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周老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话题,看似平凡,实则戳中了乡村教育的隐痛。
农村中小学成为城市学校教师的免费培训基地,此话一点不假。
斧底抽薪的教师调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城镇化规模越来越大,城乡差别也愈来愈严重,不少地区农村学生大规模向城镇转移,教育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城镇班额越来越多,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甚至于部分乡村出现学校空心化现象。
教师队伍的建设遇到了瓶颈,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教师短缺的问题,虽然每年面向全国大规模招聘,但响应者无几。
教师空缺危害最大的是乡村中小学,每期开学,学校管理者都在为师资短缺发愁。
而更愁的是教师的无序流动,许多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调往城镇及其周边,严重地削弱了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
流于形式的教师支教为了有效缓解农村教育的困难,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城镇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支教。
然而,这一制度在地方严重变调。
为职称而镀金。
这是支教人员中最普遍的怪象。
有关部门规定,城镇教师评定职称必须要有农村任教经历,这硬杠杆迫使部分城镇教师打着下乡支教的名义在乡镇中小学溜溜。
乡镇中小学妥妥的成为了城镇教师职称的“中转站”、“镀金站“,溜一年就走,雁过无痕,其工作态度大家不用想都知道。
说穿了就没有意思了。
支教人员素质待加强。
囯家本意是鼓励城镇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带动乡镇教育质量的提升。
而实际 *** 作变了味。
城镇骨干教师“事务繁忙”,能够下乡来支教,几近是幻想。
乡镇条件差,路途难,要请教师大伽来乡镇,除非是特别活动才能打动其人心。
因而,不少城镇实行曲线救囯,选派一些年轻的、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下乡支教。
如此支教,乡村中小学成了名符其实的“城镇教师培训基地”。
支教人员责任感待提高。
支教人员是两不管教师,编制在城镇,单位除了发钱给他们,教学管理那是鞭长莫及。
农村学校受条件限制,却有时指挥不了“城里人才”,乡村学校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支教人员歇脚点。
曾就遇见过这样一位支教大学生,暂且不说出其名,城区高才生,屈驾来俺们乡村中学支教。
每天她是来去匆匆,清早,坐车城里赶来,上完一、二节课,战斗立马结束,回城休闲。
什么备课、上课、作业等,如其人难觅踪影,她的课堂是欢声笑语,结果,在一年的镇测试中,所教学科“荣获”倒数。
像这样的支教故事屡见不鲜,支教人员责任感实在是难以恭维。
后来,部分乡村学校干脆“闭关锁校”,直接拒绝此类支教的“名师”。
不切实际的进城考试这是很敏感的话题,农村中小学本就青黄不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明知道农村中小学教师奇缺,可是,我们的决策者还是不时组织进城考试,大批的农村优秀教师考取进城。
留下乡村学校一地鸡毛,乡村年轻教师热衷于进城,人心渐散,教育质量日趋衰落。
期待农村教育的春天农村教育的春天正姗姗来临。
乡镇人才津贴落实。
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随着各地对教育投入的加大,乡镇教师的人才津贴、乡镇补贴等基本落实,教师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乡镇教师优先晋级。
职称的评定,是不少教师打心底的痛。
如今,这一瓶颈逐渐被疏通,职称的评定将全面向乡村教师倾斜。
乡村教育的春天真正来到。
留住乡村优秀教师,拒绝“乡村成为城镇教师培训基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
我是周老师,钟爱于乡村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关注我,我们一起前行,谢谢。
我同意你的观点。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俊鸟往高处飞。
中国人都心知肚明。
有钱的。
为了自家小孩儿的前途。
都在想方设法把孩子弄到城里去学习。
城里生源越来越多。
城里需要的老师也越来越多。
乡下能去城里的老师有三种。
第一种是有关系的。
人家关系硬,没本事也能到城里去混口饭吃。
好的平台能打造人。
混个两三年。
照样公开课得奖。
没本事的也变成了有本事的了。
第二种是有钱的。
拿钱去砸出关系来。
调到城里教书,自己施展本领的舞台大了。
孩子学习的环境优了。
花多少钱都值。
何况城里教书挣的也比乡下多。
第三种人是我最佩服的。
这种人是翅膀硬了自己飞的。
不但不托关系,不找人情,不花一分钱,人家学校还要三催四请。
因为他是人才。
学校请他去装点门面。
我们区的语文教导员,谭永康老师,我可敬仰他了。
他原来在江苏当老师。
上海金苹果学校的贾志敏老师看上他了。
聘请他当自己的校长助理。
贾老师不当校长了。
谭老师就飞到我们松江来了。
先当普通的公办小学老师。
接着脱颖而出。
著书立说搞研究,又当上了区教研员。
在上海小语界颇有名声。
综上所述,乡下学校就是城里教师的培训基地。
有钱,有关系,有才华。
乡下老师就能变成城里老师。
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是绝对的。
请你以才华为翅膀。
爱飞哪儿去,飞哪儿去!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陪你学习的老催宝宝。
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再不学习,你就老了。
我会把每天所学,录成视频,分享给大家。
欢迎关注点赞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