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较早的说法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
原文:“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这里的“上”,应该是标准“更高”或时间“早前”的意思。
这里的“中”,大意是指会有“降低标准”或有“某些不足”的可能。
所以,我们的书法先贤,就有“上朔秦汉”的说话,以求“高古自然”的意象。
其实,高和早都是相对的。
比如:秦篆,是说秦时通行篆书,秦人相对写得更得法,是篆优胜时代。
汉隶,是说汉时主要通行隶书,汉人隶书成风,当然相对写得好的人就多。
晋行书、唐楷书,也都是指书法某体的辉煌时代性。
那么,学篆学秦,学隶学汉,学行学晋,学楷学唐,这都是师法取高的方案。
虽然,后来历代各体又有优秀书家可学,但时间向早向前推,就必然找到了书体的鼎盛时期。
而在鼎盛时期,取早也有优势。
比如晚唐学中唐和初唐,中唐学初唐,都是取上。
因为初唐一定是中唐和晚唐的老师。
如果把晚唐看作初唐的学生,那学晚唐的字,就是学学生的字,你就是学生的学生。
而直接去学初唐,那有可能和晚唐算同学了。
这是以同师论辈。
这里或也有取高得中。
取中仅下的因素。
再打个比方,学欧体,学姚孟起或黄自元,就不如直接学欧阳询。
尽管姚黄的字也挺好,也都有自家面貌,但都与欧阳询有不同(或有差距)。
学姚黄,肯定与欧阳询差得会更多。
因为,姚黄失去的成份,你不去学欧阳询本人,就无法弥补回来。
提倡师法取高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我们都了解打靶吧,标准是瞄准十环。
可往往还只能打出九环八环,甚至成绩更少。
原因就是有偏差,想一点无误很难!如果,把标准定在六环上,有可能打不上靶子。
这也说明仅得其中,或仅得其下的道理。
(宋凤洲)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
取法乎中, 仅得其下。
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
虽然这句话没能找到明确出处,但也不乏类似说法。
比如《孙子兵法》中就是这样来表述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在《帝范》的卷四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
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诗词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也曾经谈及:“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意思都差不多。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制定了上等的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一定要志存高远,首先要为自己树立一个高一级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而不能一开始就对自己以低一级的标准来要求甚至于步步退让,总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想法,这样只会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