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厌

是厌,第1张

是厌 不厌其烦的厌是什么意思

1、厌的意思是:嫌,嫌弃。

2、【成语】不厌其烦。

3、【释义】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

4、【出处】宋·袁燮《絜斋集》:“贽之先君;不惮其烦;而帝每不能听。

”5、【近义词】诲人不倦、苦口婆心。

6、【反义词】避烦斗捷、不胜其烦。

7、【例句】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

厌生是什么意思?传统汉字“厭”的造字含义是什么?

厭这个字有5个读音,分别是yā、yàn、yǎn、yān、yì,常用的为前两种,简化汉字里分别写作“压”和“厌”。

厭是形声字,从厂,猒声。

在金文中,厭多写为猒,或者干脆写成“猒”的左半边。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笮也。

从厂猒聲。

一曰合也。

於輒切。

又,一剡切。

於輒切用现在的汉语拼音就读作yā,一剡切就读作yàn。

笮,读作zé,铺在椽上瓦下的苇席或竹席。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里说:笮,迫也,取“在瓦之下”之义。

谓镇压也。

所以说厭读yā的时候,本义是覆压的意思,厂即表示山厓坍塌,而有所覆压的意思。

《荀下·强国》:黔然而雷击之,如墙厭之。

杨倞注厭,读为压。

猒,金文从口、肰,口是人口;肰是狗肉,表示人飽食狗肉的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说:饱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饱也,足也。

浅人多改猒为厭,厭专行而猒废矣。

猒读yàn,满足的意思。

为了区分上面这两种意思,人们分别给他们增加了“土”和“食”,分别写作“壓”和“饜”,前面读yā,表示覆压,按压,镇压的意思;后者读yàn,表示满足的意思。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厭的形旁,在古代除了写作“厂”,还写作“广”、“疒”;声旁也写作“能”。

这里面牵扯比较多的古音韵学的内容,在这里不多做解释。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去搜集“能”在方言中的发音,对比厭的发言,便可知其中乐趣。

厭简化为我们现在的“厌”字,表示憎恶、嫌弃的意思。

最后我们来整理一下厭的两类三种常用意义。

厭读yā,表示覆压,按压,镇压的意思,后来写作“壓”,现在简化成“压”。

厭读yàn,表示满足的意思,后来写作“饜”,这个字的异体字为“餍”;而表示讨厌、憎恶、嫌弃的意思,现在简化成我们常见的“厌”字。

(考证过程有点繁琐,不想看考证过程的,可以直接跳到文后看结论)。

「厭」的本字是「猒」,所谓「本字」,就是汉字最初、最原始写法。

我们来看《《说文》》对「猒」的小篆字形解释:《說文》:「猒,飽也。

从甘从肰。

」「猒」隶楷书和小篆,从「日」从「肰」,这个「日」其实像「口中有物」之形,是「甘」的初文,后起字分化字为「含」,「甘、含」古音相同。

甲骨文未见「猒」字,「猒」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西周金文字形从「口」从「肉(月)」从「犬」:也就是说:《说文》对「猒」字篆文的构件分解是由「甘、肰」两部分组成。

今天有些古文字学者据金文字形,认为「猒」字的金文由「口、肉、犬」组成。

虽然,最基础的字符都是「口、肉、犬」,但区别是《说文》将「肉、犬」看做一个字符,也即「肰」部。

「猒」字篆文从「甘」,金文从「口」,这个并不矛盾,其实是等价的:「甘、口」一声之转,声母为旁纽,韵母相近,「口、甘」在古文字中用作表意偏旁可以通用。

「甘」字讹变为「日」形,这在汉字演变过程也很常见,如「香;字中的「日」就是「甘」。

如果看做「肉、犬」两个字符,和看做一个字符「肰」,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为按照《说文》的解释,「肰」就是「狗肉」的意思:《说文》:肰,犬肉也。

从犬、肉。

讀若然。

所以,目前对「猒」构字意图有两种解释:1、口含狗肉《说文》极其马叙伦先生,认为「猒」字的由「口、肰」两个部件构成,构字意图是「口含狗肉」,会「吃饱」之意。

2、狗口含肉古文字学家高鴻縉却认为「猒」由「口、肉、犬」三个部件组成,构字意图是「犬口含肉」,会「吃饱」之意。

高鴻縉和马叙伦的释「猒」字见: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 冊,第 772页我倾向《说文》和马叙伦解释,「猒」可能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肰」既是意符也是音符。

比如:「肰」就是「然」的上半部分,「然」的本义就是「火烤狗肉」。

显然不应该将「肉、犬」分开看为两个字符,而应该视为一个「肰」字。

综上所述,不管「猒」字构字意图是「口含狗肉」,还是「狗口含肉」,其本义都是「吃飽」之意,引申则表示「富足、滿足」,如:《沈子它簋》:「見猒于公」,郭沫若曰:「猒如今人言滿足」。

《毛公鼎》:「皇天引猒(厭)氒(厥)德」。

异文见《書.洛誥》:「萬年猒于乃德」,陸德明《經典釋文》:「厭,飫也。

」《集韻》:「厭,足也。

」满足以后当然就没有欲望,也就引申出「厌恶、嫌弃」的意思。

「猒」字的古今字形演变脉络:引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页414那「猒」字是如何演变成「厭」字呢?段玉裁注《说文》认为是「浅人所改」,导致「猒」廢而「厭」行:《说文》段玉裁注:「淺人多改猒爲厭,厭專行而猒廢矣。

」古文字学家高鴻縉认为是累加声符「厂」(「厂」为「岸」之初文),也就是文字学所说的「声化」,其说可从。

显然段玉裁的说法不怎么靠谱。

高鴻縉认为「猒」表示「厌恶」是假借义,不妥,如上文所言应该是二次引申的引申义。

「厭」字多次引申加假借,一字多义,容易产生歧义,就需要分化造字精确表意:「厭」之「满足」意义,被后起字「饜」字所专。

「厭」假借表示「压迫、覆压」,意义被后起分化字「壓」所专。

引《故训汇纂》,页297而「厭」字则专职表示「厌恶」,而本字「猒」废失。

------------------------------------综上考证和分析,我们可以放心的下结论:第一,「厭」为形声字。

「厭」就是一个通过「累加声符」而产生的形声字,有两个声符:「肰、厂」,「肰」也是意符。

第二,「厭」的造字意图。

「厭」的本字为「猒」:从「口」从「肰」,构字意图为「口含狗肉」,会「饱食」之意,后来加声符「厂」(注意这个字不读chang3)。

第三,「厭」的意义引申、分化造字、职务分工。

「厭」引申表示「满足、厌恶」,假借表示「压迫」,后来分化出「饜」「壓」二字,职务分工,各专一义,以求精确记录汉语:「饜」承担引申义「满足」的职务;「壓」承担假借义「压迫」的职务;「厭」承担引申义「厌恶」的职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093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4
下一篇 2022-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