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拼音:cè yǐn zhī xīn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
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释义:《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例句: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引起了人们的~,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近义词:悲天悯人反义词:落井下石、铁石心肠扩展资料成语典故: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
’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
’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
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像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
’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
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
《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
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
’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什么叫道德,什么叫恻隐之心?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因此,道德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
恻隐之心是:见到遭受灾祸不幸时产生的同情心。
这一词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你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恻隐之心。
坚持内心的善良,你就是你!
道德就是谦虚,善良,正直,没有坏心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