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中国院士们该感到汗颜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屠呦呦作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获得诺贝尔大奖,此乃实至名归,因为她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这是我国继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又一荣耀。她不仅实现我国科学家问鼎诺奖“零突破”,而且必将带来追求科学的清新之风。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早在2011年9月,她就喜获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此次再获诺奖桂冠,是对其在研制青蒿素突出贡献的再次肯定。
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但这些病没有动摇她攻克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的梦想,她甘于寂寞,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编篡成《抗疟方药集》,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研制出抗疟作用的新药青蒿素;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还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因为青蒿素能在疟疾早期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但她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外籍院士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他们默默奉献、成果显著,这些科学家更值得点赞。屠呦呦的成功,不在于是不是院士头衔,而是不被承认后的那份执着与坚韧,诺奖再次表明,发现青蒿素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执着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屠呦呦“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敢于直言相谏”是业界有名的,但又何妨?近年来,涉嫌学术造假的院士、急功近利、浮躁的学风等社会现象,不绝于耳。目前,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连年递增,跟踪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就是缺乏能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这些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两相比照,屠呦呦获诺奖殊荣,做出了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必将给相信科学、相信梦想的青年一代带来正能量。只有尊重“第一”、坚持“首创”,才能激发更多的勇者不畏险阻,向着光辉的科学顶点不断攀登,我们的科研人员、院士也应自励自省,扎实做事,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攻坚克难。
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贡献卓著,我们为她坚持梦想、治学为人称赞时,谁该汗颜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