活方式以及自我表现的大众特性,而成为最应景的影像娱乐产品

据《中国网络版权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有663%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网上发布过自己拍摄的短视频。

相比于文字、、长视频等传统形式,短视频具有表达能力更强、创作门槛低、互动和社交属性更强等多重特征,可以更加直观、立体地满足用户间展示、分享及互动的诉求,我们由此进入读秒时代。

短视频,作为碎片化时代的新视频生态圈,在资讯获取的需求下,短视频行业在2017年全面爆发。

短视频行业月活用户突破4 亿,实现了接近4 倍的疯涨。视频应用程序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66分钟,几乎占用了用户一天时间的四分之一。这些都表明,营销方向已经从原来的传统图形营销转向了现在的短片营销。

丨为什么品牌都瞄准了短视频营销?

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的星享卡推广、GUCCI的“线上”接力赛24HourAce、欧莱雅的化妆滤镜等等,国际一线品牌纷纷入局短视频营销。为什么大家都竞相扎堆短视频营销?

1)体验式营销更具商业表达力

短视频是一种快餐式内容,但这恰恰是短视频的优势所在。

而与图文相比,短视频提供了更加刺激的感官体验,是不错的体验式营销平台。同时内容营销时代还未远去,品牌营销已和以往形式不同,相比于单一讲述品牌故事,更致力于用富有创意的沉浸式内容来打动用户,从而让他们与品牌的产品或服务建立情感纽带。

当富有体验感、深度种草的营销成为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图文营销,短视频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更具三维立体性,结合声音、动作、表情等于一体,可以让用户更真切地感受到品牌的发光点,是更具备表达力的内容业态。

2)短视频是品牌垂直攻略年轻受众的最有效途径

年轻人作为构成社交网络的用户主体,更加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与获得。90后、95后是年轻化用户的分水岭,这一代人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依靠纸媒、电梯楼宇广告等传统媒介渠道已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关注。

相反,快速兴起的社交网络使得围猎90后的社交场是品牌垂直攻略年轻受众的最有效途径。

短视频的播放只占用十分短暂的碎片时间,却能让受众在减少阅读压力的同时又满足眼球快感,这便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受众对于品牌的认知,满足了品牌推广的需要。

短视频已成为新人类的社交名片,陌陌的一句“用视频认识我”足以证明。如此便进一步催生了短视频营销的迅猛发展。

3)短视频具有更好的营销属性

对于企业而言,短视频营销门槛低、制作成本低、宣传周期短,在各种广告费用不断攀升的今天,给了企业试水的吸引力。同时,企业可以根据目标客户偏好,结合自身产品特性,精准营销,制作史吸引目标客户的短视频广告,从而引起目标客户的关注与共鸣。

4)短视频是当下时代更优化的内容载体

据研究数据表明,大脑处理可视化内容的速度要比纯文字快60000 多倍。这是从生理角度的人体本能来分析,更乐于接受短视频。

而同时,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催生地铁上看、上厕所看、等车也要看的现状,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也更符合当下时代的场景需求。

这就意味着品牌使用短视频作为与用户交流的语言将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更容易实现品宣+带货的传播效果。

短视频营销三板斧

1)KOL深度合作,种草带货定向营销

网红经济是以年轻貌美、具有消费引导力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KOL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相关社交平台上吸聚流量,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

现代年轻人热衷于“种草”和“拔草”,而KOL们的意见就是他们主要的“种草来源”,他们与品牌的深度合作也往往能起到相当不错的带货能力。

比如YSL在其秋冬系列口红上市期间,邀请了10位腾讯微视的KOL为新口红拍摄分享种草类短视频,并将10个KOL的视频做成微视合集,利用闪屏形式进行推广导流,就带来了很高的商业转化率。

KOL本身就是行走的“种草机”,通过其为品牌背书,或者在其视频中进行深度植入,可以加大品牌的曝光,推动受众对产品的关注,加深对品牌的信任度与好感度,并基于好的运营形成爆款也不是难事,“口红一哥”李佳琪、张大奕、薇娅短视频带货的案例也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2)构建话题属性,推动短视频社交

短视频发展至今,功能逐渐强大,单向的传播的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具有话题属性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品牌抓住了这样的机遇,不仅让受众充分参与到品牌的的创意中,让品牌的影响力得以延续;还推动了短视频社交的发展,大家以“合拍视频”会友,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

比如斯凯奇代言人黄子韬,携手微视,发起斯凯奇熊猫舞挑战赛。魔性洗脑的熊猫舞,一上线就引起粉丝剧烈的讨论。各路大神纷纷上线与黄子韬合拍斗舞,一决高下。

还有奥利奥与微视的代言人同为吴磊,品牌抓住这个机会,入驻微视。利用吴磊的双代言人的特殊身份,发起超强互动合拍——“别抢我的奥利奥”挑战赛。吴磊的“姐姐粉”们,纷纷表示要给三石弟弟投食。在此营销过程中,奥利奥作为道具,足足刷了一大波存在感。

3)鼓励用户参与互动,品牌形象更易深入人心

随着短视频平台正在崛起,用户的注意力已经渐渐的从文字、过渡到了视频。就连中国最重要的社交产品微信也推出了小视频功能,这说明视频时代已经到来。

认识到这一趋势后,小米在美拍里鼓励用户卖萌起来,而且要求极其简单,只需要用户发卖萌短视频并加话题#卖萌不可耻即可参与,同时要求用户关注小米手机的美拍官方账号。在短短几天内,#卖萌不可#的美拍相关视频播放量就突破了1000万。

通过激发美拍用户来积极参与创造内容,品牌的形象更能深入人心,引发的UGC模式,为小米手机的品牌营销起到了强有力的曝光效果。

而在微视平台上,小米手机同样发布了几个短视频。

这些短视频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点:将产品融入到创意的整体中去,这样会引发受众更多的联想。

-比如用品牌名称来做联想创意,这些短视频创意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同时也增加了小米品牌与用户群体的互动。

因为短视频这一载体的特殊性,短视频营销的角色不再拘泥于以往的“品牌”或者“代言人”的桎梏。既可以是品牌,也可以是话题的发起者、参与者,因此品牌的植入可以做到更加自然和隐性,也给品牌留下了广阔的营销发挥空间。

在形式和内容上,短视频较之于传统图文,更富有旺盛生命力。在千禧一代的网络目标受众中,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更易抓取他们日益分散的注意力,并吸引他们参与营销之中。

在如今的移动端时代,短视频营销已经一跃成为时代的宠儿。短视频营销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在于传播力,在保持自身长处的同时,充分吸收了其他媒体的特点,成为集百家之长的新兴营销载体,是整个互联和移动互联网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对企业或品牌来说,在实 *** 过程中如果能打造出足够有创意的案例,完全可以实现“单点投放、全网裂变”的传播效果。持续化、深度化的投入短视频营销,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品牌从中获利,曝光也好,流量也好,带货也好,都是必然导向。

但同时,无论是何种形式营销其前提都是依靠好的内容,内容为王仍然是准则,所以在短视频领域,内容精品化将是一个长期趋势,另外,在市场趋势下,短视频如何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玩法正在实现营销的效果最大化,也是品牌方需要去思考的。

用户中心-爱用智能网站

一个网站的关键词排名突然大幅度下降从搜索引擎来得流量减少(国内网站主要是百度搜索引擎)碰到这种情况的站长该如何去分析,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呢分析出来原因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多久能恢复西风SEO按个人分析解决网站降权关键词排名倒退的方法与大家分享。或许在网上大家也看过很多类似的软文或者技术文章。但是能全面分析的并不多,这也算是本人的一个总结吧,总共总结出来以下十大点。

搜索引擎优化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了解各类搜索引擎如何抓取互联网页面、如何进行索引以及如何确定其对某一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等技术,现在网上关于这方面的教程有很多,但很多都是过时的,因为互联网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互联网上的牛人,要想成为seo大神,走进这条seo大神群,SEO教程的开头是五四和一,索引擎优化的最中间是一二加壹,把它们串联起来,索引擎优化的最后面再加上伍一伍就进来,成为seo大神需要你加入。来对网页内容进行相关的优化,使其符合用户浏览习惯,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情况下提高搜索引擎排名,从而提高网站访问量,最终提升网站的销售能力或宣传能力的技术。

一、网站标题改动导致降权

这种情况一般不会马上降权,而是一般在改标题之后一个星期到几个星期之间出现网站关键词浮动或者不看见。这主要是因为百度的数据更新。我们知道,一个网站的标题就是一个网站的灵魂。该标题的行为只要有3种:1、候建站时由于标题的设计错误,需要在优化的过程中改变标题。2、由于用户需求的的改变或者网站的发展,需要改变标题。3、轻信他人之词、无主见改变标题,把网站的标题当游戏,经常改动。改变网站标题之后由于和内容的匹配性会出现差别,也和搜索引擎保留网站的数据有差异。这样轻微的是导致关键词浮动,严重的导致快照消失。所以遇见这样的情况,首先是想到有没有改动网站标题。这种情况非常明显的判断就是网站内容也有排名会继续有排名,而且更新内容会有收录。但是首页快照的恢复速度偏慢。是因为此时搜索引擎的数据没有及时跟上或者是在重新考验的原因。恢复的办法没有什么特殊有效的办法。按网站的常规 *** 作就行。

二、网站改版导致关键词浮动或者网站被K

一般网站由于成长的需要,需要不断的扩大或者改进用户体验需要改版,而在网站改版之后肯定会和原来的内容、版面以及用户体验完全不一样了。即使是再智能的搜索引擎都是靠数据说话的。你的用户体验再好,但是和原有的基础数据完全不同。这样就会导致搜索引擎完会认定你的是一个新网站。会重新进入网站的考察期。这样对于本身用户黏度高的网站或者网络推广较好的网站影响较少。

再有一点网站改版也势必会产生占比非常高的死链接。尤其是大网站的改版,产生的死链接是不可计数。如果一条条的去提交搜索引擎,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虽然有robots屏蔽或者301永久重定向(现在百度推出了网站改版工具但是作用也并不是很大,数据延迟比较厉害本人亲测)小型企业站可以采用提交死链的办法提交了。这类网站改版导致降权或者被K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大网络推广的力度。避开搜索引擎增大网站的曝光率。进行针对性的用户营销以及网站的常规优化相结合的办法使网站能从其中快速恢复。但是网站中404页面不可缺少。

三、网站内容质量突然降低或内容不匹配

有的在网站排名初期,原创是写得好,排名也不错。但是慢慢的发现网站转化率低下,失去当时的热情了。网站内容的增加使用采集工具或者手工采集导致网站突然内容质量降低,这样出现的关键词排名浮动是很正常的。网站长期不按用户的需求去更新导致网站内容过时或者时效性内容没有跟上时间。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最容易的就是还原初期的常规优化。而且关键词排名恢复速度也会很快。

四、网站空间不稳定导致关键词排名浮动

由于贪小便宜购买便宜空间,空间经常出问题或者出来了问题空间商的服务质量差导致。这种情况如果网站前期内容质量好,搜索引擎赋予的信任度高如果是某一个时期空间出问题那也仅仅就是关键词浮动一下,如果搜索引擎赋予的权重低,那么严重会导致全站被K。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吃力。

五、网站被拦截或者网站疏于管理导致网站降权

即使是一个正规网站也需要经常检查网站的安全,如果被人挂马遭遇到金山、QQ管家、等百度安全联盟或者360的拦截。虽然关键词排名暂时不会掉太多。但是会导致无人点击,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关键词排名直降到底,恢复难度加大。轻则个把月重则半年。出现拦截应该马上解决问题然后申诉。因为申诉的手里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是比较麻烦的。网站疏于管理被人挂黑链接或者网站有链接指向被降权网站导致网站被牵连降权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

六、网站内容出现敏感词导致网站被降权

网站出现敏感词或者敏感内容一般指没有设计好的工具采集人为修改或者论坛对于敏感词或者敏感内容的控制不严格所导致的。敏感词或者敏感内容有时效性的敏感词以及长期的敏感词之分,敏感词或者敏感内容的范围太广我们不好定义但是企业站关于时局评论等是不能出现的,灰色或者法律不允的词或者内容都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敏感词或者敏感内容一旦出现在网站有可能会导致网站的排名迅速跳水。解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恢复。而且没有有效的办法去恢复,只能等快照更新之后慢慢自然恢复。

七、网站被恶意镜像 内容大量被人家抄袭

网站由于路径问题以及服务器安全问题等网站被人恶意镜像了或者网站内容被人大量采集而采集你内容的网站权重比你网站的要高,这样会导致你网页的关键词排名上不去,这个是非常好理解的,同样的内容别人受众多、站内体验好,所以排名靠前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样会导致小站很被动,只能依靠不断的更新老内容或者高质量内容来维持网站的排名。因为全靠外链来带动权重很不现实。

八、作弊被发现或者优化过度

网站作弊被发现我们一般想到的就是全站采集,刷流量、刷点击PV/UV、刷垃圾外链、站群的恶意链接、链接农场、购买黑链、购买友情链接等等,这个被发现了处罚是很正常的,但是网站作弊和优化过度仅仅就一层纸那么厚的距离,即使是正规优化只要你使用不当也会认定为作弊。就像外链或者程序使用不当。如果全部做成一样网站模板、

多个页面同一标题(很多套用ASP程序就有这个BUG),页面相似度过高,无内容页面,少内容页面等等充斥网站,只要达到一定的量就是作弊。或者同一页面多同一URL链接指向都是属于这种。

九、百度网站排名规则变换

百度每一次的大更新都会加入新的关键词排名规则,如果变动较大的话即使你是用正规的优化手段只要哪一点和他更新的规则有冲突躺着也不一定就会中q。所以要善于观察,对于一些特殊的优化技巧不要过于频繁的使用。尤其是出发点和用户体验相违背的技巧。

总结:关于网站优化之中网站降权关键词排名大幅度浮动以及网站被K的十个重点原因大致如此,如何判断一个网站的降权我们可以采取排除法一个个去排除,单一的某一个方面导致网站被K的案例很少。大部分的还只是导致网站降权。一般的来说网站的被K都是由于其中几点都有触犯导致多点触发性处罚导致网站被K。一个个去排除一个个解决这样才能快速的恢复网站的降权。

一、什么是运营?

从广义的角度上说,一切围绕着网站产品进行的人工干预都叫运营。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互联网产品公司只有3个业务部门:产品,技术,运营。产品运营这个概念就=运营,只不过可能你的公司或者产品是以产品为主,运营为辅,所以这时候没必要单拆一大堆人马出来做运营,所以就统称为产品运营。

细一点的我把运营分为市场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社区运营以及商务运营几个大类。

市场运营:以Marketing为手段,通过花钱的不花钱的方式,进行对产品的一系列宣传,曝光,营销等行为的干预手段。多见于需要一定程度砸钱的产品,但砸钱和市场行为不是等同的,既有不花钱的市场行为,也有砸钱的其他运营手段。这一点为主要运营手段的往往是一些离钱近的企业,因为只有离钱近,有完整盈利模式的才会在市场运营中不断扩大投入。

用户运营:以人为中心的运营手段,常见于UGC社区,以贴近用户,团结用户,引导用户为手段的运营方式。表现在你会发现网站运营人员非常愿意和用户交流,逗比,谈天,八卦,有的时候你都分不清这是用户还是官方工作人员,例如知乎就是这一种,周源,黄继新,成远,ourdearamy在一个产品早期,运营人员自己的主动使用和干预非常重要。

社区运营:早些年我把社区运营和用户运营放到一起跟别人讲,但是后来发现这其实有点问题,因为,面向UGC用户的运营,和面向普通社区消费内容者的运营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种。所以就单独拿出来说了。社区运营指的是面向社区消费者进行的干预活动,比如整站做个活动啊,抽奖啊投票啊,转载一些好文章到社区里引发讨论啊都算。这类的工作玩到极致就是不断的在社区里煽风点火,引发大家互喷,活跃整个社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nga的“喷斗士竞技场”,这个模式近些年也被很多其他的论坛或者社区引用,效果相当不错)

而围绕运营,或者运营人员的成长,就先要理解产品技术运营分别在一个互联网产品之中起到什么作用。

产品:把东西想出来

技术:把东西弄出来

运营:把东西用起来

严格意义上产品和运营也因为公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和边界,这就因人而异了。不同的产品,这三个领域的侧重不一样。例如拿BAT来说,百度重技术,腾讯重产品,阿里重运营,这都是大众心中的普遍概念,某种程度上都是和公司最开始的业务,最核心的业务是什么有关。当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其他部分也很强,不会差到那里去。但某些小公司,还是有前期侧重点的。

二、运营要做什么?

不过说回到运营,我认为所有在做运营的同学,最核心的一条心理素质就是:

别去逼逼产品和技术,要有他们做出一坨屎你也能翻着花让人吃下去然后打好评的觉悟,以及能力

无论你是初级小编,微博账号管理者,还是运营总监,coo,

你最关心的东西,从头到尾只能有一点

弄来用户,然后持续的留住他们。

你做的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点来进行,任何工作(包括你的团队成员的工作)都必须直接或间接指向这个目的中的一部分,为数据结果负责。

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都不简单。比如各位运营同学你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最近一个月做的工作,哪些工作是对这个目的有明确“数据结果”的,哪些工作是没有的。如果没有数据结果的工作比例太多,你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了。

而这一条,再拆,可以拆成以下四个核心环节

1、找到用户在哪

用户画像,调查,需求分析等工作,没错,你需要理解你的产品,哪怕他是一坨屎)

2、以能接受的成本弄来用户,让他们用你的产品

市场投放,渠道拓展,商务合作,内容编辑,社会化媒体策划活动等等,花钱不花钱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自己费尽心思一个礼拜搞个东西有时候还真不如花钱雇专业的人搞。

3、让用户持续用你的产品

用户运营,社区运营

4、跟用户在不用产品时候保持联系

召回,微博微信运营,反馈,与别的产品进行商务合作。

三、运营的上升轨迹

在我看来,初级运营和高级运营并没有严格的分水岭

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你在以上这四个环节,只负责其中一个环节的一个子项目(例如微博运营专员,微信运营专员,内容编辑,社区活动策划等等),那可以被定义为初级运营。往往初级运营是在2-3-4之中的,1你只需要理解贯彻就行了,还没到参与决策的地步。这时候你是一个执行者,踏踏实实做就是了。说实话,这阶段,你的工作以天为单位计算,可替代性非常强,我看过拉勾的招聘数据,一般都在5-8K之间,这活也就值这个价。

而当你做的越来越好,对你所在的环节理解的越来越深刻,并且开始逐渐把自己的能力范围覆盖到整个环节时候,你已经算是一个中级运营了。你可能不关心市场投放,只关心留存,甚至不关心留存,只关心重复购买/粘性用户UGC。说白了就是你在整个产品的业务链条中,作为某个环节的manager,已经形成了某一种不能被绕过去的关卡,这也是你的价值所在。这时候你值8-15K之间,除非你在企业最核心的环节,不然你还是有一定可被替代性的。这时候开始以周作为计算单位来考量你的工作效果。

然后当你做着做着,能力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大,你开始琢磨怎么向上下游进发。

我之前说的核心目的其实里面有2个层面,1是拉新,2是留存,如果你从1突破到2,或者从2突破到1,并且都做的很好,可以开始控场,根据产品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关注不同阶段整个运营环节里最应该先从哪里突破,用全盘考虑去合理的配比资源,无论是金钱还是人力,都在你眼里是可以调配的资源,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线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初步具备一个运营总监的能力了,再下一步就是COO了。有的公司coo还要考虑投资人关系,PR,各路vender的调配,大型的商务合作,不过这些就已经跨入公司而不仅仅是产品层面上的运营了。

而这一层也是最难突破的,瓶颈在于如果你之前一直都是在“拉新“”留旧“其中一个领域中深耕的话,你深耕的越久,做的越深,你越难以跳出来去理解另一个领域。因为这里面的价值观和思考的方式是完全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用户完全不一样,你花了N长时间,理解了陌生用户是怎么想的,他们怎么会一步步开始使用你的产品,而你需要花几乎等量的时间,去理解你的熟悉的用户他们具备的是什么特性,如何会连续使用。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说百度的凤巢系统(就那个搜索推广的后台)。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拉来新用户用,你需要让用户有这样一个认知:“在百度投广告靠谱”,你可能得花好多时间去跟用户灌输“简单,易 *** 作,流量大,帮你挣钱”这些点,这就是拉新运营的重点。这时候在用户心智中,你的竞争对手是腾讯广点通,微博粉丝通,门户投banner,还包括线下的广告体系。而由于你的用户太”蠢“,不能极快的理解你这些点,于是乎你需要销售死磕,上门,办各种会,做案例推广等等,各种地方投广告,刷墙。

这两个东西其实是互斥的,因为从拉新的角度讲,你不怕伤害用户,因为用户都不知道你,没的伤害。而后者,你可能会要伤害用户,在用户的利益和你的利益之间做博弈和平衡。通俗点说,就好比一开始跟你说,这个人巨特么坏,让你去砍他,后来又跟你说,这个人巨特么好,让你去救他。

一般人到这就精分错乱,结果导致砍人时候下不了狠手,救人时候顾虑太多。

而只有领会通了,你才算真正打通任督二脉,称得上是一个高阶的运营人。

这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千万不要想你只需要看一个面就行了,那样你的发展就会止步于一个年收入不会超过20万的运营经理,而一旦突破,上不封顶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就算你自己没有产品能力和技术能力,你也能做一个非常NB的COO,带好负责拉新或者留旧的团队。

我见过无数的人死在这里,一个UGC社区产品,什么都没有时候就开始投广告,或者一个很棒体验的产品,不能及时激发用户的好评,作为市场武器去花钱传播,结果被大厂山寨迅速干死。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啥都做。

四、运营人总结

我觉得运营的职业发展曲线是阶梯式的,这不同于产品或者技术较为平滑的上升曲线。有空大家可以参考猎聘,拉勾等网站的薪资,运营的跨度非常大。不用去羡慕程序员刚毕业1-3年起薪就很高,你看看年薪七八十万的架构师能有几个职位和几个人能做。运营是一个入行门槛很低的工种,入行门槛低就意味着整个人口基数大,所以竞争会非常激烈,你每上升一个段位都要历经时间或者金钱的积累。运营是最像打仗的了,你一开始就是个小士兵,然后慢慢你开始成为老兵,开始指挥一个小班,继而指挥一个连,营,团十万人里面,最后就出一个将军,而当你成为将军的时候,你的胜利是拿人命换来的,有些人就是要被牺牲掉,有些人就是要被放弃对运营来说也是一样,每个企业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大量没有职业发展,没有晋升机会,没有积累,日复一日做着毫无成长性的工作的人的基础上的。你的决策NB了,企业成功,一起加薪,开拓新业务,成长,你的决策失误了,你浪费的就是无数人的宝贵年华。

如果把一个产品当成是一条航路,产品是方向,保证飞的到目的地,技术是基础,保证别掉下来,但当一个公司的产品已经基本定型,开始起飞的时候,只有强力的运营能让这个产品稳扎稳打的飞的更高和更快,以及甩开那些抄你的产品,学你的技术的那些竞争对手。

——————————————————

最后我要说一下所谓数据结果的问题

何为数据结果,就是能被定量或定性(对,某个用户跟你发了一大篇抱怨信,这也是数据)的数据体现的结果。

没结果就别做了。

根据我的感觉,有很多同学在工作中做的事情,都是目的不够强的,或者干脆就没有目的。

比如我来谈谈发微博这个事儿。

我相信在座有不少同学是做企业的微博,微信账号运营,这也是最初级的运营工作之一。

一般来说,企业官微最核心的作用有两个:1、和已有的用户保持联系2、从微博获取陌生的用户。

但第二个,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你挖空心思,做出一条内容,搞出一个活动,然后利用企业本身已有的用户作为基础,进行二次或者多次传播,来造势。

一般来说,第二种会有更强的目的性,因为营销行为本身就和数据结果捆绑的,你会关注转发量,ROI,订单数,咨询量,这都是数据结果。

那怎么样才能有成长呢?

或者说你的用户使用你们的产品有很多抱怨,你找时间,学学PS或者请公司的设计师吃个饭,整一个轻松可爱卡通的塔图出来,大概讲解你们的产品有哪些用户可能的困扰。然后已有的用户看到又会因为你做的内容好帮你传播。

这种的工作,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就是尽可能多的获得转发,尽可能多的获得新关注,你做10个,能撞上一个引起联动效应,很多事情吧还真不好说,一不小心撞上个破万转发的,以后你找工作写在简历上都值2-3K的上浮。

你应该去为你做的每一个工作去寻找它的数据结果,如果你打破头,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某些工作的数据结果在哪里,就恰恰说明这个工作是毫无成长性,没有积累,你随时可以被一个2000元工资的实习生替代(这部分工作确实是存在的)。而你一旦找到了这个行为的结果,你会发现你做的跟之前做的质量差别非常大。

所以我说,做没有数据结果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拿回来数据,然后不断的让自己能 *** 作的盘子越来越大,做到最后你会发现,做什么产品已经不重要的时候,你就是个好运营了。

——————————————————

再最后,谈谈如何看待和产品技术的关系问题。

我之前说的很激进,产品和技术做出来一坨翔,运营也要让人吃下去并且打好评。这其实背后反映是我的运营观。

我认为运营在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发展中,起到的是加速,扩张,倍化的作用。例如我们给某个产品赋予一个初始值是1,那么一个强力的运营执行人可以让这个1乘以10,超神的运营执行人可以让这个1乘以100。没有产品时候自然就为0,你怎么倍化都没用,但是产品一旦做出来,哪怕是坨翔,那也就算001,靠你的本事也可以乘以10,乘以100

所以很多时候,作为运营,你需要关心的不是如何抱怨这个1为什么不变成2,不变成3你最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的运营倍化能力是否能从10变成100,变成1000。

这就是为啥我说别去逼逼产品或者技术,你逼逼,实际上是在帮助人家从1到2到3,但对你自己的运营能力提升无足轻重。对产品越多的不满,对技术越多的抱怨,就意味着你关注自己的能力越少。多关心自己的成长,不要用自己的时间浪费在对他人的抱怨上。

当然,碰到优秀的产品和产品团队是你的运气,这时候他们的提升速度也许会超过你,你也许可能也会掉队噢。我们都听过“xx是个好产品,运营一坨屎”这样的言论吧。

近期,网易云音乐app先后在安卓端与iOS端更新了591版本,新版本疑似为“小程序”专门设计了入口,新功能「私藏推荐」则被认为是网易云音乐的测试上线的第一款音乐小程序。

在更新说明中,官方描述为“增加多种听歌快捷入口”。 「听歌快捷入口」在「我的音乐」主界面顶部,看起来非常像小程序入口。不过,其中只有「私藏推荐」更像是一款小程序。

「我的音乐」主界面、「古典FM」、「私藏推荐」

简单体验「私藏推荐」后,我们总结了网易云音乐小程序的4点:

1UI设计与微信小程序非常相似。

2小程序还非常初级,没有分享能力。

3可被iOS用户添加到桌面,这一点微信还没有做到。

4安卓用户可用后台切换的方式,独立管理小程序和网易云音乐主程序。

我们继续带大家体验一下,网易云音乐的第一款小程序——「私藏推荐」。

在「私藏推荐」我们可以刷到很多音乐内容,内容来自真实用户推荐,并附上用户亲自录制的语音推荐语。

网易云音乐鼓励用户主动分享自己私藏的小众歌曲。 小众,是「私藏推荐」的关键词。 这一点在「私藏推荐」的审核机制中也有所体现:评论数较少的歌曲,更容易被采纳。

由于加入了“语音推荐”的元素, 「私藏推荐」有点像一个半开放的音乐电台,每一名参与推荐的用户都是电台主播。

经我们观察,审核的机制并不算严苛。只要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歌曲和语音,就很容易过审。不过,目前推荐入口并没有公开放出,只有部分用户能收到云音乐小秘书的私信,获得推荐入口地址。

网易云音乐的王牌,无疑是它的算法推荐机制。 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常年都有妹子开玩笑地表示“要嫁给网易云程序员”。越是网易云音乐的深度用户,就越容易在网易云音乐发现更多合口味的歌曲。

可机器算法终究也有局限。算法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数据去分析、评判一首歌曲的质量如何、适合人群为哪些。但是, 过于依赖数据也是算法的短板。 在海量的音乐库中,算法必定会优先推荐那些“数据表现”更好的歌曲。

换言之, 在算法的引导下,人气高的歌曲会更加受欢迎,冷门的歌曲更加无人问津。 而其中的优质歌曲,是无法被算法识别出来的。

所以,「私藏推荐」是网易云音乐对推荐算法的一项重大优化。 鼓励用户去参与音乐推荐,可以借用户之手,对平台内的“冷门音乐”进行再筛选。 平台再将这些得到用户认可的小众音乐,根据不同用户的听歌口味,通过「私藏推荐」进行个性化推荐。

冷门、小众、没听过、超好听……正是这些关键词,使得「私藏推荐」上线没多久,就得到了大量用户好评。

在「私藏推荐」中,上下滑即可进行歌曲切换,单击空白处即可开始播放。 这样的交互方式与页面设计,与网易云音乐的常规听歌界面有很大不同,而更像是一款“音乐版抖音”。 听歌者可以对推荐用户进行关注和点赞,也可以在评论区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抖音app与私藏推荐的对比

而歌曲的播放背景,也没有使用歌曲本身的,而是采用了来自不同用户投稿的动图。用户只需注明动图适用的歌曲风格和个人id信息,就可以向网易云音乐投稿。

比起歌曲自身的唱片封面图,用户上传的动图使得听歌界面显得活泼许多。 但也导致了动图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歌曲的背景画质像素较低,还有表情包同款。

土拨鼠嚎叫表情包和假笑男孩表情包

设计一套全新的页面,探索一套全新的玩法。也许,这也正是网易云音乐将「私藏推荐」做成一款小程序,而不是一个功能模块的原因。

「私藏推荐」的种种功能设计,似乎都暗示着,网易云音乐想要在音乐的玩法上,想尝试进一步的深度探索。

网易云音乐一向不甘于按部就班地当一款“MP3播放器”。 在音乐的玩法上,它一直都在大胆地进行创新。

它首次将音乐与轻社交结合, 造就了“金句与人才辈出”的音乐评论区 。 首次推出“年度歌单报告”造就了刷屏之势 ,如今这个动作被各大软件争相模仿。不过,网易云音乐的创新并非每次都如此顺利。

例如,今年1月份,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歌单首次背负了骂名。平台在年度歌单的末尾,为用户做了一个“陌生人匹配”的小彩蛋,让兴趣相似的两个陌生人,可以用一首歌的时间聊聊天、互相了解。但是用户并不买账,从功能设计到使用体验,将这个“小彩蛋”骂的一无是处。

其实这种“匹配好友”的功能需求,最开始是网友主动提出的。但是由于功能设计的种种问题,反而并没有满足用户需求。

好在这次的新尝试,目前看起来还不错。

鼓励用户变身“电台主播”,也许可以看作是网易云音乐对UGC模式的初步探索。 全新的交互设计,鼓励用户在「私藏推荐」开启“宝藏之旅”,像是在培养用户新的听歌习惯。结合「私藏推荐」小程序支持添加到桌面这个功能点来看, 网易云似乎是想要在自己的原生app之外,再演化出更多独立的音乐模式。

那么,在「私藏推荐」小程序之后,网易云音乐还会推出其他类型的小程序吗?网易云音乐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小程序平台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哈哈哈哈

盖得排行实质就是一家打着免费的幌子,借大数据的名义,宣传权威的排名的收钱排名公司,其实就是侮辱人坑骗小白的排行榜。假借大数据为名,类似现在很多互联网企业借区块链,虚拟货币的名义大肆敛财。这家盖得排行公司官网充斥着自己的投资人背景和自吹自擂,而不是各行各业权威数据榜单的评选标准,采样分析方法,难道不觉得奇怪吗。至此,我已经缺乏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了!一个榜单应用所谓的权威性,仅凭一些不知哪里找来的小媒体的文章八卦,招聘一些应届大学生小编辑,

整合网上的各种真实或者虚假软文加以为原创改写,而不是专业原创测评和数据,我只能说,呵呵呵,幸好我没安装! 且这个所谓的排行APP的选择定位是个人用户,而不是企业级市场。如果你是24k纯互联网新人小白,大约就是他们的目的。如果你是24k纯互联网新人,大约就是他们的目的。该排行榜的真实意图就是通过给各大品牌电商平台商家网店店铺不断的导流推广宣传,赚取佣金,巨额广告费就是其真实的目的,一个披着免费虚假外衣的资本,简直赤裸裸的谎言。

产品状态原型是什么意思

亲,你好

根据开发状态,做最高保真的原型。最终期望是能达到的就是和产品实际运行时一样的状态。

祝您生活愉快

什么是Axure及产品原型

axure RP是一款快速原型设计工具,它不需要任何编程或写代码基础,就可以设计出交互效果良好的产品原型,常用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网页设计、UI设计等领域。

作为一款热门的原型设计工具,它可以完成很多纸和笔画不出来的事情,特别是高交互的页面,用动画效果展现让人瞬间清楚你要表达的内容。

原型:用线条、图形描绘出的产品框架,也称线框图。

原型设计在整个产品流程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何出此言?原型设计之前需求或是功能信息都相对抽象,原型设计的过程就是将抽象信息转化为具象信息的过程,之后的产品需求文档(PRD)是对原型设计中的版块、界面、元素及它们之间的执行逻辑进行描述和说明。所以说,原型设计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产品经理应当要对此有绝对的控制和驾驭能力。

话说回来,原型设计虽然很重要也应当是有限度的,原型设计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因为是原型是需求和功能的具象化表达,所以原型可以辅助产品经理与领导、交互、UI和技术的沟通产品思路。

2、因为原型相较于UI稿来说修改更方便,所以原型能提高产品经理的功能设计没通过评审时返工的工作效率。

产品原型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以下内容,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敬请指正。AXURE做原型分为低保真、高保真两种,再复杂就是有交互效果的原型。低保真就是只有线框图。纯粹的只用线框来表示功能,没有做任何的渲染。这种低保真我认为适合在公司内部最初梳理功能、流程,并且不需要想客户演示时候使用。高保真原型。下面我认为都是高保真原型。前面的只是简单的很白色渲染,后面是用真正的渲染。这两种可以根据客户类型和项目时间来决定出那种。前面好处是更接近真实效果,而且不影响美工视觉,出的速度很快。后面的对美工影响很大。很可能会完全照做。还有一种就是可以交互的。比如你输入用户名和号码后,点击登录会跳转到首页。只是数据是静态数据。这种原型做出来要花很长时间。但却是蒐集客户需求,避免开发成本的最好原型。因为是可以交互的,最大程度还原产品。另外原型就是拿来不断修改的,并不是做了一次就定下。之所以做原型就是开前确定需求功能,避免因客户需求变动返工。要有重做的魄力。

产品经理做的原型和交互设计师做的原型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移动端的产品,交互相关的东西会涉及的比较多,由于PM需要规划每个功能点,倘若 *** 刀交互细节,将会非常费力,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将交互的细节分给交互设计师来做,自己全心全意规划功能,此为上策。虽然花费了一些沟通成本,但优化后的交互细节,在用户体验上会达到一个更加专业的程度。

综上所述,PM的demo和 Interaction designer的demo,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交互细节的描述上,亦需根据产品的交互复杂度来定。

题外话:作为PM,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管是交互还是技术甚至是UI审美方面,都要保持进步,这样才能应对更多的复杂急性事件。

两者怎么配合,工作才不会重复,发挥最佳效果? PM整理思维脑图,头脑风暴之后,优化思维脑图,然后出草图,你可以用Axure或者visio甚至腾讯出的UI disigner或者最近比较流行的Fluid UI(APP设计工具)来画草图,也可以称之为低保真原型图,在这个低保真原型图中,你需要一一罗列功能点,交互细节大可不必提及,完成后主动找交互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要耐心的将各个功能点向交互设计师描述清楚。交互设计师了解到这些功能点之后,会根据自己专业能力的感知,来进行高保真原型设计。我一直认为,交互设计师应该精通Axure,甚至应该具备非常高的文字描述能力,因为作为PM,我觉得交互设计师、前端设计师就是灵魂铸造师。高保真原型出来之后,PM应主动与交互设计师沟通,看看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两个人需要在灵魂层面达到二合一的境界,对功能的理解一定不能有出入,一些功能细节,PM应该把关,某些交互细节,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换位思考,理解交互的设计含义。耐心与责任心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统一方案后,就可以提交UI进行设计了。之后就是前端工程师的静态页面设计,程序员的技术实现,TEST了。整个过程中,PM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现。所有的这些,都基于你对产品的热情程度,因为只有热情,才能让你持续不断的保持上文提到的那些能力。

如果是乔布斯做产品经理,会不会把交互设计师的活也全包了?乔老爷不会凡事亲力亲为,我个人认为乔老爷最大的优势在于,作为一个相当偏执的人,对产品细节的掌控力、对产品极致程度上的把握以及对产品未来形态的发展趋势,非常精细,甚至可以预测到产品的未来。这都是因为他洞察那些因果关系,他得手下,全部都是精英。所有交互的工作他不需要做,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得方式有些特别,交互做的不好,体验不到位,他会直接骂,这是狗屎。然后不断的修改吧,一般人很难理解这种做法,但换过来说,这其实对交互而言,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鞭策。以上内容为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可能有不到位的地方,仅供参考。

产品经理画原型图用的是什么软件

1、Axure RP(Rapid Prototyping)

Axure(读音为Ack-Sure)无疑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原型开发工具,其能通过组件的方式帮助网站或软件设计师快速建立带有注释的原型(流程图、线框图),并凭借自定义可重用的元件、动态面板以及丰富的script能够建立基本功能或页面逻辑的动态演示文件。

Axure借鉴了office的界面,能够让用户快速上手,并且提供了丰富的组件样式修改,使得通过其能够创建低保真、高保真甚至接近于实际效果的界面。然而最让人称道的是,Axure的丰富的脚本模式,可以通过点击和选择能够快速完成界面元素的交互,如链接、state切换、动态变化等效果,使得Axure能够生成十分接近于真实产品的原型。另一方面,Axure能够导入其他人创建的元件库,使得Axure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类型产品的设计。

但Axure仍然有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对于中文的支持不太友好。在小部分元件上输入中午的时候,经常需要像碰运气似的反复切换输入法,破坏了咱们设计师的用户体验。

瑕不掩瑜,Axure仍然是交互设计师的首选原型工具。

2、Microsoft Office Visio

Visio在2000年被微软收购,并在2002年成为office2003套件中的一个组件,最新版本是2007。Visio能够获得推荐的原因是因为Visio的适用性非常之广,从网站界面、数据库模型,到平面布置图到工艺流程图,Visio都提供了相应的元件库和模板来进行快速创建。

相较Axure而言,Visio更适合于传统行业的生产或流程设计,或者软件及互联网行业中的信息、数据和流程的说明,而不太适用于web界面。因为其的基于web的元件库还是比较少,并且形式和结构也更类似于word中的图形工具,因此在原型开发效率上都有所不足。

3、Balsamiq Mockups

这个基于Adobe AIR Runtime的工具实在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手绘风格的元件样式粗犷淋漓,能创建接近于纸上手绘的原型文件。其提供了丰富的手绘风格的web常用元件,包括常用的html控件、以及一些组合控件,如多媒体控制器、标签页、列表、Iphone界面元件等。

Mockups最值得赞赏之处在于其提供的多数组件都可定制外观,对于中文的支持也不错(选择View > Use System Fonts)。

4、Mockflow

Mockflow和以上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Mockflow是一项基于Adobe Flex技术开发在线服务,提供了与Balsamiq Mockups基本相似的功能,甚至更丰富的组件,虽然其元件定制化不够强大,但其提供的元件库默认样式却非常适合用来做商业产品原型的搭建。有一个让我爱不释手的功能是模板,可以设置基于任何页面的模板来进行新的页面设计。

与其他模板工具相比,mockflow有一个非常特色的功能,基于web的存储可以在任意电脑上联机打开,同时可以其他人进行快速的分享,并收集在线反馈意见,非常适合虚拟团队的原型设计交流。

虽然在线服务的基本帐号只能创建一个文件,但单个文件却没有限制页数,因此也基本上足够使用。

5、Pencil sketch

Pencil 是一款基于Firefox的扩展组件,安装之后即可在Firefox的工具菜单中打开Pencil的绘图面板。功能比较简单,仅能用以日常简单工作的辅助 说明。提供的默认元件都是基于软件工程,因此更适合用于windows桌面程序的简易界面搭建,或者是基本的页面功能说明,并不适用于严肃的原型开发,但 好在体积小、又轻便,能够方便将网页中的

做产品原型设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产品狗在将框线图画好之后,往往会特别欣喜,TMD辛苦这么久终于有点收货啦。但是,这时候的框线图通常是不完整的,很多场景、因素缺少考虑,小到一个button的放置,大到功能的设计。把这么一份不完整的原型交付给技术,不但技术会喷你,搞不好最后用户喷你,甚至Boss也来喷你。所以,打磨原型,尽量考虑各种场景、因素,绘制原型时尽量细化分析,让所有人从原型就能看到你的态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功能注意事项

• 功能是否必须

• 技术实现成本是否能接受

• 针对当前版本的优先级考虑

• 内容谁来更新,是否牵扯到运营端的职责,是的话如何配合

• 运营端、用户端各需如何统一配合

• 这个方案是否最优解决方案

• 第一期MVP,该如何取舍功能

• 当前原型,是否最简洁体现?哪些地方可以优化

• 如何让用户最快看到想要的,最快去掉不想要的内容

• 上线第一版如何让用户不感到内容过少

• 是给用户推荐我们主打的内容,还是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内容

• 内容该如何分类,分类是否具有可持续扩展性,合理

• app中的内容,第一期是否全部都能提供,不能的话如何设计才能完美过渡

• 用户的UGC内容是否有数量限制,字数、上传数量、条数等

二、细节注意事项

• 第一版冷启动,用户没有定制任何内容,该如何推荐用户订阅

• 第一版冷启动,各种功能的引导功能和文案

• 每个地方的引导文案,如何让用户无感觉自动被引导其他页面

• 功能图标的位置放置

• 内容流的数据获取逻辑、排序逻辑

• 列表页为空时的显示效果

• 载入过慢时、断网时载入过程中的提示

• 由WIFI切换3G时的是否下载消耗流量提醒

• 列表页在文字左边还是右边

• 列表页的元素、主题、简介、作者、时间是否全部必要哪些是无用的。

• 是左右滑动,还是点击链接进入

• 是否能查看大图,大图的展示形式

• 产品终端页是否可能有多张,有的话如何查看不同,如何轮播

• 是左右滑动,还是点击链接进入

• 按钮,图标,链接不可用时,如何呈现

• 文本长度超过标准被截断时该如何显示

• 确认button是在左边还是右边

• 下拉框,列表框的默认定位

• 时间的展现方式,YYYY-MM-DD,也可以YY-MM-DD等

• 选中与被选中的状态

产品原型工具有哪些

Axure是比较好的web原型设计工具,目前最新版本是65,测试版是70,其中70有较大的改进,特别是扁平化设计方面。

初始产品和原型机的区别是什么

原型机比初代产品更早,原型机验证技术应用,初代产品是先期小批量量产的产品,是验证工艺和生产的

做产品原型设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物联网概览,联网装置的设计原则,互联网的基础知识,原型系统的嵌入式软硬件、结构组件、在线组件的设计、开发或制作,嵌入式编程技术,物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以及和物联网有关的道德伦理问题。可以在物联商业网上看下相关应用案例。

需求是如何变成产品原型的

活动运营的9字原则:能落地、少花钱、勿流产!这是一手策划网易云音乐乐评列车的吴俊鹏在做活动策划时的9字原则。

一电商平台为什么酷爱做活动?

活动期间的峰值往往是“压抑了预热期时的购买力,也透支了活动后的购买力,从而人为形成的交易高峰”。这个峰值的前后的值,往往低于不做活动时的店铺的平均销售额。每次活动还要耗费商家很多精力。那么,活动对于平台方、商家、消费者的意义在哪呢?活动,真的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吗?

1对平台来说,做活动,是对全团队的一次练兵,也是对团队士气的鼓舞和提升。阿里尤其坚信这一点。平时没有大流量灌入时,很多问题(包括系统稳定性、产品体验、商家配合程度、运营效率等)暴露不出来。对于运营人员来说,在活动当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运营人员对流程、细节的把握和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等,非常考验和锻炼人,他们也能获得很大的进步。

做活动对于平台来说,还能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加销售额、提升品牌影响力等。但是,对于阿里这样的成熟平台,对团队的一次次练兵,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正是一个个的流量峰值,一步步推高了整体运营水准和平台体量,奠定了阿里在电商领域当之无愧的老大地位。

2对商家来说,做活动是获取新用户效率最高的方式。这里是说新用户而非新客户,二者有区别。客户是指那些下单购买的人,用户则包含了下单购买、浏览、收藏、加入购物车等对商品有兴趣的人!

现在的商家,越来越明白:消费者是需要培养的!“拿出一些利益点,和其他商家的利益点一起被平台包装成更大利益点,合力吸引潜在用户(这样还可能享受平台的流量贴补(免费流量)或红包贴补(平台发给消费者的红包或津贴在某店铺使用))”要比“平时一点点的积累”更好!即使当次活动的利润不大甚至出现少量亏损,但是从长期来看,和更多潜在客户有接触,他们在未来会复购,或者有些顾客后期因为某条微淘内容或其它活动购买商品。阿里的算法会记住某类人喜欢的商品而进行多次机器自动推荐。这些积极影响远大于活动当天的实际成效额,不可小觑!

3对消费者来说,给自己一个买东西的理由,是一种乐此不疲的情感需求。电商当仁不让地应该为这种需求提供更新鲜的理由、更酷炫的商品、更超值的价格,让消费者开开心心地“剁手”。

每次觉得不可能达到的活动目标,在拼尽全力之后,基本都能达到,下一次还会超越!团队和自己都在成长!那种感觉美妙而神奇,也非常有成就感!

二活动运营的定义及能力要求。

活动运营的定义:是指针对不同性质(通常包括转化导向和传播导向。通俗地说:是卖货还是做调性)、不同目的(包含:提升交易额、提升新用户量、提升日活、提升UGC量、提升客单价、提升品牌好感度等)的活动而进行的运营工作,包含策划、准备、实施、复盘。相比于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的“润物细无声”,活动运营更加具有引爆性,可以短期提升某个指标。

每个活动都有一个第一优先级的目的。这个活动的目的服务于运营策略。制定KPI的英明之处就是:不要什么都想要,一段时间盯紧一个指标。这样,运营人员不会手足无措。

活动运营的能力要求。

活动运营通常是最容易让外界普通用户感知到的运营手段。它形式丰富、整合资源广泛、声势浩大、可即时反馈、容易让人获得成就感,因此成为年轻的运营新人更愿意去尝试和喜欢的岗位。

以小红书母婴类目的活动运营岗位和摩拜单车的活动运营岗位,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偏线上活动,后者则是结合线上、线下活动;前者主要对销量和转化率负责,后者主要对用户增长负责。结合其它公司的活动运营能力要求,可以提取关键词:创意、策划、整合资源、数据分析、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对于自有流量较大的公司,活动靠现有用户和自媒体传播就能运作,但对于初创公司,做活动运营,还要求有引渡能力。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引渡方式,通常在社交媒体上完成。

活动运营与市场部的关系。

在日常工作中,活动运营常常作为运营部的接口人,和市场部一起参与活动策划。活动运营人员是和市场部关系最近、最容易转岗的一类人。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1活动级别不同,牵头的人不一样。天猫有活动分级制度,从大到小分为S、A、B、C级。天猫市场部中的整合营销组只承接S级和部分A级活动,其它常规活动就由各类目的活动运营人员接头,并且通过活动评级,得到市场部配给的流量资源。

2擅长的活动类型不一样。活动运营以及市场部的整合营销组,擅长在活动中把流量转化为购买力,特别看重数据,目标很具体,活动阵地以线上居多;市场部的品牌营销组更看重传播和美誉度的活动和事件营销,活动阵地包括线上和线下,并且纯正活动有着占比增加的趋势。市场部为长期的品牌价值负责,持续创造、传递和提升这些无形价值。阿里越来越追求品效合一。品牌在外发声引入流量时,一般都配有站内活动承接转化,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大部分人对于市场部做的事情的感知更加明显。这些安全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传播,也更容易在线下地标性建筑或热闹街区看到实实在在呈现出的价值。我们看到的很多酷炫的案例也都是由市场部主导,甚至花大价钱聘请外部创意团队或活动执行团队完成。如果在一家创业公司做活动运营,建议:先脚踏实地,从线上或线下的转化型活动开始,那些刷屏案例可以当作参考(但是在现实中的工作量巨大,不要轻易尝试刷屏案例)。

举办活动的基本四要素(在任何公司,只要做活动运营,都需要掌握这些内容):活动节奏、活动噱头、活动利益点、活动玩法。

三活动节奏:没有一个活动是只要在当天发布活动就行的。哪怕传统的线下活动,也会提前发布传单或短信之类来预告即将开始的活动。资深的运营人员很有节奏感——运营的艺术之一。活动运营就像布一个局,前面几招看不到效果,最后水到渠成,受尽掌声和鲜花,但是,外人很难看到这个过程中的点滴细节。

活动节奏通常分为:造势期(非必需)、预热期、正式期、发酵期(非必需)、尾声/返场/复盘期。每个阶段都有文章可做,每个活动运营人员都有各自肩负的重任,而非走流程。

造势期:通常在预热期开始之前的5至10天。工作重点:透露一些活动亮点,完整的预告放在下一个阶段,吊足用户胃口,还可以进行暖场活动,引起用户的猜测和关注。如果公司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一般可以去年或弱化此阶段,毕竟网络世界中,信息量太大,用户耐心有限。

预热期:通常在正式期之前的3至5天。工作重点:活动亮点和利益点的公布。在电商网站就表现为:曝光活动商品、玩游戏、抽奖、领优惠券、收藏、加购物车等。其中,最关注的是收藏和加购物车的数据,因为这是最有可能转化为正式期销量的。对于其它类型活动,这阶段可能就是报名售票等形式,力求全方位曝光。越是重大活动,越会在预热期发力。

正式期:通常1~3天,工作重点:提高转化率。对于电商网站,把控好选品,使购物流程顺畅,有利于使流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销售额。对于做品牌传播的线下活动来说,主要让用户“路转粉”,让现场体验的效果超出预期。注意:不是符合预期,而是超出预期,这样才能刺激到场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宣传。线下活动永远不只是为了到场的那区区几十上百位来宾,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蔓延到线上,形成二次传播。

发酵期:电商活动通常没有发酵期,做事件营销时,就格外看重发酵期。事件营销和一般活动相比,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否四两拨千斤,一点火就着,低成本引起大传播。正式期只是点了火,如果这个火不蔓延,影响力就太有限,所以,这期间,会请很多意见领袖、评论媒体,把正式期的值得传播的方面加以包装,从各个角度发挥。网络声音很可能比现场活动还要声势浩大,此时目的达到。

尾声:活动万万不可止于正式期!就算没发酵期,也应该有个尾声!尾声的意义不容忽视!对内是复盘总结,吸取经验,对外是宣告活动圆满落幕,包装活动全程中的亮点、爆点,做一次漂亮的公关。天猫的“双11”做得很棒,不仅有足够多的亮点,站内还会利用剩余流量做返场促销。

在阿里,除了S级、A类活动,其它常规活动一般只有预热期4天+正式期3天,一周搞定。正式期会尽量安排在网站流量最大的周三至周五。

四噱头和利益点:它们是天生一对,总是联袂出演。但是分成跟着和利益点两个词,主要想提醒大家:活动主题一定要“软硬兼施”!

噱头就是“软”的部分,给活动吸引眼球的由头。例如:节日(情人节)、纪念日(周年庆)、里程碑(注册用户达100万名)、事件热点(世界杯)等。

利益点就是“硬”的部分,表示用户能享受到的好处。例如:折扣、返现、两人同行一人免单、增加用户权益等。在利益点应该在不违法的范围内足够吸引人!

在阿里,本书作者小马鱼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预算摆出,召集相关人一起头脑风暴,怎么花这一笔预算,显得特别有水平,足够有吸引力。常常面临的选择就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小利益点、极少人才能享受的大利益点。虽然有朋友会说,前者会让人觉得有实实在在可以拿到的利益,而后者概率太低不愿意参与。但是,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后者能吸引更多的人。例1:“全场9折”就不如“01元秒杀”,“满100元减10元”就不如“消费最高者送iPhone 8 Plus”。例2:在微博上经常有网红博主送奖品吸引粉丝转发,送法不同,效果差别也很大。A:转发微博,送名牌口红一支,100位幸运儿,品牌随机。B:转发微博,抽取一名幸运粉丝,承包你一辈子口红,100支名牌口红统统送。往往B的效果更好。它有话题性,容易引起更多群众的围观。

软硬兼施,也是做banner的黄金法则!我们看到的网页上的banner基本都是两者结合。噱头+利益点+爆款图,是banner点击率的保障。

五活动玩法:它是噱头和利益点之间的纽带,也是活动的放大器。好的玩法,应该是:新颖、好玩、 *** 作简单!玩法其实显示出了“影响力六要素之一”——“稀缺”,对人的影响力。活动玩法就是:不让用户白白得到利益点,而是做了一件又好玩又有趣的事情之后,才给这个利益点。

玩法举例:逛品牌街、捉猫猫、红包雨、集五福、集赞、知识竞答……其实很多活动是新瓶装旧酒,不是特别革新、首创的玩法,只是在以往的逻辑上变换了视觉效果和文案,用户反而容易上手。

最初几年的天猫“双11”没有“逛品牌街”来抽取优惠券这种玩法,当时是把优惠券放在页面上随便领取。现在,“逛品牌街”几乎成为天猫“双11”的标配了。其实当时提出这个玩法的人有着极大压力:一方面,“双11”需要新的增长点,、亮点和玩法,另一方面,担心此玩法会流失一部分用户。结果呢?这种效果出奇的好!后面,天猫又开发了很多小游戏供商家在自己店铺里调用。原理都是一个:在用户参与互动活动之后才发放优惠券和红包。这样,不仅同一个人玩的次数更多,还可能会分享给身边的人一起玩,大大调动了预热期间的用户积极性。用户付出劳动成果之后领取到的优惠券,更容易在正式期得到使用。

六BD合作方

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本身是一个和运营并列的岗位,但是,由于活动运营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因此,这里把“BD”合作方也作为 活动运营的重要技能之一。

有前面几项要素,活动基本成型,但有时还是会觉得缺少资源(或许是缺少吸引人的奖品,或许是缺少好的创意,或许是缺少完美场地,或许是缺少一些让活动更丰满的内容),而最常见的是:缺乏触达目标群体的能力!要知道,BD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话,也可能导致活动主线不清晰,分散精力,所以,要用自己最强的去换取别人最强的,强强联合。创业公司主要是用创意和内容,去换取对方的用户。P113-P114说了一个例子:小马鱼入职东家APP(一个匠人手工艺作品的电商平台。它拥有的资源是:匠人作品、匠人故事、匠人的现场展示等)之后通过BD实现目标(快速获取精准用户。它需要的用户是一群有钱、有闲、有品位、有阅历,并且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

BD的核心技巧:双赢!去谈合作之前,提前了解对方的KPI是什么,提案是否对双方的KPI都有帮助;提前预设对方会问到的问题,在团队里面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练习;列出自己的资源清单,虽然不多,但是有诚意。

七活动中的杠杆效应:关键人营销。

活动执行阶段需要强调“关键人营销”。活动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关键人去放大效果,这也是运营四个思维中的“杠杆化思维”最深刻的体现场景之一。说到关键人,很多人很容易联想到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这里用关键人代替KOL,是为了扩大这类人群的范围。KOL大多是指已经比较火了、已经在商业变现、需要花钱请的那些人,而关键人更为广泛,包括那些处于上升期的、有潜力的、正在形成的KOL,还包括忠实用户、明星员工等。对于没钱没资源的公司来说,做活动时如何不花钱就打动关键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人的作用,主要有三点:1邀请关键人试用产品或探店,产出体验报告;2邀请关键人参与品牌的线下活动,和媒体、普通用户互动,分享经验;3邀请关键人和品牌一起发放福利,扩大影响面(例如:用户在购买时,输入关键人的专属优惠码,可以享受折扣或福利)。

关键人为什么愿意免费做这件事?任何合作都是双赢的!那些关键人愿意在空档期,通过资源置换,免费参与一些品牌活动。首先,他们有意愿成为商业化KOL,就需要内容积累,而积累内容也要花钱。如果没人邀请,他们就需要自己花钱去体验产品,如果这时,恰好有品牌方赞助产品,自然可以省下开销。其次,他们需要和调性一致的品牌在一卢,互相借力,增加曝光量,通过线下活动,还可以认识一些圈内人,扩大人脉。最后,当他们有一些粉丝之后,为了维护粉丝的黏性,需要给粉丝一些利益刺激,把品牌方给的优惠借花献佛分享给粉丝,有得于增强粉丝黏度。和关键人合作的要点:走心,找到需求契合点!

关键人营销四步法:

第一步:找到关键人;第二步,直接接触,促进体验;第三步:激发分享;第四步,事件放大。

第六章会介绍关键人的挖掘和维护。关键人如此重要,就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维护关键人,将其视为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用户来对待。

八活动复盘报告怎么写

什么叫复盘?就是把已经结束的项目重新演绎一次,从而获取对这件事的更深刻的理解。复盘报告的结构,通常可以分为:活动背景、活动目标、过程回顾、活动数据、经验总结、后续计划等6个部分。

阿里人特别重视复盘,甚至可以把复盘做成个人品牌的曝光。团队内外、老板们都需要看到运营人员为活动付出了什么,有哪些亮点,数据结果是什么,影响力如何,有什么独特价值。一般情况下,复盘报告应该特别重视活动数据。

一复盘报告包含的内容:一般没有固定模板,每人都有自己的结构,但是,结构化的数据报告,可以沉淀下来,方便下次取用,或横向对比。本书作者小马鱼有一张Excel表,就是专门用于历次活动的关键指标对比。当有几十次活动的数据之后,慢慢就能看出一些规律。例如:浏览转化率(IPV_UV/UV,,从活动页面到宝贝详情页的独立独立访客比率,反映活动页面的吸引力)、购买转化率(购买UV / IPV_UV,从宝贝详情页到成交的独立访客比率,反映商品的吸引力)等。

名词解释:

UV:店铺各页面的访问人数,一个IP在24小时内多次访问店铺被只算一次PV,24小时内店铺内所有页面的浏览总量,可累加。IPV:指买家找到您店铺的宝贝后,点击进入宝贝详情页的次数,可累加。IPV_UV是浏览过商品详情的独立访问者。注意:IPV_UV也是不能累加的。

卖货型电商活动,在复盘时,通常包含以下数据:

(1)画出活动期间的流量曲线,标出造势期、预热期、正式期、尾声。看看流量是否符合预期的节奏。

(2)与玩法相关的数据。例如:多少人参与、多少人中奖、多少人分享、发放了多少优惠券/红包、正式期使用人数比例、使用了优惠券/红包的订单的总金额是多少等?

(3)正式期的流量、浏览转化率、购买转化率、客单价、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一定时间段内的成交总额)、与平时(通常取止月日均)相比增加了多少、哪个渠道来的流量又多又精准等。

(4)抓典型树标杆。商品层面,卖得最好、增长最快的分别是什么;商家同理,GMV排名靠前、进步最大的分别是哪些。

(5)优秀banner展示。每个活动都会投放几套banner在资源位上,也能看到每个banner的点击情况。复盘时会展示点击量高的banner创意,试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6)与传播相关的数据。关键人分别带来了多少曝光量和转发量,下次可以继续和哪些关键人合作。

好的复盘报告不仅是自己很好的亮相机会,也是下次做活动并且拓展商家时的筹码。一些难搞的商家,通常都会看之前的活动案例。可以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数据做成H5,作为后续招商时的一个强有力的品牌背书,吸引大商家报名。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数据由面到点的展示逻辑和取巧的数据展示角度。同样的结果,看数据的角度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可以运用不同的数据展示角度,扬长避短,抓住案例里最突出的点,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九进阶:和阿里学做活动运营——阿里的活动经过长期高频的打磨和演进,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活动运营进阶的三大方向:活动系列化——活动产品化——活动品牌化。

1活动系列化的代表作:全球至尚国家周、神奇的聚划算、万能的淘宝等。

活动系列化之意就是:策划活动时,想想自己的活动有可能做成一个系列吗?有可能延续下去吗?相比那些零散的活动,系列化的活动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声势也更大,也更容易被用户记住。

2活动产品化的代表作:聚划算、中国质造、天猫国际国家馆。

聚划算是一个活动,还是一个产品?对商家来说,他们大部分会觉得聚划算是一个流量很大的活动;但对于阿里内部人员来说,聚划算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品。早期,它是由运营人员一个个招商、筛选商品、填充上页面,是系列化的一期期活动页面,如今,它基本上可以脱离人工 *** 作,由机器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活动系列化通常是活动产品化的前身,运营先通过活动这种开发成本比较小的尝试来试验,如果效果好,就有可能做成产品。像小马鱼之前负责的全球至尚国家周系列活动,就在多次尝试之后,沉淀为一个频道。

3活动品牌化的代表作:“双11”、超级品牌日。

每个公司都希望造出属于自己的节日,“双11”已经被天猫捷足先登,淘宝抢占“双12”,京东抢占“618”年中大促、苏宁抢占了“818”购物节。如何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王牌活动,是每个初具规模的公司应该设想的问题。

解析2017年天猫“双11”,见下一篇文章。

十写给新人看的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其实是一种无处不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问。我们每天的工作、每个任务,都可以当成一个项目。因为活动牵涉的人员多,通常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管理的精髓在活动中最能体现。在经过很多活动之后,会发现:活动当中最难的不是创意,而是项目管理。尤其是在当上PM(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时,那种压力和挑战难以想象。

1PM的责与权:

(1)计划、组织、领导和管控项目;

(2)建立、凝聚和激励项目团队;

(3)赋有管理项目的责任和权力;

(4)确定在整个项目所使用的项目管理程序。

从当PM的那一刻起就要知道:项目成功,PM获得最大的功劳;项目失败,PM肩负最大的责任。风险和收益并存,PM没有庇护伞,没办法在缝隙里混日子,必须站出来当团队主心骨。实在扛不住时,需要把老板搬出来,坦陈困难,寻找支持,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如果苦苦支撑,可能老板也会错过最佳介入时机,无力回天。

2PM沟通机制:

(1)务必沟通确认的3个关键时间节点:定义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

不做未经确认的事,确认了之后就火力全开。

(2)沟通形式:哪些需要会议沟通、哪些需要邮件确认、哪些可以电话沟通、哪些可以口头确认,回复的最晚期限是什么时间。

(3)沟通对象:哪些内容要让老板、兄弟部门、客户等人知晓;哪些内容要让项目组全休成员知晓。

3PM沟通误区:

(1)不要假设对方的想法和我们一样,不要假设对方事先知道。

(2)不要觉得自己人微言轻而不敢说话。

(3)不要用同一种沟通方式与不同风格的人沟通。

(4)不要被动地等对方主动说话。

(5)不要轻易以为对方会认为自己重复啰嗦,双重确认总比遗漏好。

4PM必备工具——甘特图:可以在一张图上看到大项、子项、负责人、时间轴等信息,清晰明了。它在项目管理中用得特别广,特别在涉及复杂问题的执行阶段,比如跨部门,很多子任务又是同步进行的复杂场景。

PM需要让各个子项的负责人知道他们的起止时间、上下衔接的人员,并且督促负责人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任务,推动项目向前进行。

5PM项目总结报告:主体部分与前面讲的复盘报告类似,但是,增加了对项目成员的表现的评价。

(1)确定是否达到项目所定下的目标。

(2)对参与项目的个人及小组的表现做出评价。

(3)结集成一个正式的项目总结报告,包括:完整的项目计划、取得的成果、主要的教训、亮点和建议等。

活动运营新人需要注意:

1对于那些光鲜的活动,背后一定是血泪史,谁都不容易!

2过程中要追求完美主义,但对于结果不要过分苛求。大型活动从策划到最后的呈现,能达成预计的七八成,已经很不错。

3一手策划网易云音乐乐评列车的吴俊鹏在做活动策划时的9字原则:能落地、少花钱、勿流产!没有其它大道理!

4平时用小活动练手,熟悉流程之后,要刻意参与大活动,在其中突破自我、撕裂成长。这也是晋升、跳槽之必备过程!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推广app全部的内容,包括:怎么推广app、分享-短视频应当这样 *** 作:KOL+话题+互动!、如何处理网站流量突然异常下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8178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