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真菌病毒的区别

细菌真菌病毒的区别,第1张

细菌真菌病毒的区别 真菌、细菌、病毒区别是什么,哪一个对人类的威胁较大?

你好!真菌、细菌和病毒都是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但是这三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真菌、细菌和病毒的特点,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病毒1、病毒是啥结构?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它由外壳的蛋白质和内部的遗传物质两部分组成。

因为没有细胞结构,所以病毒并不能单独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才能得以生存和繁殖。

2、病毒的种类有哪些?前面说了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生存。

所以根据寄生方式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三种:动物病毒(如狂犬病病毒、腺病毒)、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细菌病毒(如噬菌体)。

噬菌体病毒病毒的寄生方式有种特性,就是寄生专一。

它们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寄主体内,而不会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

除非发生一些特殊的跨物种感染。

3、病毒怎么繁殖?病毒主要靠自我复制繁殖。

这种自我复制繁殖方式,建立在破坏宿主基础上。

例如噬菌体侵犯大肠杆菌后在菌体繁殖,大肠杆菌破裂后释放出大量新一代的病毒。

4、病毒与人类害处:我们所熟知的病毒有:流感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能引起感冒、肝炎、艾滋病等疾病。

还有一些能引起人和动植物患病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益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些病毒,用于生物改进、生物防治工程等科学研究,如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等。

细菌1、细菌有细胞结构细菌有细胞结构,它除了蛋白质和遗传物质外,还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可以依靠荚膜、细胞壁等结构有自我保护作用。

同时,有些细菌能形成一种叫“芽孢”的休眠体,能耐旱、耐低温、耐高温等,因此在恶劣环境中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因此在一些冰川中能发现古老细菌也不足为奇了。

2、细菌的营养来源细菌主要靠“腐生”和“寄生”两种方式维持机体营养。

死去的动植物,常发生腐烂分解,就是细菌的腐生作用。

这也是细菌获取机体营养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二种就是寄生在动植物身上,如人类常见的细菌性肺炎、细菌性伤口感染等,都是细菌寄生获得机体营养的方式。

3、细菌如何繁殖?细菌主要通过分裂繁殖,由一个分为两个,两个分为四个,四个分为八个......只要环境适合,细菌就会迅速繁殖。

4、细菌与人类害处:在疾病方面很多传染病都是拜细菌所赐,如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或扁桃体炎、炭疽、腮腺炎等。

在生活中细菌常在夏天使我们的食物发霉、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在生产经营上细菌能使农作物、牲畜患病,遭受经济损失。

益处:在饮食中,细菌为我们提供了食醋、味精、泡菜等,很多腌制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细菌的参与。

在大自然中,细菌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转化为植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

在生活中,我们北方烹调和取暖用的天然气,就是湖底和沼泽地中细菌产生的。

真菌1、什么是真菌?真菌也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是比细菌多一样东西——成形的细胞核。

2、我们身边的真菌你肯定想不到,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种蘑菇、灵芝、木耳、冬虫夏草等。

真菌可以分为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

其中多细胞生物有常见除了我们爱吃的木耳、蘑菇等,还有一些霉菌。

单细胞生物以酵母菌为代表。

3、真菌如何繁殖?不同于病毒的自我复制和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主要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我们常见到蘑菇伞下如粉尘的小微粒,就是孢子。

4、真菌与人类害处:在疾病方面有我们闻之色变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还有长期使人困扰的脚气、牛皮癣等,这些都是真菌引起的疾病。

益处:在饮食中,真菌除了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木耳、各种蘑菇外,还让我们学会了制面包、白酒、葡萄酒、火腿等。

在医学上,真菌为我们提供了青霉素、中药材灵芝、中药材茯苓等。

在大自然中,真菌也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从而转化为植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

更多健康科普讯息,请关注@杏林锺声 每天分享一点健康小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高能预警,这是一篇相当硬核的科普文章!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形态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上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最低等的微小生物,具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繁殖迅速、易变异、分布广泛等特点。

真菌、细菌和病毒种类繁多,就威胁而言千差外别,不能一概而论。

真菌、细菌和病毒区别较大,在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1.真菌1.1定义: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

1.2形态结构及分类: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主要分为:单细胞真菌(呈球形或椭圆形)、多细胞真菌(结构复杂,由菌丝和孢子构成)。

大多数致病性真菌属于有隔菌丝,无性孢子。

1.3主要病原性真菌皮肤癣菌:引起皮肤癣(以手足癣最多)的浅部真菌即皮肤癣菌约有40余种,分别属于3个菌属: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等,其中毛癣菌与表皮癣菌还可引起指(趾)甲癣,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引起毛发癣。

白色念珠菌:为单细胞的类酵母型真菌,为机会性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当菌群失调或机体免疫力低下(如HIV感染)时,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感染,如鹅口疮及口角糜烂、外阴炎、阴道炎等;进而侵犯内脏组织器官,如肺炎、支气管炎、肠炎、膀胱炎等;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

新型隐球菌:为圆形的酵母型真菌,直径4-10μm,菌体外周有厚的胶质样荚膜,也为机会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鸟粪尤其是鸽粪中,也存在于人的体表、口腔及粪便中,经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传播,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卡氏肺孢子菌:分布于人类及多种哺乳动物肺内的机会致病菌,可致肺孢子菌炎,未经治疗,病死率几乎100%;此外还可引起中耳炎、肝炎和结肠炎等。

HIV感染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卡氏肺孢子虫病。

1.4 治疗大多数皮肤真菌感染症状都较轻微,常用抗真菌霜剂治疗。

很多疗效较好的抗真菌霜剂可在药店购买。

抗真菌药物的活性成分有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

严重的或顽固性感染,可用灰黄霉素治疗几个月,有时同时用抗真菌剂。

口服灰黄霉素很有效但可引起副作用,如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光敏、水肿和白细胞减少等。

1.5预防感染⑴ 脸盆、脚盆、浴巾等日常生活用品应专人专用。

病好后也不要使用自己用过的物品,以防再发。

⑵ 患了癣疾,最好不要搔抓,以免抓破后并发感染和引起自身传染。

⑶ 癣疾病人所穿衣服和鞋袜要宽大透气,勤更换。

有足癬者夏天尽量穿布鞋或凉鞋,不穿胶鞋、旅游鞋。

有条件的可将贴身内衣裤袜煮沸灭菌。

⑷ 患癣疾者尽量用淋浴,不在游泳池游泳。

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单位发现头癣时,应立即隔离治疗,以免蔓延。

周围有动物患了癣疾应及时处理,未处理前不要接触和玩弄这些患病动物。

⑸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细菌2.1定义: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

2.2形态及分类:根据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种形态,球菌包括球形、肾形、豆状、矛头状等多种;杆菌有杆状、球杆状、棒状及梭状等;螺形菌主要有弧菌、螺菌、螺杆菌等。

根据对氧的需求,可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主要通过革兰染色法进行区分,在初步鉴定细菌、指导选择抗生素和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2.3代谢及繁殖: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

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当细菌处于温度、湿度、空气、营养等丰富的环境中时,会快速繁殖,呈指数级增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例如菌落。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孢结构,芽孢能够耐受高温、干旱、强辐射等极端恶劣,有利于其度过严峻的环境,保持自身的延续。

2.4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多自静脉给药;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三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

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则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厌氧菌感染则首选甲硝唑,也可选用青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等;败血症确诊为真菌所致则应选用二性霉素。

此外,正确处理局部病灶及各阶段的突出矛盾(如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肾功能不全)亦很重要。

2.5顽强程度:细菌耐高温,耐高压,耐盐碱(嗜盐菌),对于极端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极强,有发现火山口,海底热泉附近都有细菌存在,细菌分布极为广泛,从大气层上界到海底均有分布。

甚至外太空及外星球都有细菌分布。

2.6预防感染: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切忌挤压或用针挑刺疮疖,应积极治疗、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烧伤病房应严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预防发生。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发生就可以减少。

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细菌感染。

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

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

3.病毒3.1定义:病毒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必须寄生在活的敏感的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具有完整结构及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遗传物质多为RNA或DNA。

病毒多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或子d头状,逗病毒呈砖块状,噬菌体大多呈蝌蚪状。

大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300纳米(nm)。

大多数的病毒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是观察病毒颗粒形态的主要工具,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负染色法。

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3.2分类①DNA病毒:以单链或双链DNA为基础加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病毒,如天花,登革热;②RNA病毒:以单链或双链RNA为基础加蛋白质外壳组成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③蛋白质病毒:只有蛋白质为基础,如朊病毒;④纯感染性RNA:后来人们发现某些裸露的小片段RNA也有感染能力。

3.3增殖方式:由于病毒是非细胞的,无法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来完成数量增长;它们是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代谢工具来合成自身的拷贝,并完成病毒组装。

病毒并不是严格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而且每次释放个体数量巨大,故而称其为——增殖。

不同的病毒之间生命周期的差异很大,但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附着,入侵,脱壳,合成,组装,释放。

3.4顽强程度:体外脆弱,怕热不怕冷,怕湿不怕干,一般55-60摄氏度,加热1-3分钟病毒就会变性死亡(参考煮鸡蛋,鸡蛋清变性),表面活性剂(洗衣粉),氧化剂(84消毒液)亦能有效抑制或杀死病毒。

一般病毒可保存于-196度的液氮环境中,数年后依然有感染能力。

湿度达到50%-60%基本病毒就会被水气沉降。

所以冬天下场雪流感就少很多,干冷就容易爆发流感。

3.5常见病毒⑴ 当前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就是典型的病毒感染。

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病例数成几何倍数增加至今,美国更是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流行中心。

其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约半数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在1周后恢复。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⑵ 其他由病毒感染的常见疾病流行性疾病: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麻疹、腮腺炎、小儿麻痹症、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痹等;慢性感性:乙型肝炎、艾滋病(AIDS)等;潜伏感染:疱疹性角膜炎、性病疱疹病毒等。

3.6治疗手段:病毒病相对不好治,对付一般性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还是接种疫苗,预防血液感染(如各型肝炎病毒),甚至使其绝迹(如天花病毒)。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①金刚烷胺:抑制病毒颗粒进入宿主细胞内部,也抑制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阻断病毒基因的脱壳及阻断核酸转移进入宿主细胞,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对其他型流感病毒作用甚小;②阿昔洛韦:主要抑制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和DNA聚合酶,从而能显著地抑制感染细胞中DNA的合成,而不影响非感染细胞的DNA复制,是治疗疱疹感染的首选药物,用于疱疹性角膜炎、生殖器疱疹、全身性带状疱疹、疱疹性脑炎、乙型肝炎等治疗;③干扰素: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一类抗病毒的糖蛋白物质,具有抑制病毒生长、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的活性,用于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角膜炎、肝炎、流感等,以及恶性肿瘤等的治疗或辅助治疗;④齐多夫定:阻止DNA的合成,使DNA链中止增长而阻碍病毒繁殖,用于治疗艾滋病(HIV),可降低HIV感染患者的发病率,并延长其存活期;⑤利巴韦林:可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与支气管炎等。

3.7预防以近期的新冠肺炎病毒预防为例进行科普:①勤洗手、常通风;②打喷嚏遮口鼻;③少外出、不扎堆;④正确佩戴口罩;⑤合理膳食、适度运动;⑥心态平和,不信谣、不传谣。

若从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和高风险地区返回的人员应主动进行登记,按规定接受集中或居家隔离14天,积极配合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并按要求就医。

综上所述,真菌、细菌、病毒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就威胁而言千差外别,不能一概而论。

非要笼统概括的话,波波医生认为认为病毒≥细菌>真菌,病毒的繁殖能力极强,且极易变异;细菌主要通过内毒素(菌体本身)和外毒素(分泌)致病,繁殖力和变异率虽不及病毒,但分布比病毒更广;真菌生长繁殖能力较前两者弱,主要通过分泌真菌毒素致病,较易避免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微生物的致病不是因为生物本身,而是因为人类的一些行为,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无论是科学还是普通生活习惯,威胁不会有所选择,一视同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870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