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60后童年的主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沂蒙山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人们都在为填饱肚子发愁。
虽然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但也基本上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春天学校都要搞忆苦思甜活动,吃野菜是必不缺少的内容。
老师们首先到大队上申请了花生米小麦等粮食,然后让我们去挖野菜,把好吃的野菜和碾碎的花生粮食煮在一起,大家吃得不以乐乎,因为老师舍得放粮食,所以“忆苦思甜饭”要比家里吃的饭好得多。
大部分同学和我一样,一到春天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吃忆苦思甜饭?贫穷的童年锻炼了我们的劳动能力和坚强的性格。
一放学,我们放下书包就帮大人干活,挖野菜,拾柴火……。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七八岁的时候就能跟着邻居家的大人去十几里路以外的龙廷赶集,把家里的鸡蛋和粮食换成钱补贴家用。
记得有一次,不识字的生产队长让我和他到三十多里以外的野店集卖猪,帮忙算帐。
这么远的路我担心走不回来,他就动员我说:一是卖了猪可以推着你回来,二是你也可以亨受大人一样两毛钱的补助。
我就高高兴兴地去了,那次赶集让我吃到了一生最好吃的豆腐,也让感觉到三十里路并不遥远。
当然是自己的父母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