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是:在中国最早提出无为思想的人是老子。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他主张"无为而治"。
这里说的"无为"或"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不该做、不能做、不必做、不许做的事。
它包含这样几个内容:无意义的、不该计较的小事不去做;在未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前,暂时不轻易去做,不轻举妄动;事态发展对己不利时,为保全自己而故意表现一种不作为的姿态,外敛锋芒,内修身心。
凡是杰出的人物都主张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
老子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
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轻举妄动,在未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时,暂时不轻易去做。
''无为之事"指''无事"状态,''不言之教''指无言的教益。
"无为"当以认知事物为前提。
它强调不着急行动,先认清眼前之物与眼前之态再说。
亦即:无为;有思。
这种做事的无为状态乃是思考的结果,是不妄为,不非为。
这是:从有所为到无所为的人生哲学。
(我朦胧地感觉到:我们总是像智者一样"教育"和劝慰别人,像傻子一样折磨自己。
同时也像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
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非无所作为,彼时中国并无那家门派独占鳌头,有时仁政,有时严法,在秦始皇时就有法家丶儒家之大辨论。
西汉初年,国力式微,朝廷提倡"俭朴丶艰苦奋斗",为了给'国家争取建设时间,汉高祖外交上实行"和亲"政策,送美丽公主予匈奴,每年送些财帛给匈奴(变相朝贡)。
萧何临终,刘邦问其谁可继萧,萧何说非曹参不可,元老之一。
曹之后王陵憨厚。
再后陈平,然陈平有时剑走偏锋,需有人互补,周勃厚重,可作珠联璧合。
曹参做了丞相。
首先提出"萧规曹随“的"无为思想,不是不作为,而是固守前规。
停止一切学派混争,全力支持百姓耕荒,免百姓赋税。
就是蹈光养晦丶埋头建设。
直到国家富强,开创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国力更强盛。
汉武帝于是不在"无为而治“,而是为谋求东方霸业全面出击。
汉武帝废除"和亲"和朝贡,向匈奴宣战。
提拔卫青和霍去病主动进攻。
卫青首战告捷,又连连取胜。
汉武帝将卫青提拔为大将军,率6路大军全线进攻,彻底击溃匈奴,西域尽落汉手。
在武的高唱凯歌返。
汉武帝又在文的方面进行大辨论,最后拍板支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在中国真正开始了信奉儒家做为国粹,进行孔孟之道治天下的封建礼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