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
这种问题一般看看百度百科就好了。
如果想了解的深入,力学书和天体力学书都有讲解,翻翻就好了。
小编在这里科普一下刚体运动的章动。
刚体指的是d性系数趋于无穷大的d性体,换言之,在外力作用下,刚体不会发生形变。
另外,刚体只存在于牛顿力学,在相对论力学里不存在刚体。
外力导致刚体能做平动、振动以及转动(包括公转和自转),这三种运动是很好理解的,小编不多介绍。
刚体还有另外两种运动:进动和章动。
所谓进动指的是刚体在转动的同时,转动轴也在转动。
骑自行车转弯的时候,车轮绕着车轴转动,而车轴也在绕着某个竖直轴转动,这就是进动。
另外,地球的岁差就是因为地球的进动导致的。
所谓的章动,指的是刚体的转动轴在某一个平面内做摆动。
小编仍记得在大一的时候上力学课,老师用一个转动的轮胎来演示章动,当轮胎转速不是很高的时候,轮胎出现了点头的情形(铅垂面内的摆动)。
这就是章动。
下面的动态图反映的是陀螺的进动。
下面的小短片则是一个章动的齿轮。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36, "file_sign": "30742bf706b60e0919cbddb322fede47 "vname": " "vid": "6092f139374246c1ad9e4401f5c63d55 "thumb_width": 448, "vu": "6092f139374246c1ad9e4401f5c63d55 "src_thumb_uri": "4829000834343b324a4e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1.toutiaoimg.com/origin/4829000834343b324a4e "video_size": {"normal": {"h": 336, "subjective_score": 0, "w": 448, "file_size": 87150}}, "duration": 12.6, "thumb_url": "4829000834343b324a4e "md5": "30742bf706b60e0919cbddb322fede47"} --}下面来讨论一下地球极移、岁差、章动等概念。
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移动造成了地极的移动,叫做极移。
所谓地球本体指的是,以地球为参考系,设定好地球的南北极,比如画一条线代表南北极,注意这是定死的。
刚开始的时候,自转轴与南北极方向重合,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自转轴不在于南北极方向重合,这就叫极移。
它和后面的岁差与章动有本质区别。
下面的图可以看得出来图中反映了岁差和极移的区别。
明显岁差过程地球自转轴没有相对于地球本体发生异动,而极移则不是。
1765年欧拉在假定地球是刚性球体的前提下,最先预言极移的存在。
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
通过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发现极移包含各种复杂的运动:其一是地极的周年摆动,它的平均振幅为0.09″,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
其二是张德勒摆动,周期为432天,平均振幅为0.18″,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
这种摆动为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所发现,因而得名为张德勒摆动,其周期称为张德勒摆周期。
其三是地极的长期漂移。
下面介绍一下岁差和章动。
地球自转轴在岁差和章动过程中,是不会相对于本体发生改变的。
也就是说以地球为参考系是看不到岁差和章动,地球的自转轴始终和最初画的那条线重合。
这就是它们和极移的区别。
但是如果以北极星为参考系,那么岁差和章动就能看到了。
岁差其实是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导致的,章动是地球自转轴的摆动。
这里要注意一点,地球的进动不仅导致了岁差还导致了别的现象。
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进动,使北天极约以25800年的周期围绕黄极运动。
通常,我们将北极星的称号授予离北天极很近并易认的恒星。
由于北天极在围绕黄极运动,指向星空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被称为北极星的星就不能固定不变。
公元前3000年,天龙座α星是北极星。
目前,小熊座α星是北极星,它离天北极的角距约为40′,正日益向天北极靠拢。
大约在公元2100年前后,极距达到最小,只有27′38″。
此后,小熊座α星将逐渐远离北天极,不再成为一颗北极星。
到了公元14000年,北天第二亮星天琴座α星(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地球自转轴的进动造成春分点西移,而春分点是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的原点。
由于它向西移动,对于赤道坐标系来说,恒星的赤经和赤纬,都会因此而有小的变化;对于黄道坐标系来说,只有恒星的黄经每年增加50.29″,而黄纬则不变。
在不同历元,春分点位置不同,同一恒星坐标值也不同,需要把恒星位置化为属于所需的某一春分点的位置,即加上岁差改正。
这就是天文学上所说的历元归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