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通知中级职称没评上,心情低落了一下午,难受,怎么调整?我认为,这是为你下一次成功评上职称所做的铺垫。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屡败屡战的故事: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一开始和太平天国打仗的时候,经常打败仗,有一次惨败后,甚至投水自杀,但被部下救起。
一个幕僚替他向皇上起草奏折,写完后,请他过目,看完之后,他提起笔来,将奏折中的"屡战屡败"一词改写成了"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更强调战斗的结果是失败。
而"屡败屡战"更强调的是虽败犹战的斗争精神,说明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与强敌抗争,具有直至最后胜利的坚强意志。
最终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军队,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说明,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被失败消损了意志而一蹶不振。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认清自己的短板,从而补齐并提高,争取下一次取得胜利。
大浪淘沙,淘尽英雄人物逆境中最能锻炼人。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更坚强,才能更成熟,才能更具有披荆斩棘的战斗力,才能更具备成功的资质。
《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才取到真经;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经历三起三落,最后扭转乾坤;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经历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赶出了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这些事实都说明,要想成功,要想完成一件事情,不付出努力、不付出艰辛、不克服困难和挫折是不行的。
甚至有时候,失利或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人生履历,使我们增长了智慧,为我们做成一件事情或者说成功做好了铺垫。
人生当自强评职称这件事,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
优质课、荣誉证书、年度考核优秀、原创论文等等必不可少,而且多多益善。
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教学,勇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最终用优异的成绩来说话,用兢兢业业、踏实苦干的工作态度来说话;用舍我其谁的教学担当和高度教育热情来说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
群众的眼睛是亮的,你的优异表现将折服众人;你的工作能力将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和赞扬;你站在领奖台上将是当之无愧的。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再战;以乐观的精神和昂扬的意志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向着理想和目标坚定地前进。
这才是职称评审失败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总之,暂时的失利不可怕。
挫折会使我们更坚强、更智慧,这说明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最近,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是关于职称的。
和大家期望的不一样,职称并没有取消的意思,有的只是调整和更加完善。
职称制度实行三十多年了,虽然饱受大家非议,有获利的,有赞成的,也有受害的,有建议取消的。
但从2012年开始改革,到2015年、2017年、2019年,改革的措施越来越多,力度也越来越大。
取消了外语、计算机、论文等许多硬件限制,降低了评聘的门槛,加大了一线实 *** 的比例,下放了评聘的权利。
从以往的“一把尺子量到底”,变成了评聘权利交给地方和单位,同时加大了地方性特色和实际情况,更切近民生。
但是,除了乡村一线教师可以按年限评聘职称,20年无条件晋升中级职称,25年晋升副高,30年晋升高级职称,其他领域和地区内的职称晋升,依然受名额比例构成影响颇大。
僧多粥少,依然限制着职称的发展。
够条件的人评不上,评上了也没有岗位聘,享受不到应该有的待遇。
而获得高职称的,并不是工作能力、专业水平更为突出,可能是因为老资格,年龄大、工作时间长的原因,也可能因为在管理岗位有更大的优势地位,或者还有其他这样那样的因素。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竞争,而且这竞争还是全方位的,是多因素的,不仅仅是干得好就行。
这让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就有了更多的无奈和尴尬。
中科院下属研究所90多名研究人员集体辞职,难道仅仅是因为换了保安吗?因而,按时实际需要,加大各领域、各基层地区的职称名额比例,以及调整完善职称竞争环境,打破“职称终身制”,试行职称退出机制,就成为进一步职称改革的重中之重和根本要求。
一方面增大职称基数,解决应评、能评而评不上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增强职称竞争的良性发展,强调公平公正,让那些真正有水平、有干劲,对行业发展有贡献的人员,获得与自己付出和能力相对应的职称水平。
让那些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的人退出来,把职称岗位让给更努力的人,增强大家的危机感,和不断努力奋斗的公平竞争意识,这才是职称改革应该着力的方向和重点。
只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才会让大家即使是输了,也心服口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