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伞器
纵观古代历史有哪些朝代为环保做过贡献?现代人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爆炸,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才有了环保意识。
古人并没有这种隐患,所以也就不会刻意的去保护环境了。
但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却也实实在在的为环境保护出了一把力,那就是是宋朝和明朝,两朝前后花费几百年时间,在北方大肆植树造林。
下面咱们就来说说,这两位“环保小能手”是怎练成的。
两宋种树的无奈“地利不够树来凑”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中原王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是依托北方连绵大山上建立的长城进行的。
但宋朝建立一直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长城防线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地图上就能看得出来,北京往南就是广阔的河北平原,这对于契丹骑兵是非常有利的。
北宋时期北方形势图失去地利保护的大宋朝,实在是没有办法,自宋太祖登基开始就号召北方边民种树,希望利用树林来拖住契丹骑兵的速度。
《宋史》记载:“申明周显德三年之令,课民植树。
”宋太祖为了鼓励边民种树还特意下诏:“有能广植桑枣, 开垦荒田者, 并只纳旧租, 永不通检。
”这一举措的成效非常明显,契丹骑兵经常突入劫掠的瓦桥关一带,在广中树木之后,林间小径仅能容下一名骑兵通过。
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中说:“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
宋太祖赵匡胤宋人此举将辽国君臣恶心到不行,《宋史》记载:“雄州种木道上,契丹遣人夜伐去”,堂堂辽国铁骑,居然半夜偷偷摸摸去砍树。
眼看森林防线起效,后来的北宋以及南宋皇帝们,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行“多种树”的政策。
明朝天子守国门,种树守天子明朝自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北方边境防御就是整个大明朝的头等大事。
同宋朝不同,明朝可以依托长城对蒙古进行防御,但长城毕竟无法覆盖整个边境线。
因此在永乐帝死后,宣宗朝进入战略防御状态时,就提出了以长城、树林为基础来防御蒙古入侵的方略。
由于明朝在边境线上移民实边,以及迁都北京使得人口暴涨,百姓因为做饭、御寒的需要,对北方边境上的树木造成很大的破坏。
弘治帝登基后,针对这种情况统一建立木厂制炭,并且鼓励民众使用煤炭。
同时下诏不得私自砍伐树木,自山海关往西沿山种植树木。
自此之后,历经隆庆、正德、嘉靖、万历几朝都一直推行这个政策,一边禁止民众滥砍滥伐,一边在山上种树,朝廷的这一举措带动了百姓也自发种树。
今天看来,明朝实现的这一政策并未起到什么作用,蒙古、后金的骑兵屡次突破防线进入中原。
明朝初年疆域图宋明两代这种以大树为兵,防御侵略的政策,这种被动防守的策略,在现在看来是失败的。
从汉唐时代到明初数次北伐,就能看得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被动防守永远只有挨打的份儿。
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抵御外敌没有起到作用,但是对于环境的保护确是实实在在的。
以上只是一点个人浅见,朋友们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古代的环保意识不一定很强,但确确实实有很多朝代都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有禁止乱砍乱罚的,有禁止随地乱扔垃圾的。
说到最早关于环保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周朝。
古籍《说苑》有记载,周文王姬昌在攻打崇侯虎的时侯颁布军令,命令士兵不能杀人、毁坏民房、填井、砍树、抢夺百姓养的牲畜,违抗的杀无赦。
当然这条命令的目的主要是显示正义之师的优良作风,但它侧面的也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可能有人要怼几千年前的几棵树算什么?那如果这么想,我们现在砍几棵树于后代也不算什么吗?说到周朝还不得不说井田制,井田制通过合理的分配给百姓、贵族田地,有效的控制耕地面积,使每个人获得相应的田地,缓解人类对原始土地、山林的开垦破坏。
同样是周朝,在《国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畺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禦(防御)灾也。
其馀无非榖土,民无县耜,野无奥草。
在这段记载中直接提出植树造林,防御灾害的观点。
周朝的环保意识远不止于此,在《周礼》中规定:“不树者,无椁”,古人多看重身后事自然不用多说,《周礼》的规定是不种树的人,死了不准使用棺材,这是什么意思?简直就是呼之欲出的“可持续发展”啊,而且周朝这些所有的规定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职位来统御管辖,可不仅仅是说着玩的。
周之后的战国春秋时期就不用谈了,即便他们讲的再怎么注重环保,天天打来打去的,做兵器、战车、防御工事、城市复建,哪个不得砍树。
而且这一时期因为铁器的进步,农业生产力提升,井田制基本形同虚设,老百姓通通都去开垦私田,肯定是毁了很多的原始地、山林的,尤其是秦朝商鞅直接就废了井田制。
同样是秦国,虽然废井田制,但是秦国也是中国甚至世界最早的环保法律,周朝虽然也有环保规定,但是并不像秦朝这样的有针对性。
秦朝的田律中有这样一条: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
。
。
。
。
。
。
到七月而纵之。
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意思是春天二月的时候(正是树木生长的时期),禁止砍伐树木和筑堤坝堵水,不到夏天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刚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兽或掏鸟禽蛋。
。
。
。
。
。
。
,这不正是古代版本的“禁渔期”吗?之后唐、宋、元都进一步的具体化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写入了各朝的法律中,保护对象也从树木、鸟禽扩展到水土山河。
可以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是接近于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只是我们现代工业的崛起后,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有的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破坏,最痛心的就是物种灭绝,我们不敢说古代没有物种灭绝的现象,但自从17世纪以来,物种灭绝的速度在飙涨,17世纪~19世纪期间地球上灭绝的禽类、兽类是二十五种,19世纪~20世纪中叶灭绝的达78种。
联合国的近年的报告中发出警告,现在有近百万的物种面临灭绝,当然包括海、陆、空,动植物,所以环境保护我们不如古代任何一个朝代,这是科技、工业发展的必然,我们能做的是个人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尽量不制造污染,我们已经不能给后人留下一个古人留给我们一样的地球,但我们要尽可能的留下最好的给后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