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年

同治十年,第1张

同治十年 同治十年是哪一年

1871年在位时间(1861-1875) 1861年时同治元年,再是2年···很短命,19岁就死掉了

同治十年是公元多少年?同治死后,慈禧为何要选光绪接替儿子的皇位?慈禧到底怎么想的?

光绪原本只是一位王子,父亲是道光的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譞。

他生于1871年,由堂兄同治皇帝赐名载湉。

“湉”字的本意是水波平静,但谁也没想到,在载湉四岁时,他平静的生活惊起波澜,命运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黄瓦红墙、守卫森严的宫廷出现一场噩耗,年仅十九岁的同治皇帝英年早逝。

具体死因,官方说天花,民间说因寻花问柳而染上不治之症。

清朝的皇位继承,遵循的都是父死子继。

由于同治皇帝既无子孙,也无兄弟,这就就给皇室留下一个难题。

皇位由谁继承,权利如何运作,都成了必须立刻解决的问题。

于是,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至养心殿西暖阁开会。

接到通知的人都清楚,这是一场关乎大清国运的会议。

在同治去世,皇位空缺的情况下,按照传统惯例,应该是为同治皇帝立嗣,然后由嗣子继承皇位。

古代宗法原则是:“立嗣之事,其法择胞兄弟之子以为嗣,次则择从兄弟之子。

”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没儿子,要立嗣,首选就是亲兄弟的儿子,其次是叔伯兄弟的儿子,总之,尽量选择血统相近的人。

同治无亲兄弟,若为他选择嗣子,只能在“从兄弟”里面选。

同治是“载”字辈,他的下一代就是“溥”字辈。

当时“溥”字辈只有两个人——溥伦和溥侃,为道光皇帝长子奕纬之孙。

然而,奕纬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没有留下子嗣。

咸丰上位后,不忍兄长无后,就从宗室中选择载治,过继给奕纬。

因此,载治的血统并不是近支皇族,其子溥伦和溥侃也只是名义上的道光后人。

如果立溥伦或溥侃为皇帝,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这些道光诸子绝对不会接受,两宫太后也不会同意,因为她们是道光的儿媳妇,有责任维护道光的帝王世系。

西暖阁择立新君的会议开始后,立“溥”字辈分决议,很快就被否决。

因此,就只能从同治的平辈中选人,也就是回归“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思路,可选范围就扩大了,比如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都有儿子可供选择。

其中,恭亲王的儿子载澂已成年,爵位是贝勒,比较有竞争力;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四岁。

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当时军机大臣与慈禧在此问题上发生过争执。

“(慈禧说)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太后垂帘听政的前提是皇帝幼小,慈禧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立小皇帝。

枢臣,即军机大臣说立贤,言外之意是就是要找个年长的,因为小孩子无法用“贤”与“不贤”来评价。

但考虑到慈禧的地位以及权力欲,军机大臣也适当退让,依旧说垂帘。

当时的军机处,以恭亲王为首,军机大臣都是他的亲信,所谓立贤,其实是为恭亲王之子争取机会。

但慈禧与恭亲王是对手,肯定不愿意他儿子继位;何况,恭亲王之子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难堪大任。

因此,慈禧又说:“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

现在一语既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翁同龢日记》”慈禧将“择君”改为“择嗣”,而且是为咸丰择嗣,这就是将国事变为家事。

此言一出,军机大臣哑口无言,因为咸丰的家务事,外人难以干涉。

接着,慈禧宣布,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咸丰为子,入承大统。

一场拥立新君的大事,被慈禧轻易解决。

联想到历史上皇位争夺的残酷性,慈禧的决断,可谓漂亮。

慈禧为何要选择载湉?一、两人关系,亲上加亲。

如果选“溥”字辈,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一来关系疏远,二来“垂帘听政”的合法性就没了。

因此,只能选择“载”字辈。

载湉是慈禧妹妹醇亲王的福晋所生之子,相比其他“载”子辈的王子,载湉与慈禧关系更近,既是她的侄儿,也是她的外甥,可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二、年纪尚小,便于控制。

载湉继位时,年仅四岁,等到他正式亲政,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因此,慈禧就能继续垂帘听政,掌控朝政。

此外,小孩子便于教育,也更容易培养感情。

秋媚说:光绪能成为皇帝,完全是慈禧运作,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全部是她的权力欲所驱动。

光绪虽是帝王,但他的个人意愿是无效的,从始至终,他都是老佛爷的“提线木偶”。

清朝的制度,主要继承自明朝,并且对明朝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做了补充和加强。

大清祖制,同明朝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一样,明确禁止后宫干政。

原本在此制度之下,清朝安稳的度过了200多年的时光。

可是,到了清末,却被一个女人给彻底打破了,她就是慈禧。

清朝,在慈禧之前的历代帝王,子嗣都相对繁茂。

哪怕是慈禧的公公道光帝,也有九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七个。

可是,等到了道光的儿子咸丰登基,娶了慈禧之后,子嗣却迅速凋零。

咸丰共有两子,皇长子就是慈禧所生的同治帝载淳,而皇次子出生还不到两个时辰,就夭折而去。

咸丰在30岁的盛年之时,竟然也撒手人寰,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而年仅5岁的载淳,在咸丰指定的顾命八大臣拥护之下,继承大统,年号祺祥。

内心充满权力欲望的慈禧,说服了慈安,联合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发动了辛酉政变,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同时,改年号同治,意为“同归于治”、“君臣同治”、“同于顺治”的意思。

其实,就是太后主政,母子同治而已。

慈禧主政,从此之后,大清朝的皇室大宗再无直系血亲传人。

慈禧扶植的三代帝王:同治、光绪和宣统,全部没有子嗣厉害呀。

如果说慈禧不是被派来专门毁灭大清基业的,估计说出去也没几个人信。

同治帝5岁登基,18岁去世。

据说,是因为慈禧给与的压力太多,同治没事经常溜出宫去,逛那些花街柳巷,八大胡同之类的地方,最后染病而亡,也没留下子嗣。

按照古代的继承制度,皇帝无子,优先选其亲兄弟继承。

可是,同治没有在世的兄弟。

这时候就要从同治亲叔伯的子嗣中挑选继承人,也就是选同治的堂兄弟。

咸丰倒是兄弟众多,包括奕䜣、奕譞在内的四个弟弟,个个子嗣众多。

同治的堂兄弟有数十位之多,通常情况下,应该是选择年长者,或贤能者入继大统,承继咸丰嗣位。

结果,慈禧却选择了醇亲王奕譞年仅3岁的次子载湉(长子载瀚夭折),即光绪帝接替了皇位。

慈禧为什么如此选择呢?很简单,慈禧有非常强烈的权力欲望,自然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继承人了。

首先,慈禧选择年龄较小的载湉,她就可以继续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了。

其次,载湉与慈禧有血缘关系。

载湉的亲生母亲是奕譞的嫡福晋,也是慈禧的亲妹妹,同样是那拉氏。

载湉不但是慈禧的侄子,也是慈禧的外甥。

慈禧这是有意替换爱新觉罗的血统呀。

光绪成年之后大婚,慈禧又给光绪指定了自己亲侄女,即后来的隆裕太后为皇后。

只是让慈禧没想到的是,光绪也无子呀。

上面应该是慈禧选择光绪继承大统的主要原因。

而在民间传说中,说的原因更加精彩。

有一种说法,说是奕譞曾经帮助慈安太后杀了慈禧最钟爱的大太监安德海。

慈禧为了报复奕譞,就选了奕譞还在世的儿子载淳。

另外一个传说更离奇,说是慈禧深宫寂寞,经李莲英介绍,幸了一名玉树临风的饭店小伙计史某。

之后,慈禧生下了载湉。

慈禧不敢将载湉养在宫中,就交给了妹妹奕譞的嫡福晋抚养。

而同治也因此受到刺激,开始放荡不羁,最后染病而亡。

因为载湉是慈禧的亲生儿子,所以,慈禧才在同治去世之后,选了载湉继承大统。

而奕譞知道内幕,生怕慈禧找他算账,吓得一生都是战战兢兢的伺候慈禧。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

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继位,主要还是因为权力的欲望。

而大清朝在慈禧的统治之下,也逐渐走向了灭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422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