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箬笠拼音是ruò lì,箬字声母是r,韵母是uo,声调是第四声;笠字声母是l,韵母是i,声调是第四声。
2、箬笠(ruò lì ) 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箬笠是用箬竹叶及篾编成的宽边帽,即用竹篾、箬叶编织的斗笠。
3、《红楼梦》第四五回:“ 宝玉 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
箬笠怎么读古诗里"斜"古读xia,小学课本已改成了读xie,你怎么看?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诗词里的“斜”并不都是读xia,也有很多读xie的。
比如下面的诗词句中都读xie: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紫霞烟翠盖,斜月照绮窗。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斜光动流睇,此意难自持。
初卷珠帘看不足,斜抱箜篌未成曲。
当然古诗中在古代读xia的也不少,比如下面这些: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那对比一下,什么时候读xie,什么时候读xia,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在句末时读xia,在居中时读xie。
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读xia这个音时,是为了押韵,而其意思与读xie时并无不同。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一个名称,叫叶韵,也称叶音。
这里的“叶”读xie,第二声,同“协”,意思就是协调音韵。
这种情况主要是在诗词中出现。
叶韵这种现象大约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当时有些学者读《诗经》,发现按当时的音去读,有许多地方不押韵,就改变读音以押韵。
需要指出的是,叶韵是人为主观地强行改变读音,并没有依据,只是为了押韵。
这与后来的古音研究是不同的。
不过,叶韵也确实是人们认识古音的一个阶段,其中也有确能反映上古音中字音关系、韵部分合的。
而有学者就认为,叶韵大多反映诗歌写作时代的方言音。
到了宋朝时,叶韵特别盛行,几乎发展到同一个字随意改成多种读音的程度。
朱熹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像《诗经·行露》上下章同一“家”字,朱熹分别叶音读成“谷”、“空”,主观性太强,为人诟病。
至于现在取消xia这一读音,应该是从2019年2月开始的吧,但这只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拼音研究室作出的改变,主要是为了推广普通话和便于教学。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拼音研究室强调,这一读音改变还未正式成为国家标准,还需要经过审音委的审议才能公布。
目前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还没有作出回应。
而我认为,一个字的读音,从古流到今,这里承载着很多历史信息,有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应该人为的改变,更何况古诗词里的音与韵律密切相关,改了一个字的音,就等于改了诗的原味。
所以在这方面,有关方面最好不要有所作为。
小学教材里统一读音 xie 是顺势而为,应是之举,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在知道了规定,大多数学习者读 xie 可以。
有兴趣者,学者,诗人,爱好者是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应用,他们有见地,有能力选择,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
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小学教育是规范,是基础,要执行新规,好。
这有利于汉语教育在全世界的学习和普及。
汉语拼音的韵律实践,已经出现在媒体,播音,节目和诗词爱好者的应用中。
汉语发展,进步,走向世界,中华复兴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