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清朝时期宫廷盛宴。
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
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分别为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
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的六种宴席一、蒙古亲藩宴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
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
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
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
二、蒙古亲藩宴廷臣宴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
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
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
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
为满汉全席全六宴中第二宴。
三、延臣宴万寿宴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
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
其间名食美馔不可胜数。
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
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
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
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四、万寿宴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
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
五、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
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
以此为信。
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
每年循例而行。
为满汉全席中第五宴。
六、节令宴系指清宫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
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
满族虽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
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仪器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满汉全席具有六大宴席,而看看这些菜系,有没有感受到想要流口水,至于满汉全席至今多少年? 满汉全席从满清到现在已有百余年历史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影视剧中,清朝皇帝动辄大摆宴席,满汉全席必是标配。
但在文章的开头我要先为大家澄清一个事实:满汉全席这一称呼是在清朝灭亡后才逐渐产生的,清朝皇帝可无福消受这满汉全席。
那么满汉全席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所以清朝初期的宫廷宴席,多带有强烈的游牧遗风。
食物的烹制方法都为烤、煮、烧;食材多为肉类、奶制品,除了猪、牛、羊肉外,还有鹿肉、狍子肉、野猪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饮食逐渐吸收了汉族和满族的传统特色,汉族菜肴开始成为宫廷宴席的主角。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帝进行了宫廷食制的改革,“改燔炙为肴羹”,汉席开始占据宫廷宴席的餐桌,但这时的汉席、满席是分开的。
进入道光年间,满、汉席不再分开设宴,而是合一为“满汉席”。
到了光绪时期,满汉席又为规模更大的满汉全席所取代。
“满汉全席”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晚晴时期的《海上花列传》中,这是一本由松江人韩邦庆用苏州方言写的有关上海滩风月场的小说,在书中有一句话“中饭吃大菜,夜饭满汉全席”。
“大菜”在当时的吴语里指的是西餐,这是当时非常时髦的餐点,那么就要用“满汉全席”来与之相匹配。
但这时的“满汉全席”一词只是强调菜品丰盛而已,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菜谱。
随着清朝的灭亡,特别是1924年溥仪被逐出皇宫后,原内务府膳房的厨役被遣散出宫。
为了谋生,一些人自然流向酒楼饭庄,开始重 *** 旧业。
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对宫廷宴席充满向往和好奇,在夸富心理的作用下,从未在宫廷露面的“满汉全席”便横空出世了。
在这被创造出来的“满汉全席”中,最为流行的便是民国初年京津地区的大满汉全席,共有菜点108品,要用两天四餐才能吃完。
这样的奢靡风气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销声匿迹,在改革开放前,大陆都未有“满汉全席”的记载。
不过,在上世纪60年代,伴随着香港地区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些国外游客对于体验中国的皇家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日益成为一股火热需求,“满汉全席”无疑是最为合适的范例和噱头。
为了迎合需求,香港掀起了再造“满汉全席”的热潮。
1965年香港金龙酒家应日本旅游团的要求,率先尝试以传统方式制作“满汉全席”,当时共有72道菜肴,这带动了“满汉全席”潮流的形成。
各大酒楼都将“满汉全席”作为清朝宫廷饮食宣传。
就这样,在各大酒楼饭庄标榜正宗、互相竞争的趋势中,“满汉全席”的菜品种类越来越多,选料越来越讲究,席面越来越奢华。
在这样愈演愈烈的商业竞争下,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满汉全席”,这其中的菜品也“因地制宜”,各大菜系的“满汉全席”各有其特色。
尽管满汉全席与真正的宫廷御膳大相径庭,但这并不妨碍满汉全席在国人心中的顶级菜肴地位,“满汉全席”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经典象征。
参考文献吴琼.满汉融合在清朝宫廷饮食中的体现[J].黑龙江史志,2017(01):30-33郭晔.清宫御膳中真的有“满汉全席”吗?[J].小康,2017(23):82-8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