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如山倒,回天无力,加内线宣传恐吓,如报,清军厉害,袖上跑马,马头上支锅,鼻口喷烟,呀这不是神兵吗。
士兵听说就胆惊,心寒,哪有心战呢,闻风而逃。
跟现代人害怕核武一样。
美国人肆无忌但称霸世界。
清朝气数尽亡国之象百出,八国联军洋抢洋炮吓破清军胆,堂堂大清四亿人,来几个洋鬼子,皇上太后吓的屁混尿流逃出京城,写下了广绪逃荒的美名一笔。
总体来说,晚清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这个老大帝国努力融入当时的国际社会并进行近代化改造,希望国富兵强;另一方面,这个老大帝国在融入国际社会、完成近代化改造的同时,努力维护中国传统,希望传统文化和实现近代化能够达到平衡,并行不悖。
这是因为这个老大帝国历史包袱太重,这不全怪晚清政府,因为中国传统在古典时代几千年历史上一直有效运转,历朝历代的制度设计、社会结构都是按照传统文化的各个要素进行的。
所以,突然间抛弃这套几千年的东西另起炉灶,不仅朝野上下不会适应,对国家也没好处。
因此,清政府也希望能在近代化和传统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但是清政府最高统治者,都能敏锐的意识到效法洋人国家才有出路,所以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就相继出现。
可以说,清政府在这方面很尽力,但是问题在于,清政府没有人才储备。
这就很尴尬,你想办事但是却没有人来干。
所以,清政府选了保守主义,或者说是社会改良。
一是对外派遣留学生学习新学,期望其学成之后能够用于新政,并给留学生一定的奖励。
二是鼓励办实业,并设立商部,颁布诸如《公司律》等新法,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派遣人员出洋考察各国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拿个方案出来。
四是启用开明官员,可以达到促进新政的推广、鼓励办理实业的目的。
因为清政府也知道,没人又没经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一点点来,毕竟老话说得好,欲速则不达。
但是吧,清政府最后恰恰就死在步子迈太大上。
因为光绪和慈禧相继归位,高高在上的是一对孤儿寡母,摄政的载沣又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他上台后宣布继续实行新政,但是他也不会,而且朝野上下一再鼓动立刻立宪,在舆论的压力下把九年立宪压缩至三年。
那么问题来了,三年时间,你如何让一个老旧的大帝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说句实话,关于新政的问题,不仅载沣不会,全国上下也没人会。
说实话,就是九年立宪时间也不够,因为时间太短,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尤其是对一个有着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四亿人口、几千年历史的老大帝国,就是二十年都不够。
因为你要建立新秩序,让新秩序逐步取代旧秩序,让新秩序高效运转,这样才能算是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才能用新秩序取代旧秩序。
如果新秩序没有健全你就推翻旧秩序,那么对国家没有任何裨益,换句话说就是害国。
清政府最后完蛋,就是载沣顶不住舆论的压力妥协,因为舆论等于愚民,所以舆论不可以左右政府。
其实也是载沣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如果载沣有慈禧的权威和政治经验,不会向舆论妥协。
其实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候也指出,如果清政府不急于进行政治改革,而是先实现教育、经济、国防、医疗、社会的近代化改造,中国近代化之路会少走不少弯路,最起码不会出现帝国倒塌之后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的现象。
所以,即便是清政府很努力,但是一步错步步错,没有后悔药,所以清政府必然要走向终点,但是开启的却是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
因为当初人们天真的以为,推翻了清政府国家就会富强,但是现实是骨感的,国家没有富强,依旧是民不聊生,甚至军阀没乱,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白骨盈野,也就是民国不如大清。
蔡济民在《书愤》当中也说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来假共和,并在结尾表达了对当初参加革命的忏悔。
最后完成救国救民的重任的还是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共在摧毁旧秩序的同时建立了新秩序,而且中共依赖底层民众,同时又能团结争取到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把全社会都团结了起来。
所以,中国才真正迎来新生。
全文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