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第1张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一名句其义是,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会牺牲生命去成就仁。

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做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

何为“仁”?从字面上看,“仁”是指两个人,由两个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怎样相处,怎样共事。

其实,《论语》中还提到“里人”,意思是自处于仁。

可见,“仁”既是自处也是与别人相处的学问。

不管是自处还是他处,怎么相处才不会出现偏差呢?这就是“礼”,是社会秩序的礼,是中庸之道基本准则的礼,仁和礼统一便成为人的人格。

礼是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

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的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就没有做人的特点和人格;只有内在的自觉而无外在的约束,则人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不能保证大众秩序。

因此,外与内、仁与礼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当下,导致社会中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就是只重视礼而忽略了仁所致,也可以说是只强调法治而忽略德治,忽略爱人。

当然,只重视仁而忽略礼的问题也有。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用礼规定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是用仁规定礼。

礼好比道路和交通规则,为驾驶人提供诗和远方,仁好比你安全驾车,能不能行稳致远抵达彼岸,全在于路堵不堵,规则管不管用,驾驶员遵不遵守规则,但这还不够,遇到生死问题,还得讲道德,讲仁义、仁爱。

《论语》中关于“礼”和“仁”的思想,只有当你真正仔细去品读时,才有一种学思践悟的释怀,正所谓“品读名著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

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一开始就提到了“里仁为美”观点,而且后面还设问到“择不处仁,焉得知?”下面回答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最后下结论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我认为《里仁》中的这些内容,正是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个观点埋下的伏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经解经”的方法,从经典本身来解开问题中的疑惑。

里仁为美“里仁”的“里”,是家的意思,“里仁”就是以仁为家,孔子说能够做到以仁为家的修养,是最完美的,这是他为儒家修养提出来的一个终极目标。

我们普通人是“里私”,以私欲为家,整天住在内心的私欲里面,私欲贪求什么,我们就去索取什么,私欲厌恶什么,我们就去毁灭什么,把它作为我们衡量善恶的唯一标准,做为我们一切行动的指南,所以我们之所以成凡俗,孔子之所以成圣人,其中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

元代的道家神仙张三丰在他的《无根树》里说“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这个观点,与孔子的“里仁为美”有异曲同工之妙,顺私欲而行,是向下走,越走人越俗,路越窄,而逆私欲而行,则是向上走,越走人越贤,路越宽。

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那么我们怎么来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做到以仁为家呢?这里面孔子告诉我们鉴定标准,看他们能不能做到“久处约”和“长处乐”,这里的“约”是在外人眼中呈现出来的情况,我们叫“自律”,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

一个人是否能做到自律,别人很容易就能感觉出来,不用举例,我们到任何一个公众场合,只需要呆上一小会儿,里面的各色人等,哪个自律,哪个放纵,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谁来告诉我们标准,大家都有基本的共识。

但这只是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还达不到孔子的要求,因为“约”的前面,还有一个“久”字,一个人呆在什么地方最放松,最舒适呢?当然是自己家喽,对不对?也只有在自己最放松,最舒适的地方,我们才愿意长久的呆在那里,而不愿意离开。

一个人可以做到相当的自律,而且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无论身边有人还是没人,他都会非常的自律,而且他还不觉得难受,反而还非常的享受这种自律的感觉,这就是“长处乐”,可以长时间的保持自律和乐观,这样的人,就够得上“里仁”的标准,我们可以自己对照一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什么叫“仁者”?就是可以做到以仁为家的人,一个以仁为家的人,当然愿意呆在仁这个家里喽,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

“知者”的“知”,也就是智慧,“知者”,就是指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偏差的认识真理,那么“里仁为美”就是这世上最大的真理,人人如果做到以仁为家,那就是孔子所谓的“大同”,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如果真的有智慧,是必然会看到这一点的。

“知者利仁”,这是说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既然清醒的认识到了“里仁为美”的真理,那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所有对“仁”有利的事情,时时处处都为以“利仁”为出发点,来规划自己的一切言行。

总结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孔子要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的话了,既然“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那么对于“志士仁人”来讲,他们怎么可能会去“害仁”呢?如果献出生命有利于成就“仁”的话,于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26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