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问答】谢您邀请!清末重臣曾国藩曾巧借苏轼和王安石诗歌中的名句,写过一副“集句联”。
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为什么要拼接大宋两位大师的诗句去写这副对联呢?这里面是有一段大的历史背景故事的。
熟悉清末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起义,给清王朝带来了最为沉重的打击,骄横的八旗子弟已无力招架太平军的进攻,幸亏有曾国藩自己招募训练的湘军拼死相搏,才彻底压制了太平天国运动。
据史书记述,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城后,当时的湘军己发展到了30万人的规模,其中有12万人皆属于曾国藩和曾国荃的嫡系乡勇,足以和清朝分庭抗礼了。
而且曾国藩的幕僚中,有很多将帅之才,比如彭玉麟、郭嵩焘、罗泽南、胡林翼、刘坤一等等(后来这些人各个都成了封疆大吏)。
天京城破之时,曾国藩的手下纷纷都劝他自立为帝。
曾国藩经过深思熟虑,写出了一副“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以此表明了自已忠君为国的心声,然后很快就上书给清廷,自请裁撤湘军,从此曾国藩急流勇退,历战12年的湘军由全面鼎盛走向快速解散。
当时很多属下甚是不解和忿怨,包括曾的胞弟曾国荃,但是曾国藩仍旧冒着众人的反对,硬是把湘军裁撤掉了。
反过来说,曾国藩拼用苏轼和王安石的诗句而写联,表明自己的忠君思想。
要说他借用的这两条诗句,其实是宋朝苏东坡和王安石均是在被贬官期间所写的诗歌。
当时他们是用来表达自已淡泊名利、无意于争权夺利的心境。
苏东坡的诗句是: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王安石的作品《伯牙》诗句是: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是一代大儒,始终遵循儒家思想,忠君爱国是他一生所恒持的信念。
所以他做不出不忠不义的事来。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般诗句给人一种气场宏大的诗境。
倚天看海,阳光洒在海面上,蓝天与大海融为一体,浪花飞溅。
而高山流水更是一种超然脱俗、不为所动的弦外之音。
曾国藩能以此来回应大家的非分动议,足以清醒地告诉人们:修身养性、克己修身、清高淡泊、宁静致远、无欲无求才是真正的君子追求,自已想做的是儒家的圣贤之人,因此,不必自生烦忧。
当然也有人说曾国藩不敢称帝,主要是实力方面的原因。
其实这只是一种臆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当时的境况: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已是明日的黄花,看看他们与捻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就可以得出,他们和湘军对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左宗棠虽然和曾国藩表面上有过节,然而左对曾的为人是很钦佩的,他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左宗棠当时也劝过曾国藩自立为帝,还曾经写了一副对联送给曾国藩:“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另外,当时雄心勃勃的李鸿章虽有淮军之众,然而他清醒的知道,淮军与湘军是不能比配的,所以李鸿章也是积极鼓动曾国藩独树一帜的。
再加上此时的咸丰帝己驾崩,朝中群龙无首,对曾国藩来说是千古难求的好时机。
但是,曾国藩为了追求圣贤之仁,为了不再让天下百姓被卷入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他没有选择称帝。
而是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儒家好生之德,除了这副扬名中外的对联,曾国藩的家书,也传递出了很多的儒家思想而源远流长。
因此,史学家评价曾国藩以自己忠贞不渝的赤胆忠心,为清王朝又续命了几十年,对其个人而言,无愧于其死后清朝所追封“文正公”的谥号。
后代文人也效仿他为“曾文正公”。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高山流水遇知音》一字一词明其意,一扬一抑理其韵。
一顿一错随伏起,一颦一笑共阴晴。
若非大脑同律振,何得如此尽雷同?岂非前世一师训,缘得今生相似魂?丽竹幻人间极致知音(作品情节虚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