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是鲁迅在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的回忆性散文,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鲁迅东京学医上世纪初,国家处在千年巨变的大浪中,羸弱不堪,民不聊生,周树人抱着“医治向我父亲那样的病人”的梦想,来到东京学医。
当他来到东京时,他看到的不是“清国留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的局面,而是成群结队“赏樱花”“学跳舞”,远在他乡异国,却是这般享福,对于像周树人这样的民族觉醒者来说是异常悲痛的,更让他刺痛心窝的,也是他弃医从文的主要事件是“幻灯片”事件,中国人是中国人的看客,他慢慢意识到,“东亚病夫”并非是身体病了,而是思想病了。
中国人精神上的疾病触目惊心、痛心疾首,于是周树人决定弃医从文,以文艺改变国人的思想,从而真正的使国人由精神到行为上自立自强。
“日暮里”三字“日暮里”三个字虽说是日本的一个地名,而在鲁迅看来,似乎更是当时中国的象征,当时中国不就像快要落山的太阳吗?整个民族在不断地侵略和赔款中,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
可悲啊,曾经自诩的泱泱大国、曾经万国“朝圣”的盟主,今日却像要死去的巨兽一样,没有了朝气,没有了力量。
作为一个正常的、有思想的中国人,难道不痛苦不哀伤吗?鲁迅当年看见“日暮里”,我想并非是反感,而是痛心疾首。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之时,最初发表于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23期。
后由鲁迅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里。
文中有一段: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是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移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这里提到的朱舜水先生,(1600~1682)。
原名朱之瑜,日本尊称为舜水先生。
曾参与郑成功,张煌言的反清斗争,兵败后赴日本。
1665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迎至水户讲学。
鲁迅说他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可见他对朱舜水的事迹是了解的。
这位富有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朱舜水,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
甚至也可说对他是产生过影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