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也许是秋天更让人伤感吧!但我觉得主要是看诗人在什么季节心情惆怅了。
1、此夜曲中闻拆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有很多,一般咱们说伤春悲秋,也有说悲春悯秋,后面往往还跟一个苦夏寒冬。
可见忧愁这种情感,是文学创作超受喜爱的。
伤春悲秋很好理解,春天本来万物复苏的季节,但是到了晚春,看到花瓣落下,人们感受到春天即将离去,就像青春逝去一样,不免伤感。
悲秋就更容易理解了,树叶枯黄,一片萧条。
这个说法最初就是用来评价李商隐的诗,清朝人钱谦益在《李义山诗笺注》序中就评价到:“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
”既然如此,所以咱们就举一首李商隐的诗来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说相见的机会难得,分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吹残百花。
春蚕一直到死才将丝吐完,蜡烛要燃成灰才会把蜡油烧干。
美丽的女子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心中担忧云鬓改变颜色。
晚上睡不着觉,对着月光长吟,感到月光寒冷逼人。
ta就住在那边的蓬莱山,却没有路可以过去,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青鸟,让它代我探望。
这是一首爱情诗,很好理解,因为第一句就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对整首诗的定调,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相见难、相别难来写的。
接下来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就点明了时节:暮春。
这是地理原因造就的,在中原地区,春天才吹东风。
所以你看《三国演义》,诸葛亮神棍一样地“借”东风,因为那不是春季,只能通过一个“借”来表现诸葛亮的神。
百花残则补充说明了是暮春。
只有暮春花瓣才会“残”。
你要初春百花残了,那肯定是养花方式不对。
说以你看,这前两句读来就很伤,相见难、相别难,本来就已经很伤心了,再看到暮春时“百花残”,这不就在伤心上面又加了一层伤心么,伤春的基调就这样奠定了,这是借自然环境抒发内心。
再下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说得也很明显,春蚕嘛。
上一句从景入手,这一句又从物着手,都是表达内心的思念。
把这里的“丝”看作“思”就豁然开朗了。
后面几句则是对这种相思之苦的具体描写,这里问的是“悲春”,所以就不多说了。
其他的比如杜甫的《春望》,也是很有名的伤春之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说国家沦陷了,但是山河仍然在。
春天的长安城里荒草丛生。
这是一幅物是人非的景象。
所以看到花儿开了,却伤心流泪,听到鸟儿鸣叫,却感到惊心。
这就是因国事而觉得伤感了。
就这样吧,不举其他例子了,太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