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儿时的相册,心里总觉得一股暖流流过。
回想儿时,总想着快快长大,可是长大后,又觉得后悔当初许下的愿望。
“如果永远是个孩子多好啊!”我常常这样想。
打开老相册时,才能发现自己小时候是多么的天真浪漫,活泼可爱。
目光随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划过。
许久,我的目光渐渐停住,落在两张一哭一笑的照片上,好像时间定格在这里。
一张是我哭着的相片,一张是我笑着的照片,这里头隐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母亲对我说,这两张照片都是我六个月大的时候照的。
一张哭的照片是大人们都不在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大哭大闹,如果没人听到,或者是没人来看着我,我会一直哭下去,哭道没声了还继续哭。
妈妈当时被吓坏了,以为我出了什么事。
后来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爸爸知道了就在我哭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算是做个纪念吧。
我听了,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原来我小时候还有这种事! 接着,妈妈又跟我说另外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夏天炎热,人们都会去买西瓜吃。
而我是却是家里最爱吃西瓜的家伙。
六个月大的时候,爸爸买了一个西瓜,我闹着要吃。
无奈之下,爸爸只好切下一块给我吃。
吃得津津有味。
因为刚长牙,我就慢慢的啃呀啃,汁水顺着我的嘴角流下,我则慢慢地享受着人间美味。
爸爸拿起照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这张照片。
听完,我的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无法形容的感觉。
但是,我觉得我很幸福!
热爱生命故事50字小孩子看完故事书可以讲故事,这样对孩子记忆力好吗?孩子看完故事书后,能把主要情节讲出来,岂止是对记忆力好,对理解和总结能力也很有帮助呢。
我们引导孩子看书,通常出于两个目的:一、增强理解力;二、增加知识面。
而对于这两个方面最有效的检测方式,就是让孩子把读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
如果能够将主要内容阐述个八九不离十,那么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阅读成效。
题主的孩子看完书后,能够主动将故事内容分享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
而大人在听完孩子的讲述之后,还可以顺势进行一些引导,比如:延展故事情节;询问孩子最喜欢哪个人物;如果孩子碰上故事中的问题会怎么处理;故事相关知识点拓展等等。
力求将一本书的阅读效果最大化。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难免有困惑。
欢迎关注@为父笔记 ,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小孩子看完故事书能够讲故事了,这样对孩子的记忆力当然有好处:这个行为本身就表明,孩子对故事书的内容了如指掌了。
不仅如此,在记住了的基础上还理解了内容,如果不是这样孩子是无法把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复述出来的。
这里的“讲故事”指的是一种复现性的表达,也就是通过阅读和有技巧的记忆,用简单清楚的语言表达看到的内容:从重复阅读到记忆复述,这个行为本身就包含了记忆、思考和表达三个方面。
记忆是复述的基石,孩子想要复述故事,首先需要通过阅读来快速记忆书中的关键词语和故事结构。
也许读一次无法满足记忆的条件,所以孩子需要反复阅读,这个过程就是训练记忆力的过程。
在这里记忆是为了后面孩子复述故事做的准备,而复述故事反过来又会帮助孩子进一步加深印象。
从记忆到思考我们不可否认,生活中确实有天才能够一字不漏地重复一本书的内容。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复述不是一字不漏地重复原来的内容,而是对原来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重新组装成自己的语言。
这个“不重复”的过程也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思考的过程,而你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
从思考到表达表达需要连贯地输出大脑里的相关内容。
孩子能清晰说出一本书里的故事,不仅仅表示他有不错的记忆力,而且对他的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从心理学上来看在心理学上,复述的意思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 *** 作过程。
学习材料在复述的作用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中转移。
”什么意思了?我们以孩子看完书后复述故事为例:孩子通过阅读记住了书本内容, 然后复述出来;复述故事帮助孩子把这本书的内容作为短时记忆保存在大脑里,并且有机会将此内容向长期记忆转移。
从语文教育的安排上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该课标对复述的目的和各学段的不同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第一阶段,通过听故事、看音像,能复述故事情节;第二阶段,能复述作品大意,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等。
在语文课本和一些辅导材料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和“复述课文”等字眼。
那是因为复述能帮助孩子熟悉文章结构和训练想象力,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孩子看完故事书后可以讲故事不仅仅是对他的记忆力有极大的帮助。
而且对他整个语言学习体系的建立以及个人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家长应该给予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