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羡鱼情

徒有羡鱼情,第1张

徒有羡鱼情 怎么评价孟浩然为求官所写的那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两句是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诗的大意是说自己生逢盛世,希望能够为国出力,或者说能够捞个一官半职,不虚此生。

但是苦于没有人引荐,想过河没有船,想要鱼但没有工具没有办法,只有干坐一旁,白白地羡慕那些钓鱼的人。

孟浩然一生未曾做官,40岁时曾经游长安,想谋一官半职,但应士不第。

据说女娲炼石补天时,曾炼得石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估计孟浩然也属于剩下的那一块吧?其实,孟浩然也想做官,就是“欲济无舟楫”,只好自嘲“不才明主弃”。

传说王维曾经以朋友的身份邀请孟浩然,恰好唐玄宗来了,孟浩然以草民的身份不敢面见皇帝,只好慌忙躲避床下。

王维不敢对唐玄宗隐瞒,也只好如实禀奏,唐玄宗就下令让孟浩然出来相见。

孟浩然出来就对唐玄宗朗诵自己的诗,但读书人的率真没有让他隐去其诗稿中的“不才明主弃”一句,致使唐玄宗不高兴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污我!”于是仍将他放归襄阳。

后来,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虚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又把孟浩然招致幕府,但是不久他仍然返回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二人想见甚欢,纵情宴饮,结果孟浩然旧病复发而死。

孟浩然游历长安时,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满座倾服,为之搁笔。

但时也,运也,最终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成了地道的隐逸诗人。

李白《赠孟浩然》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不做官就不做官吧,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意摧眉折腰。

当他求仕无门,而且应举落第之后,就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感谢封建统治者,不用孟浩然,为中国诗坛多留下了一位干净的诗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惋春惜春的诗人幽情,豪华落尽见真淳,给人极高的美学享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恢宏,隐约可见诗人胸中丘壑,性中块垒。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老翁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真意洁,脱尽凡俗之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亲情友情,淳朴清新,岂是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辈可得的?所以,我想告诉孟浩然不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做一个干净的自己足也,别去趟那一趟浑水!(图片来自网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那么狂放不羁,不可一世的一个诗仙都是孟夫子的“粉丝”,可想而知,孟浩然绝非是一个只会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隐者。

说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必提唐朝时期流行的干谒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流传到唐玄宗时,其水分含量已经颇高了,一批手中握有实权而又心术不正的政治高手 *** 控着考生的成绩和排名,加之六科考试难度系数颇高。

指望通过走常规渠道而踏上仕途之路已经变得非常渺茫了。

于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干谒应运而生。

干谒类似于现在的自荐。

而干谒诗就是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求职信”。

旧时读书人没有几个不想做官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修身、齐家以后似乎只有做官才能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政治理想。

李白表面上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背后又曾悄悄的作《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嘴上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但亦曾写有《奉赠左丞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还有岑参、高适、白居易、骆宾王…等等,无不都是干谒诗这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

不得不说,唐朝时的“五斗米”真香!既然圈子里如此流行此道,那么孟浩然也就概莫能外了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的秋水盛涨,几乎与岸平齐,水里含混着着天,远处的天又连着水,苍茫交融。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两个大泽水气蒸腾缭绕,汹涌澎湃的波涛撼动了岳阳城。

前两句描写的是湖、泽气势磅礴的实景。

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想要渡水到达彼岸,却苦于没有船只,闲居乡野不仕,实在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看垂钓之人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可惜我只能空怀羡鱼之情。

后两句描写的是有志而不达的虚境。

乱世或可隐居田园,苟全性命;盛世当建不世之功,名载史册。

古代文人,莫不如此。

那满腹的经纶,八斗的高才岂能都换了浅斟低唱?但孟浩然可能是找错人了,这个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后人,任中书令的张九龄,忠耿尽职、秉公守则,最后并没有举荐孟浩然。

是不愿意,还是没有这个能力,千载以后谁又能说的清楚呢?假如,张丞相看到这首诗后引荐了孟浩然,然后孟浩然一路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么世间会不会多了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员,而少了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天下的诗家大v孟襄阳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36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