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和国史大纲哪个好

中国通史和国史大纲哪个好,第1张

中国通史国史大纲哪个好 通史类书籍,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哪个比较推荐先读?

吕著适合入门,钱著适合深造。

吕思勉先生撰写的中国通史,共计两种,一是《白话本国史》,二是《中国通史》(一名《吕著中国通史》)。

前者出版于1923年,属早期作品,虽然被顾颉刚称作“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不过无论史实还是史见都有粗略之处(彼时他还没有把二十四史读到三遍以上);后者分上下册,上册出版于1940 年,下册出版于1944 年,属成熟期作品,如今一说吕思勉中国通史,即指此版而言。

从品质上讲,后者显然更胜一筹,可作为阅读中国通史的第一选项。

其优点是清晰,尤其上册,分作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条目,千年兴衰,一目了然;缺点则是单薄,这由其写法所决定,以区区两册规模,论数千年沧桑巨变,只能长话短说,言简意赅,是以此书只适合入门,而非深造。

相形之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则适合深造而非入门。

我们都知道,钱穆是二十世纪中国三大儒之一(另两位是马一浮和梁漱溟,对比这三人,马一浮以学问见长,梁漱溟以风骨见长,钱穆以教育见长,马一浮令人景仰,梁漱溟令人敬畏,钱穆令人亲近),基于儒家的思想本位,他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未免太深了,从而沉淀为一种成见——吕思勉对中国传统不缺温情与敬意,却谈不上有什么成见,这才是现代史家应具的态度——这容易误导初学者,却不妨作为研究者的靶子。

此外,钱穆一生曾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三度讲授中国通史,新亚的讲义,由其弟子叶龙记录整理,成《中国通史》一书,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叶龙还整理出版了钱穆讲授的中国经济史、文学史等)。

《国史大纲》系文言写法,讲义偶用文言,主体则是白话,故而明白晓畅,通俗易读。

对文言无感或反感的朋友,不妨考虑后者。

吕思勉可以算是民国最早期的那批史学家之一,他的《中国通史》也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的通史著作,是史学上的老前辈了,因为他的《中国通史》出书非常早,所以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武断的观点非常多,且很少列举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会让人觉得吕思勉缺乏考据论证和科学读史观,但其实吕思勉在当时也是疑古派学者之一,参与过顾颉刚的《古史辨》编纂,因此《中国通史》里面很多观点的支撑的证据都在吕思勉所著的其他书籍里找到。

另外此书毕竟也是最早的通史著作,有很多落后的观点和没有辨析透的看法也实属正常,被后面众多学者超越也是正常的事,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

《国史大纲》的作者钱穆中学时受学于吕思勉,可以说吕思勉是钱穆的老师,对钱穆有一定影响。

钱穆的《国史大纲》与学者著述的通史类书籍不同,钱穆的《国史大纲》极富有感染力,他作此书确实有科普和叙述历史过往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传达一种极正的历史观、文化观。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常事,异族入侵统治中原也有过多次,但他们最终被儒家文化吸收,成为了现在的中国人,曾经的鲜卑民族和满族也都被汉化成汉民族。

假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文化,一个人没有民族精神、爱国精神,那这个国家和民族会怎么样?无法想象五胡乱华之后,中国北方汉民族胡化;清朝入关后,汉民族女真化;列强入侵中国后,汉民族的洋化的局面。

钱穆的《国史大纲》正是以一种文化进步观来看待中国历史的进程,刘梦溪评钱穆:“治国史以学术流变为基底,直承儒统,独立开辟,不倚傍前贤时隽,是钱学的特点……国学大师之名,章太炎之后,唯钱穆当之无愧。

”所以鄙人极力推荐钱穆的《国史大纲》为读史首选。

另外,无论是钱穆也好还是吕思勉也好,还是其他学者,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精通所有朝代,钱穆擅长思想史,断代史以秦汉史著名,当代学者牟宗三曾说:“秦汉史都以钱穆为最”,在评述其他朝代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误解,这是所有通史著作都不可避免的失误。

所以无论是钱穆的《国史大纲》也好,还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也好,或者是其他学者的通史巨作都不要太过苛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92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