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一位导演能象塔科夫斯基那样在镜头里寻找灵魂,并赋予人类以特别的关怀。塔科夫斯基,来自俄罗斯的电影诗人,一生拍片不多,但每一部都倾注了常人难以相信的救赎精神。可以说,在1986年塔科夫斯基去世后的十多年里,整个世界影坛对他的关注与评价超过了任何一位电影大师。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也应该是一个真正热爱电影的人用一生去观摩与探寻的。塔氏反对商业艺术,他曾经为此发表过极为有力的看法:“如果说艺术能够激发情感与理念,那么大众口味的电影正无可挽回地消灭了所有思考和感觉的形迹。”看塔科夫斯基的电影引起的震动也许不仅仅是那些寓意与诗化交叠的影象,每一次他的电影都会让人造成一种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质问。塔科夫斯基1932年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童年居住的房子后来成为他思乡的一个可靠的道具,而最终在《牺牲》里复原,并随着主人公点火燃烧而燃烧。塔科夫斯基的父亲是俄罗斯的著名诗人所以塔氏的电影里充满了诗意的内在激动。另外,在后期影片《乡愁》和《牺牲》里,塔科夫斯基将个人的怀乡情绪与俄罗斯辽阔的大地、人类的精神与现实处境统一在一起。所以说,塔氏电影中“根”的主题与他后来漂泊在西方有关。他自己说“极其真切的乡愁在《乡愁》开拍前占据了我的灵魂,直到永远。”
表达人类对于理想的渴望,并突出一种自我奉献的精神,这是塔科夫斯基一贯的企图。《乡愁》中诗人戈切可夫暴露了某种妥协性,但在老人多米尼克的感召下终于走向了人生希望的另一端。正如塔氏本人带有老子精神的阐述:“当一个人诞生时他是软弱的,而当一个人死亡时他是坚强的,犹如树木成长时,它是软弱的,当它变得坚硬时,他即将死去。”《乡愁》讲的是一位俄罗斯学者、诗人戈切可夫来到意大利搜集资料,在温泉边遇到了遭人奚落的多米尼克,多米尼克为了拯救家人让全家躲在一所破旧不堪的房子里达7年之久,多米尼克的信仰使戈切可夫感知了生命的全新意义,并答应多米尼克举着蜡烛走过温泉,因为后者告诉他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有救。于是,影片最后一幕是长达7分钟的长镜头:戈切可夫终于没让蜡烛熄灭。在这近乎窒息而又激动人心的7分钟里,我们看到了人类坚持理想的历程。
“对我而言,选择艺术是被艺术的天职所桎梏。”塔科夫斯基是用一生的努力实践了他的理想,他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不朽的电影,更因为他充满诗情的精神力量!
塔科夫斯基生平及作品简介:1955年,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60年,创作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1962年,完成《伊万的童年》,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66年,完成《安德烈·鲁勃廖夫》,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1972年,完成《飞向太空》,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74年,完成《镜子》,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1979年,拍摄《潜行者》,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1983年,在意大利完成《怀乡》,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1986年,在瑞典完成《牺牲》,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拍摄《牺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就在这一年岁尾,塔尔柯夫斯基病逝巴黎。
塔科夫斯基电影作品:
《压路机与小提琴》(1960)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 、
《伊万的童年》(1962)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安德烈·鲁勃廖夫》(1966)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飞向太空》(1972)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镜子》(1974)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
《潜行者》(1979)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
《乡愁》(1983)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
《牺牲》(1986)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