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京口是哪里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京口是哪里,第1张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京口是哪里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一水间指的是什么?急啊

是京口瓜洲中间隔着一条长江,所以叫一水间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京口是指气吞万里如虎:什么是京口北固亭?

江苏镇江古称京口,东汉东吴孙权在北固山筑“铁瓮城”为京城,在北固山甘露寺孙刘联姻并谋划赤壁之战。

南朝梁武帝萧衍登京口北固山命名北顾楼并賦诗《登北顾楼》,北顾楼也称北固楼或北固亭。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3月,64岁高龄的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任镇江知府登北固山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寄奴是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乳名,刘裕是京口(镇江)出生,其时家境贫苦,母亲因分娩后疾病去世。

从小寄养在刘怀敬之母家里故称“寄奴”。

刘裕入京口北府兵从军,因战功成为北府兵的统帅,接受东晋皇帝的禅让称宋武帝,刘裕称帝后在京口故居建丹徒宫。

许多人知道北固亭、了解北固亭,都是源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两首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引发后世多少人对北固亭的神往和遐思。

辛弃疾蹉跎坎坷,壮志难酬的一生,也在这两首词中写尽。

辛弃疾画像所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时,此亭已经建成近900年。

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沧桑巨变,此亭早已兴废多次。

而在当时,它正见证着赵宋王朝偏安江左的窘迫境地。

对于怅望中原的辛弃疾来说,这座亭子,以及当年围绕这座亭子发生的故事,也就成了家国梦想不二的寄托。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座小小楼亭,以及围绕它发生的前尘往事。

镇江北固山公园中的北固楼。

摄影/snow_xiao,来源/图虫创意北固横江要想了解北固亭,须先了解北固山;要想了解北固山,需要先了解镇江。

镇江,古名京口,又名南徐州、润州。

位于今天江苏省境内的长江南岸,西边毗邻南京,与江北的扬州隔江相望。

王安石所谓“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也(瓜洲指扬州境内的瓜洲渡口)。

京口与瓜洲一江之隔。

来源/百度地图镇江境内,有金山(民间传说《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就发生在此)、焦山和北固山三座名山。

其中,北固山又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

主峰即后峰,这里北临长江,三面悬崖,峭壁如削,地势险峻,是整座北固山风景最佳的地方。

前峰则是东吴第一个都城——铁瓮城故址所在,今天已被辟为镇江烈士陵园。

北固山前峰、中峰、后峰示意图。

来源/网络从名字就能感受到,镇江与长江之间命运相连的关系。

在古代,这里的位置更是特殊。

如果我们翻开地图就能看到,镇江西距南京不过100余里,东南则连接着苏州、杭州等江南重镇。

京杭大运河修通以后,这里更是成为南北、东西水道的咽喉交汇之地。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了守卫江南的第一道防线,是兵家必争之地。

占据京口,向南可以横掠富庶的太湖平原;向北可以直接威胁扬州;溯江而上,南京乃至两湖平原,都在攻击范围之内。

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

来源/百度地图于是有人称赞,京口东边通往吴、会之地,南边连着江、湖;西边则与南京接壤,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大都会(《隋书·地理志》: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

)。

东晋门阀京口第一次作为军事重镇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是年,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由苏州迁至镇江,据史书记载,孙权所建之城,周长六百三十步,南边和西边各开一门。

由于城墙内外都包砖,因此被称为“铁瓮城”。

镇江铁瓮城遗址这座城建成同年,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胜曹 *** 水军,留下了东风做便、以少胜多的千古佳话。

除此之外,传说当中刘备借荆州,孙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都发生在铁瓮城里。

不过,仅仅三年之后,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以此为京口镇”。

终吴一朝,京口镇一直没有机会发挥它的战略作用。

但不用着急,京口所占据的地理形胜以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注定不会让它这样一直默默无闻。

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京口赫然登上舞台中央,成为左右中华民族命运的重要城市之一。

这段故事,还要从西晋末年讲起。

永嘉之乱后,晋人南迁分布示意图。

来源/网络永嘉之乱后,西晋处于崩溃边缘。

自知不能坐以待毙,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凡有实力的纷纷举家南迁。

其后,司马睿登基,东晋建立。

然而,初到吴地的司马氏势力微薄,不得不依赖于侨姓世族(以王谢、袁萧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与吴姓世族(江左本地朱张顾陆等世家大族)的力量来维持统治,由此开始了东晋独特的“门阀政治”。

在众多门阀中,琅琊王氏扶舆过江,丞相王导执政于内,大将军王敦坐镇于外,威风显赫,冠绝江左。

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

除王氏以外,陈郡谢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等,都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

不得不提的,还有与京口息息相关的高平郗氏。

门阀氏族和司马氏皇族合作的主要方式是政治联姻,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姻亲网,以琅琊王氏为例,他们与司马氏是世代婚姻关系。

——王导的重孙王献之的妻子是晋明帝女儿新安愍公主;王献之的女儿王神爱又是晋安帝皇后;王导弟王悦之的孙子王暇娶司马皇室鄱阳公主;王氏与陈郡谢氏、外戚庐江何氏也有姻亲关系:何充之妻又是外戚庾亮的妹妹。

庾亮的另一个妹妹庾文君则是晋明帝的皇后。

不过,各士族之间也并非没有矛盾。

东晋建立之初,琅琊王氏一家独大,为了削弱其力量,晋元帝司马睿试图扶持庾氏家族与之抗衡,结果引来了王敦的两次叛乱。

司马睿因此郁郁而终。

庾氏家族的庾亮掌权之后,又引来苏峻的叛乱。

数次纷争中,出身高平郗氏的郗鉴逐渐崭露头角。

这位郗鉴,正是 “东床快婿”故事的主角、书圣王羲之的岳父。

从门第上看,郗鉴虽然与王氏、庾氏有差距,但在平定王敦叛乱过程中,他是首功;苏峻叛乱也是被郗鉴平定。

在王、庾二族针锋相对的形势下,郗氏的兴起成为力量平衡的第三角。

陶侃要废王导,因为郗鉴的反对而作罢;庾亮要废王导,也是在郗鉴的反对下放弃。

影视剧中的郗鉴。

来源/《东晋情歌》截图郗鉴能够作为各方势力的平衡点,不仅因为他个人的身份和威望,还与他经营京口多年所掌握的流民武装密切相关。

从流民帅到北府兵东晋时期的政治特征,其一在于门阀纷争,其二在于强大的流民武装。

所谓流民,是与世家大族共同南迁的中下层民众,本质上是逃亡的难民。

他们南下之后,大多居住在江淮之间。

由于长期面临与胡人的战斗,这些流民能活下来的基本都成了士兵,战力爆表,并由一个个“流民帅”统领。

郗鉴正是流民帅之一。

东晋初年,由于担心流民作乱,朝廷规定流民不得过江。

然而,王敦的两次叛乱打破了这一格局。

在王敦第二次叛乱的过程中,郗鉴、苏峻、刘遐等三位流民帅和他们所统领的流民力量,成为平叛的主要力量。

其后苏峻叛乱,又是郗鉴带领自己的流民武装平定。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来自北方的流民正式在江北的广陵(今扬州)和江南的京口集结起来,由郗鉴加以整合,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这些流民部队就是北府兵的雏形。

郗鉴去世之前,举荐蔡谟为徐州刺史。

北固亭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就与蔡谟有关。

根据南朝学者顾野王的记载,北固山上有亭子,总共五间房屋,蔡谟就在这里放置军用物资(《舆地志》:北固山有亭,屋五间,蔡谟以置军实。

)。

也就是说,蔡谟驻兵京口的时候,北固亭就已经修建完成。

至于具体修筑时间,则已无据可考。

最初在建时,北固亭一共有五间屋子,楼顶上还有一个亭子。

后来楼被损毁,但亭子还在。

是以后人多称其为北固亭,但有时又作北固楼。

北固亭建成四十多年以后,东晋已到孝武帝(362-396年)年间。

郗氏家族早已失去了对北府兵的掌控。

当时前秦已经统一北方,江左则以桓、谢两大士族实力最强。

为了巩固自身的力量,宰相谢安任命侄子谢玄任南兖州刺史,前往京口建立北府兵(因京口当时被称为北府而得名),同时招募徐州、青州、兖州的流民。

北府兵建立不久,就在谢玄和刘牢之的带领下,解了“田洛之围”,名声大振。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实际只有二十万左右),南下试图吞并东晋。

然而,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晋军以八万兵力,大败前秦军队,以少胜多。

随后更是乘胜北伐,先后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这一战中,北府兵同样是绝对的主力。

太元十二年(387年),谢玄卸任,而后司马恬、王恭、刘牢之先后掌管北府兵。

尽管刘牢之在接管北府兵之后昏招不断,最后更是投降桓玄,被迫自杀。

但其治下一位名叫刘裕的北府兵参军,逐渐展露名声,并最终亲手终结了东晋一百多年的混乱的门阀争斗。

刘裕的开挂人生刘裕,小名寄奴,出生于京口。

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太穷,父母差点把他扔掉,幸亏靠着姨妈的养活才勉强长大。

36岁前,刘裕的生平几乎不见于史书,当时他的身份只有——贫困户、赌徒,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刘裕画像如果不出意外,这位名叫刘寄奴的中年落魄男子的一生,可能会在困苦中度过,然而,孙恩起义的爆发打破了这样狼狈的生活。

东晋隆安年间,司马氏的统治岌岌可危。

东晋的范围之内,长江中游由殷仲堪(后来被桓玄所杀,桓玄一统荆州)控制,只是名义上听朝廷的;豫州(时治今安徽和县)由谯王司马尚之控制,号称“西府”(因在首都建康之西得名);京口以及长江以北部分地区由刘牢之及高雅之控制,号称“北府”。

朝廷内又有权臣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二人,这父子还跟荆州的桓玄有矛盾。

隆安三年(399年),孙恩起义。

在这乱世之中,已经步入中年的刘寄奴参加了家乡军队,成为北府兵的一员。

第一次上战场的刘裕,便创下古今战争史上几乎无人能出其右的壮举。

据史书记载,当时刘裕作为参军,带着数十个侦察兵关注孙恩起义军的动向。

不幸的是,他们一转身就遇上了数千名敌军。

部下全部牺牲,刘裕一个人砍杀了数名敌军,随后大声呼喊,一个人追着几千个人跑,又杀伤许多人。

前来增援的部队见到这一幕,全都惊掉了下巴。

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

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

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

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

——《资治通鉴》这样的事,刘裕后来又干过很多次,并且每次都大获全胜:驻扎海盐城时,孙恩军队前来攻城,刘裕组织起数百人的敢死队,脱掉盔甲,手持短兵器,擂鼓呐喊冲到城外。

对方被吓得丢盔弃甲,主帅也被杀了。

桓玄篡晋之后,刘裕率领1700余人,从京口直扑健康。

先后打败了吴甫之和皇甫敷率领的数千兵马。

桓玄退守荆州之后,刘裕再次以不足万人的兵力,依靠火攻将桓玄2万余主力打得溃不成军。

平定桓氏之乱后,刘裕拥戴晋安帝复位,执掌东晋朝政。

并以江东为支撑,先后扫除了西蜀、卢循等南方割据势力;消灭了北方的南燕、后秦等国;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和关中等地;光复洛阳和长安两个都城,所向披靡。

公元420年,刘裕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自己当了皇帝,建国号为宋,史称刘宋,自此东晋灭亡,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宋拥有黄河以南的广大国土,成为东晋、南朝时期疆域面积最大的一个王朝。

公元449年,刘宋与北魏的疆域示意图。

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江山北固南朝时期,包括刘裕在内的宋齐梁三代开国皇帝,祖籍都是徐州人士,祖先或者自身都在京口一带居住过,因此,京口在当时一直地位特殊。

北固山、北固亭正是这段纷繁动乱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如今,这些历史的印记,早已随着历史的长河,慢慢被雨打风吹去。

只在北固亭上还悠悠有着“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歌声浮动。

而这江山,一如辛弃疾当年所愿,已是南安北固。

江苏省镇江市北固楼俯瞰北固湾深秋风光。

摄影/ABSOLUT_KEN,来源/图虫创意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183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