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易的理论,甚易的行为准则。
一个甚字深入学习易的知识,深入顺着易经的行径去摸索。
表面上看谁都可读,都认识几个写。
要想深造,(一)这个字没弄明白一生别想进入道德经,差距太远,必得先读懂易经里的升降学说。
别无它径,民好径,有点功夫好显摆,走荒魔之地害人害己不行。
称作小人喪命,不听从命令害人。
“到底指代的是什么”提问的用词很不恰当,语言分寸也过了。
应该说“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这几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章,原文是这样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意思想是:我的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可天下没有人理解它,没有人实行它;这些主张是有来由的,我要做的事是有根据的。
正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我,所以不理解我。
理解我的人少,效法我的人可贵,所以圣人虽穿粗布衣服怀里却揣着道这块美玉。
这些话感慨道不为人们所知,强调道可贵。
“言有宗,事有君”老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言论、行事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所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道”。
正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我,所以不理解我。
“无知”与“不我知”这个“不知”有什么区别吗?虽为一个“知”,但“无知”之“知”是“了解”,“不知”之“知”是理解;“了解”是“理解”的前提,因为“没有了解”,所以“不理解”。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明显带有失望之情。
老子的失望之情应该来自对统治阶层的认识。
统治者惑于躁欲,所以对“吾言”“莫能知”;迷于荣利,所以对“吾言”“莫能行”。
《道德经》传世两千多年,世人对老子说的道的认知依然如故,决策者、统治者中许多人背道而驰,现实社会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中国有,国际上也有。
这里的“吾”“我”已经与“道”合而为一了。
“我”是“道”的化身,“我”即是“道”,“道”即是“我”。
则,既可释为他动词(及物动词)“效法”,又可释为自动词(不及物动词),用为意动用法“以……为准则”。
效法我的人可贵,所以圣人虽然穿着粗布衣服,但却有玉一样美好的品质。
圣人穿着粗糙的衣服,保持着美好的品德——这本身是不是“则我”呢?“圣人被褐怀玉”是比喻的修辞表达,“被褐”就是不张扬,不铺排,是“珞珞如石”的外在表现,是从众,是从俭;“怀玉”是内在的品质。
虽“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第三十九章),但内在的品质是不能改变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