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多高

邓亚萍多高,第1张

邓亚萍多高 伊藤美诚为什么达不到邓亚萍的高度?

伊藤美诚、福原爱都是模仿国乒初代“大魔王”邓亚萍的打法

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想寻求乒乓球突破的日本乒协,他们发现身高仅1米55的邓亚萍,却能够一人统治2个奥运周期,成为首位蝉联奥运女单冠军的获得者。

日本人也身材矮小,因此日本女乒也走上了模仿邓亚萍打法之路。

那么福原爱、伊藤为何都最终没能取得邓亚萍那样的成就呢?日本曾寻找多名与邓亚萍类似的球员,直到福原爱、伊藤美诚打出些名堂。

用邓亚萍自己的话来说:“当年,我打比赛时日本人就在我后边架起摄像机,直到30年下来,她们才摸到一些门道。

”为了模仿邓亚萍,日本甚至在长相、身高上都在寻找近似者,然而只有福原爱、伊藤美诚才打出了一些名堂。

1.邓亚萍以正手为主,福原爱伊藤以反手为主。

日本模仿邓亚萍,其实只模仿到了表面,并没有学到精髓。

邓亚萍是反手长胶、正手反胶打法,而福原爱、伊藤两个人反手是生胶,正手是反胶。

从字面看上去,反手只是一个长胶、生胶的区别,其实这里边的打法有天壤之别。

邓亚萍的主管教练张燮林为弟子制定的战术思路是:反手怪、正手快。

邓亚萍的反手长胶能挡,磕、d、拱、拨,这些手法一方面能够破坏对方的连续弧圈进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邓亚萍正手创造许多扣杀的机会。

福原爱、伊藤美诚她们的反手是单一技术,就是一味以快速d击来得分。

这种搏杀性打法风险很大,不像邓亚萍通过反手长胶的变化,来发挥正手的杀伤力。

福原爱、伊藤之所以没有能够达到邓亚萍的高度,主要是日本女队正手弧圈能力不够。

邓亚萍正手连续进攻、拉弧圈能力、打穿对方的能力,在当时的女子乒坛独树一帜。

福原爱、伊藤正手以贴、挡、摁等为主,反拉弧圈的能力与邓亚萍不在一个层面。

邓亚萍可以达到全台正手攻,而福原爱、伊藤基本上是靠站在反手位d击。

伊藤美诚在“闭关”之前,也曾练习过反拉弧圈。

然而身材矮小的她,在与陈梦、孙颖莎对拉之后,发现差距太大。

因此,她闭关之后,通过发球类的变化,把正手拉弧圈改为了正手暴拍。

大力暴拍确实威力巨大,但仍然不如反拉弧圈稳定。

伊藤美诚的这些发球抢攻套路,跟邓亚萍当年的技战术变化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随着女子技术男性化的发展,伊藤的生胶在对阵孙颖莎、王曼昱的暴力弧圈时,确实比邓亚萍当年打乔红、刘伟等难度更大。

伊藤打法到了穷途末路,变化并非硬实力,再进行闭关技改效果也不大。

邓亚萍的反手长胶也不能打强相持,但她正手强大的全台进攻火力,弥补了反手相持的不足。

休斯顿世乒赛后,伊藤也选择了再次闭关,因为她的打法已经被国乒摸透,连非主力王艺迪也可以轻松击败伊藤。

1.正手动作定型,反手为生胶致命缺陷。

当年邓亚萍为了打造自己正手的进攻火力,是把两张球桌拼在一起,练习跑全台进攻的,而且身上还要穿上30斤的沙袋。

伊藤美诚已经21岁,迈入成年的她,正手拉弧圈的动作已经定型,她正手拉弧圈的能力,与身高1米68的早田希娜都有差距,要想正手达到邓亚萍那样恐怖的杀伤力,伊藤是很难做到的,对轰正手暴力弧圈,她与王曼昱、孙颖莎不在一个级别上。

反手生胶d击的速度、落点被国乒适应之后,搏杀的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生胶是属于颗粒胶皮,不能靠制造旋转来保持稳定的弧线,一味靠低、平、怪来d击,失误率太高。

相持六、七板以上更是力不从心。

相持能力不足、不稳定,是生胶这种胶皮本身的致命缺陷,不是伊藤靠练习能改变的。

邓亚萍的打法放在现在女子乒坛,也是很难生存的。

陈梦、王曼昱、孙颖莎都是正、反手两面暴力进攻,邓亚萍当年是不跟队友一起训练的,而是单独训练,就是怕队友适应她反手长胶的变化。

女子技术发展迅速,两面进攻堪比男子,伊藤生胶生存空间也是越来越小。

大家觉得伊藤美诚能与邓亚萍相比吗?她的差距在哪里?欢迎各位留言、探讨,感谢关注!我是骑马寺的少年。

首先伊藤美诚无法跟中国顶级选手比,更无法跟邓亚萍比,不在一个档次,究其原因,兵乓球是中国国球,中国队员从小有良好的兵乓球氛围及土壤,有一套行之有效教练队伍,反观日本对兵乓球的理解上有差异,伊藤美诚想通过几个月的闭关修炼出成绩,而不是脚踏实地,想打败中国队员是他们从小梦寐以求的梦想,所以,这就注定他们不会走的太远,更不会超越中国队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38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