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问题,我想到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用的筷子,做到“上方下圆”,大原则是方的,具体的细节指导是圆的。
在此,我就分享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体验吧!入幼儿园开始,孩子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那我们家庭教育可以干什么呢?照什么养好呢?一开始肯定是会思考的,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渐渐地一些安排似乎都是有点随缘的。
我们一起走路时,都会经过一家音乐培训工作室,钢琴的、二胡的、古筝的、小提琴的、架子鼓的……每当经过的时候都会与孩子聊,学点什么喜欢的呢?孩子有时会说铜钱钢琴,有时会说别的,我们都没有给他下什么结论或是非得动员他学什么。
这个过程的“方”就是我们觉的从孩子的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音乐是一定要学点的,不是为了成为什么“家”,而只是作业开发智能的载体。
那这个“圆”呢?就是孩子自己的喜爱了,后来他是选择了小提琴,正因为自己选择的,刚开始的困难是完全借助他自己的毅力坚持下来的,当然,最后是因为小学升学了,才放弃了,也拿过几次考级证书的。
其次是体育的“乒乓球”,这完全是从玩玩开始的,教练鼓着孩子玩得有兴趣,每次练习球队之前来段乒乓球 *** ,时间久了,也是作为他的一个特长去学习了,打过县里的、市里的比赛,也去省里比过积分赛,我们从来都不以拿到什么证书为目标,而是借助平台锻炼身体,学习一项技能。
体育技能也是多元智能的要求呀!再后来,还有国画、儿童画、书法,直到现在还努力完成的“篆刻”,这些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做的。
对于文化科目的学习,小学时也只有要求完成就行,在班里中等就行,晚放学回家,他们都是努力盯着孩子的作业,我们的要求是,在回家之前尽量要完成晚上的作业,因为晚上还得去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去了。
但是在为人的品性上,我们是一点都不含糊的,尊重、感恩、孝敬等,还有家务、自己动手 *** 作能力方面,我们是一点都不含糊的。
后来小学升初中时,感觉文化科目的考试还是稍微弱了点,后来是选择了外地的初中,但是上初中之后,他的努力还是挺有收获的,表扬、惊喜不会天天有,但是偶尔都会有。
一句话:放养而不放纵,让他知道规则;紧盯而不刻板,让他自由呼吸。
那我们的教育是不会偏差的。
上述纯属个人愚见,不妥之处请批评!
必须做到松紧张弛有度。
生活中重活,累活不用参与,如洗衣、做饭等,但轻活,细活要参与,培养自理能力,如洗碗,扫地,折衣服,铺床,叠被子等。
学习上该学时学,放学后首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该玩时玩,如作业做完后,节假日时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