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方案:一、捐助贫困学校,很多都是打工子弟学校,几乎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原则上不认可这些学校,但打工子弟没地方上学,这样的学校一穷二白,值得帮助。
北京市大兴区打工子弟学校地址:北京市大兴区天和西路附近 朝阳区育才打工子弟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将台 北京春霞打工子弟学校地址:北京市半壁店111号 驻京太舟坞打工子弟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温泉 北京春蕾打工子弟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 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双槐树小学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槐树村2号电话:010-68170612 开列一部分,已经够我们捐助的了。
二、不喜欢外地人,不喜欢打工者,可以帮助北京郊区的贫苦地区的学校。
譬如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15个行政村。
有的行政村包括了几个自然村,小村落里住着穷苦的人们。
十五个行政村分别是帽山、胡营、四道学、西府营、中榆树甸、下河北、孙栅子、北辛店、苗营、官帽山、喇叭沟门、大甸子、东岔、对角沟门、上台子。
十五个行政村都不富裕,老百姓一年到头就是吃自己种的那些东西。
有的自然村离主村有10多里路,有的村还不通手机信号,电压也不够稳定的,有条件帮助一下吧。
小学生到聋哑学校慰问的演讲稿学校老师教育方面,为何有人说不能少了老师的家庭走访?谢谢悟空邀请!父亲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教的老教师。
小时候,记得父亲经常家访,摸查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那个年代,很多的老师都是利用晚上或者周日家访。
在人们的心中,家访,似乎也是老师的一份加班的工作吧。
以前没有“家校共育”这个词。
家访是老师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最好方式。
老师亲临其境,通过查看、探问、倾听,掌握了学生及家庭的情况,帮学,促学,抓好学生的教育。
这也是现在所说的“家校共育”吧。
如今,家访怎么就说没就没了呢?它是什么时候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的无法定论,但它在老师的心中迷失的原因,值得探究和思索。
——那个时代是一个“大走访”的时代,机关干部走访基层调研,村组干部走访社员、军烈属家庭,老师走访学生家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氛围。
所以,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推动老师对家访工作的热情,乐此不疲。
——当今,老师的工作量大于以前,工作、生活压力大,时间分配不足。
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还会有迎接上级临时的检查、各种节日或者文化活动节之类的彩排演出、各种扶贫、教师业务技能培训等等,老师的家庭生活时间有时被这些工作压缩,加上生活的压力,哪里还顾得上家访?——班级微信群、通讯联络工具,取代了家访。
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聊天工具等沟通,比亲临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更省时省力。
其缺点是,有些情况只是通过“听”来获取,虚实难辨,不利于保障家访工作的质量。
——有的家长不喜欢被打扰,或者讨厌老师家访。
家长思想偏执,认为孩子有错才会招来老师登门“告状”,感觉很烦心。
——有的家长偏见,认为“无利不早起”,老师“登门拜访,必有所图”。
所以老师为避嫌,免去家访,也等于没踏政策红线,毕竟,涉嫌“索要”物品,有违师德。
——针对农村而言,农村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多,不便于登门家访。
家访,作为家校共育的沟通途径,不知不觉就断了,几人欢喜几人忧,有人怀念,有人渴望……
哎呀,老师家访可是一个非常好的老传统,话说那还是八几年的事了,我是班长,跟着班主任去家访,把全班同学家几乎走遍了,了解家庭情况,更能了解半了班里同学的情况,后来,毕业多少年,同学还都联系,还都相互通报家庭情况,该叫叔叫叔,该叫婶叫婶,很是亲切! 可惜呀,可惜呀,现在这传统很少见了,甚至师生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大家感觉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