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讲的苏武的故事,汉武帝时期,苏武持节访问匈奴,却被截胡了,流放在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放羊。
后来匈奴和汉朝关系好转,汉朝派人对匈奴说,我们在射大雁时发现一只大雁腿上绑着帛书,说苏武在什么什么地方,要求匈奴释放苏武。
于是匈奴没办法放了苏武一行,体现了苏武的气节。
另一个版本讲的是唐朝时期,薛平贵奉命出征,妻子王宝钏在家苦等十几年,有一天碰到大雁鸣叫,便集中生智撕下一片衣服,绑在大雁腿上托付大雁带给她的夫婿。
这个故事体现的相思之苦和家庭团聚的意愿。
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鸿雁传书这一成语,源自于《汉书。
李广苏建列传》中苏武的故事。
苏武牧羊是在中国历史上流传颇广的典故,苏武面对强权,不辱君命,不亏臣节、忍辱负重的精神,为后代所敬仰,也成为后世很多文学作品的主角。
先来说一说苏武这个人。
苏武自少卿,西汉士大夫,靠着父亲苏建的荫庇,兄弟三人都做到了郎官,苏武更是在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拜中郎将。
当时汉正和匈奴打仗,双方常把对方派来的使者扣留。
天汉元年,匈奴新单于继位,汉武帝想趁这个机会缓和一下与匈奴的关系,就派苏武为使者,出使匈奴。
苏武很快就完成了他的使命,但不巧的是,赶上匈奴的一场内乱,苏武被牵扯其中,被匈奴扣留。
匈奴单于要求苏武背叛大汉,臣服于匈奴,派出劝降的就是丁灵王卫律。
卫律是匈奴贵族,其父归顺汉朝,因此卫律是在汉朝长大的。
他与协律都尉李延年交情莫逆。
后来武帝的李夫人(即延年那位倾国倾城的妹妹)死后,李延年、李季因淫乱而被族灭,卫律怕被牵连,就跑到了匈奴。
他因为熟悉汉朝的情况,多次为匈奴对抗汉军出了大力,因此颇受匈奴单于的喜爱,被封为丁灵王。
顺便说一下,李延年在历史上也是个有名的人物,就是亲自谱了首传世名曲以向武帝推销自己妹妹的狠人。
这首流传千古的名曲叫做《佳人曲》,文学成就极高,广为流传。
全文如下: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卫律来劝降,苏武世受国恩,当然不肯答应,道:“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于是引刀自刺,以明心志。
卫律对苏武很是敬佩,急忙抱起苏武,进行抢救,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无论哪个国家的君主,都喜爱忠诚的大臣,因此匈奴单于知道苏武的所作所为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当然,这也更坚定了单于要收服苏武的决心。
卫律秉承单于意志,再次对苏武劝降,但苏武心志坚定,不肯答应。
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20],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21],谁复知之!” 卫律说:“苏君,卫律我以前离开汉朝投降匈奴,受到单于的大恩,被封为王,有部下数万,马牛之类的牲畜漫山遍野,享尽人间富贵。
您今天降了单于,明天就会拥有我这样的富贵。
否则身死于此,只能以自己身体的血肉来滋养草木,天下又有谁会知道你呢?”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
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独匈奴未耳。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苏武骂卫律道:“你本是汉朝的臣子,不思报答天子的恩义,反而背叛天子,投降蛮夷……你如此作为,是想让汉天子与单于相斗而坐观成败!从前南越杀了我大汉的使者,我大汉出兵讨伐,南越王被杀,其地成为我大汉的珠崖、南海九郡!大宛国杀汉使,汉军征讨,大宛国王的头颅被斩下来,悬在宫殿的北门。
朝鲜杀我汉使,汉军讨伐,杀人者被诛杀!现在只有匈奴还没受到南越、大宛、朝鲜那样的惩罚。
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这是想让两国为仇。
匈奴的祸患,就从我开始吧。
” 苏武的回答真的豪气冲天,他列举的是几个惹怒大汉被收拾的邦国: 武帝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杀其国王及汉使者,叛汉。
武帝发兵讨伐,活捉吕嘉,因将其地改为珠崖、南海等九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宛王毋寡派人杀前来求良马的汉使。
武帝即命李广利讨伐大宛,大宛诸贵族乃杀毋寡而降汉。
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汉朝派遣涉何出使朝鲜,涉何暗害了伴送他的朝鲜人,谎报为杀了朝鲜武将,因而被封为辽东东部都尉。
朝鲜王右渠杀了涉何,还砍下了涉何的头颅。
于是武帝发兵讨伐。
朝鲜相杀王右渠降汉。
匈奴单于太喜欢苏武这样的忠臣了,也发了狠,说死也要降服他。
就出了个阴招,挖了个大地窖,将苏武关到窖里,不给吃喝。
苏武也是命不该绝,正好天降大雪,苏武渴则啮雪,饥则吞毡,数日不死,匈奴以为他有神助,对他益发的敬重。
当然这也再度坚定了匈奴单于收服苏武的决心。
为了让他屈服,单于命人将他扔到了荒凉的北海(即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给了他一群羊,还告诉他,等公羊下了羊羔,你就可以回来了。
单于的意思是,你有两条路可走,第一,归降于我,第二,公羊下崽。
第二条当然是不可能的,违背生物学常识。
但第一条更不可能,违背了苏武的志向。
所以苏武只有死路一条。
但苏武却并没有屈服,开始了非常艰苦的野外生存生涯。
苏武到了北海,匈奴不给他任何的补给,他只能靠挖老鼠洞,捡草实为生。
自始至终,皇帝赐给他的节,从不离手,时间久了,连节上的毛都脱落了。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来北海打猎巡视。
於靬王很敬佩苏武,给了他衣食。
就这样又过了三年,於靬王生病了,派人赐给苏武帐篷、衣服和牛马。
不久於靬王去世,他赐给苏武的牛羊被人偷走,没过上几天好日子的苏武又穷困交加了。
就在苏武最贫困潦倒时,另一个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
李陵曾经与苏武同朝为官,但因为讨伐匈奴战败诈降,汉武帝不知道他的想法,命人将他的家人全杀了,于是只好假戏真做,降了匈奴。
李陵知道苏武被匈奴扣留,也想来见他,但终究没有颜面。
后来单于让他来北海劝降,苏武再次拒绝。
就这样,苏武在北海被流放了整整十九年。
民国时期的由蒋荫棠作词、曲锡侯作曲的《苏武牧羊》,被作为学堂乐歌,用以教育普天下的莘莘学子,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传唱。
其全文如下: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十九年后,囚禁苏武的单于已经去世,而汉朝也换了天子,两国关系趋于缓和。
汉朝再度派出使者出使匈奴,要接苏武回国。
苏武当年出使的一个随从找到了汉使,教给汉使如何说服匈奴交出苏武。
汉使见到匈奴单于后,提出要接苏武的要求,单于说苏武已经死了。
汉使就照着随从教的话道:“我大汉天子在上林射猎,射中一只飞过的大雁,大雁的脚上拴着一帛书,上面写着苏武在某个地方放牧。
” 匈奴单于大惊,只好对汉使道歉:“苏武确实还活着”。
苏武回到故国那年正是汉昭帝始元6年,即公元前81年。
自公元前100年出使被扣留,至公元前81年回国,前后整整十九年。
当年风华正貌的苏武,已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后人有诗曰: 汉使传书托便鸿,上林一箭堕西风。
至今血染阶前草,一度秋来一度红。
这就是“鸿雁传书”这个故事的由来。
顺便提一下,苏武的个人文学成就也相当高,其《留别妻》一诗,缠绵悱恻,文学价值极高,特别是最后两句,足以流传千古。
其全文如下: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关于这个故事的来源,还有个说法,是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流传也很广,但却是虚构的,且荒涎不经。
另外,薛与王的故事出现在苏武之后,就算有类似的情节,也只能理解为学习和借鉴,远谈不上原始出处。
本文由头条号《姑妄言》作者原创首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