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怎么写

错怎么写,第1张

错怎么写 为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叫“通假字”,而我们写错字叫“错别字”呢?

相信大部分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语文课本上的“通假字”产生迷惑——为什么古人写的就是通假字,而我们自己写的就成了“错别字”呢?其实,错别字就是错别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写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无奈的。

先来看一下错别字吧:清代有两位著名学者对错别字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是王念孙先生,他表示:“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再文字”,意思是文字就是表达思想的一个工具,其主要用途还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只要念出来大家都能听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错别字。

但是著名史学家赵翼先生就表示,丁是丁,卯是卯,别给错别字找借口。

他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意思是只要出现了一个始作俑者,把错别字当成规范字来用,就会误导一大片人。

错字就是错字,字确实是用来读的,但是写在书上,就是用来看的。

再来看一下通假字。

国史君(国史通论)在之前文章中曾经解释过,我们平时所说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种情况,即古今字、异体字以及通假字。

第一、古今字在“汉字六书”中有一种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边的四点水(灬)其实不叫四点水,而是火字底,它本来就读作“火”,释义也是“火”,所以“然”本来就是“燃烧”的意思。

但是后来“然”的意思发生了转变,成了“然后、然而”等意思。

所以后世就不得不画蛇添足地在“然”字左边加了个火字旁,用“燃”来表示燃烧的意思。

而我们后世再读古书的时候,就把“然”当成“燃”的通假字来解释了,这就是“古今字”。

第二、通假字之所以出现通假字的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咱老祖宗生活的时代,汉字数量太少,就会用字形或者读音相似的字来表示另一个意思,比如“常与村人共”、“共其乏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承其嘉惠”这四句话中都有“共”字,但是每个“共”的含义都不相同,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只有一个“共”字,而没有“供、拱、恭”等字。

所以,在后世看来,“共”就是通假字,咱当然没有理由说古人写了错别字。

第三、异体字异体字的出现还是因为古代的知识普及率不高,尽管是同一个源头,但是不同的地域就会让汉字出现不同的发展,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要统一文字。

我们建国之后也颁布了规范字,将“涙”规范为“泪”,将“羣”规范为“群”等。

当然,古人也会写错别字,比如清朝已经有了“座”,但是咱中学课本中的《口技》写的却是“满坐寂然”,这就明显是错别字而不是通假字了。

所以,古人写“通假字”有一定的不得已之处,而现在再写错别字就不能以自己写的是“通假字”来当借口了。

题主好,这是一个值得谈说的问题,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与我们写错字,但与写错字是有一定关系的,其情况复杂,野狐在此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汉字是按照一定规律创造出来的,汉代许慎将其归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中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

现在,我们的汉字有十万之多,字的诞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交际越来越复杂深刻的过程逐渐增加的,造字的速度常会滞后于需要,假借就成为了一种很正常的手段。

“自”的本意是鼻子,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意思,可要说自己,没有这个字,那就借用了,久借不归,后来干脆造一个“鼻”字以示区别。

假借是原来没有这个字,因为需要借用他字,这不同于通假字,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用了他字替代。

这两者在本质上原不同,但通假字和六书的假借多少还是有点关系的,假借为通假提供了理论支持。

既然有本字为何要通假?“字之音同而义异,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为别字也。

”——清赵翼《陔余从考》说白了就是当初文献传抄中写错了,古代印刷落后,文化主要是靠口口相传,所以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加上方言发音的差异,传抄文献错讹的字就时有发生。

语言是约定俗称的,在文字上也是如此,大家对此不以为错,相互效仿使用,久而通假字大行其道,有时不用通假字到显得不够味道。

王维有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他用“著”不用“着”;古人有名联:“世事正须高著眼,宦情不厌少低头”,也是用著“著”不用“着”,这也成为一种习惯和偏好吧。

“属”同“嘱”,在书画題跋中书画家都习惯用“属”来代替“嘱”,今天依然这样来做,如此会更为高古有味吧。

通假字最早怕是写错了,但历史认可了他,这不同于我们写错字,因为后世使用时人家知道其中的道理,我们写错了那是实实在在的错了。

另外,书法中常会为了避免重复,书家会使用异体字,还有为了章法和变化,书法有增减笔画的做法,约定俗称,由来已久,也是不同我们平时写的错别字,这点应当知道,别乱说人家写错了,是你不懂。

“德”有单人旁的写法,有少一横的写法;“勤”底下三横两横的写法都有;“京”口字中多一横也是有的;“播”上面少一撇正常……不再列举,总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探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82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