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老的寓言故事

尊老爱老的寓言故事,第1张

尊老爱老的寓言故事 孝老敬老的小故事

一、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是邓小平同志的继母。

但邓小平对夏伯根老人如同亲生母亲一样地对待,一样地敬重,一样地关心照顾。

和继母所生的弟妹也相处得十分和睦。

邓小平十分同情和体谅继母出身贫寒的家世和一生的遭遇。

夏伯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是一个真正的贫苦人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她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后,生下第三个女儿邓先群还不到一年,丈夫邓绍昌便去世了。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莫大的不幸。

夏伯根老人虽不懂政治,但一心认准了共产党好。

她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救过好几名共产党员的生命。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

15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

29年以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了四川,回到了重庆。

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

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

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准备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夏伯根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夏伯根老人听说儿子回来了,兴奋之极。

她把大门一锁,提着一个小包裹,坐上小船,就来到了重庆。

她连家也不要了,田产和房产都不要了。

从此,她和邓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也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使夏伯根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夏伯根老人也同样保持了勤俭持家的品德,尽可能帮助做一此轻便的家务活。

邓小平夫妇上班后,家和孩子就全交给她照看,解放后出生的邓榕和邓质方都是由她带大的。

她为邓小平夫妇分担了不少家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同邓小平夫妇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的岁月。

他们三人的年龄加在一起在200岁以上。

卓琳的身体不好,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身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

夏伯根老人也总是尽量多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儿子的负担。

她趁邓小平夫妇去工厂劳动的时候,总是先把饭做好等着他们回来吃,不时帮助洗洗衣服,还为家里养了一些鸡。

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2、讲个故事说“孝顺”话说一个冬日,一名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公司。

公司老总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身吗?”“从来没有过。

”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

”交谈中,老总觉得这个青年纯真,于是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

不过来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长辈做做生活护理。

”青年一口应承。

该青年家境贫寒。

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母亲靠打工挣钱养家。

他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一所名牌大学。

母亲拼命挣钱供他上学。

青年想,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累,决心替母亲洗洗脚。

听儿子说要替自己洗脚,母亲感到诧异,但还是把脚伸进了温水盆里。

青年握着母亲的双脚,这才发现母亲长满老茧的双脚已变得有些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潸然泪下。

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送上的钱,现在他才深知,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老总说:“现在我才真切地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多大的苦,我以后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让她受苦了。

”老总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你来上班吧。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也给人教益。

世人常说为人要孝顺,可为什么要孝顺呢?有些人未必懂得其真谛。

这名青年在老总的启迪下体验到了母爱的深切,也懂得了母亲艰辛劳作和养育自己的不易。

一个人要理解人生,要立身处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似海恩情。

在儿女成长中,长辈的那份辛劳与期待,实可谓感天动地。

儿女深切体验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才会真正珍惜“父母心”。

3、白发的期盼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

这个庞大的数字中,老年人独居和身边没有成年子女的“空巢”家庭占四分之一,而且这个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有多少老人的生活是孤独、寂寥的。

一个人闷在家里、缺少有人陪同聊天、甚至经常孤独流泪地打发时间等现象是十分严重的。

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愁没钱化。

他们所缺的真是“精神赡养”,也就是指子女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老年人持续的一种完好的精神状态。

老年人所谓的精神需求无非就是关心关心,经常去看一看、聊一聊,交流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也正是“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就是图个天伦之乐。

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亲情上的精神需求是别的东西所无法替代的。

庆幸的是党和政府越来越对老年人关怀和重视,也有很多老年人在努力地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扭秧歌、练书法、上老年大学等等,他们的精神会更加充实和愉快。

4、有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

”这话一点不错,做子女的从生命的孕育到长大成人,不知要倾注父母多少心血!“孝亲敬长”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是子女感激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

“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孝敬长辈,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

在创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推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的心田,使整个社会都能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让社会充满着爱。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的动画类似于寓言故事主角好像是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父母活到七旬就行,太老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许多人相信这个谬论?

相信的人不能说很多,但确实有。

大多与现有处境有关。

父母年老,病病歪歪,生活不能自理,儿女忙而有烦;经济困难,父母活着也吃不好住不好;还有老人生了绝症痛苦不堪"活受罪"等也有个别不孝子女,嫌弃父母老了病、烦等是一种负担。

有很多的人说:父母的身体太好,活的太久会和儿女挣寿命,儿女的身体会不好。

我妈妈八十九岁走的,我们也都六十多岁了,手脚都笨了,在自己家里:我们也是老人了,儿女对我们也要照顾。

但孝敬父母不能缺席,必须全力以赴,但身体都有很多的毛病,有时真是力不从心。

看到母亲一天天的削瘦,受病痛的折磨,真是心如刀绞,心里非常煎熬,哭了无数次。

但儿女再孝敬也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去年母亲还是撒手人寰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1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