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凤莲

戴凤莲,第1张

戴凤莲 莫言把《红高粱》里的九儿写的太夸张了吧?你们觉得呢?

莫言把《红高粱》里的九儿写的太夸张了吧?我觉得呢?莫言著作《红高粱》,这本书是源于抗日战争三、四十年代!作品中的九儿就是那个封建年代妇女中的叛逆者。

在东北高密这个穷乡僻壤,九儿出生在一个不堪的家庭环境里,他的父亲是一个烂赌鬼,把家里值钱的家当都变卖了,赌输了连老婆也变卖,最后还想卖房子再赌。

在这种生活环境中的九儿过得非常的艰难,就是父亲的这种可恶的行为和生活压力,迫使九儿的性格慢慢变得泼辣坚强,这无奈的生活就是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坚强性格的,更何况是倔强的九儿呢!如果不坚强要么在这种环境下就去等死吧,然而,九儿没有这样做,硬是活出了一条生道,这可能就是生活在最低层的九儿被可恨的父亲逼迫叛逆性格的一种结果吧。

所以,当被卖身的母亲上吊自尽后,父亲又打起了九儿的主意,想把它嫁给一位麻疯子,九儿这回不干了,就想着跟恋人俊杰私奔了,不成功。

后来的九儿活得更精彩,这就不一一地叙述了。

莫言在作品《红高粱》中把九儿这角色写得夸张吗?小说是来源于生活基础的,也允许用夸张虚拟的手法去创作的。

因为小说它不是纪实文学。

我个人觉得莫言的《红高粱》还是值得一看的。

不然,怎么可能搬上电视屏幕呢。

我也很喜欢九儿这角色,她活的大胆潇洒、活的性情泼辣、活得精彩果敢,活得敢与日本鬼子拼命,真不是是一位女英雄的好角色!亲爱的读者,你们认为九儿这个角色你喜欢吗?欢迎光临评论区发表你们的观后感吧!可提出你们的意见哦。

谢谢。

(*^o^*)

农夫认为,作家莫言在《红高梁》中写"九儿"这个人物,一点也不夸张,完全是为了剧情的需要。

即就有一部分是虚构的,也完全符合文学创作理论的要求,是被许可的一种写作手法。

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也就是说一切文学作品的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生活。

因此,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为了情节的需要,将许多人的行为,优点集中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从而塑造出一个典型人物来,几乎是所有作家惯用的手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写的事迹,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故,但全不用这事实。

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摸特几也样,沒有专用过一个人。

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据此,所以农夫认为莫言在《红高梁》中所塑造出的"九儿”,一点也不夸张,完全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755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