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你一会看我,一会儿看云”,这句不难理解,奇怪的是,为什么会“你我看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作者与诗中人心心相通,当对方看云时,他能够体会到她的心情感触,觉得她与自己必然心意相通,通过看云这个动作,他们俩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这就有如宝玉和黛玉在花下共读西厢,通过“读西厢”,通过他们对于西厢产生共同的喜爱,他们的心靠得更近了。
但是,当宝玉借西厢里的句子,向黛玉表达感情,黛玉马上就不悦了。
这是因为,“读西厢”时,她是以自己诗意的浪漫的一面去面对的,当她和宝玉四目相对,她是以社会人的全部与他相对的,她不是一座孤岛,她所受到的教育,背负的道德制约,她心中的疑惑,都会让她不完全是浪漫的诗意的,她被她所负荷的东西推远了。
那么诗中人又是怎么一种情况呢?我们已不得而知。
能知道的是,当她看云时,她是可感知可了解因此显得触手可及的,当她回过头,她的眼神你很难看懂。
当然,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
陕北民歌里唱,面对面睡着还想你。
恋爱中的人,总是想无限接近对方,《白玫瑰与红玫瑰》里,那个英伦玫瑰与佟振保分手时,吊在他身上,换了一个姿势,又换了一个姿势,不知道怎样贴得更紧一点才好。
因为相爱,所以不能忍受一点空隙。
因此,“你看云时”。
我觉得我们心有灵犀,已经是很近了,但你转过头来看我,爱意升起,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不够近,而这一点不够近,就被表述成了“很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欣赏并没有标准答案,重点还是看自己如何理解,在这儿我不敢说是“赏析”,只能说说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我们在阅读一首唐诗宋词或者一本小说前,都要先看看写作背景或是序言后记,阅读一首诗亦是如此,看看诗人的写作背景,或者看看诗人的生平简历,通常情况下,一个诗人的文笔与诗意以及境界,通常与诗人本身的人生经历或者成长经历有关。
关于这首著名的朦胧诗,顾城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本身一样,很淡也很朦胧,似轻烟如薄雾,笼罩在两个人的爱情上,彼此站得很近,却因为有一层薄雾浓罩着,都不敢迈出第一步。
看着心爱的人就站在自己的面前,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纯净又静默的爱,这种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完全是诗人不知道该直截了当的表达内心情愫,还是借物喻人委婉表达,就在这种纠结中,诗人最后还是没有表达出心里面珍贵的爱意,这种飘忽游离的爱意最后只能让我想到这样一句话,我想和你好好在一起,但不知道如何开始。
在诗人顾城的眼中,爱情是神圣的,是不染凡尘的,如果直接开口说我爱你未免太过俗气了,而且,文艺青年都有些小小的傲娇,更何况是大才子顾城,他想表达的爱情必然要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一样,宁愿不要,这种心理对于我这样的文艺青年其实也有,当我喜欢一个人时,我一定要表达出独一无二的我爱你,宁愿错过,也不要和别人千篇一律。
有时想想,这种心理既矛盾也比较作,每次作的时候就会错过,你以为错过了还能再次遇见,但相遇和岁月不同,岁月是春天过了再等明年春天到来就好了,但相遇时错过就是一辈子的过错。
你以为岁月不会变老,其实春夏秋冬都是老去,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已,顾城写的这首《远和近》亦有这样伤感无奈的况味在里面。
所以,单从爱情角度而言,诗人是孤独的,毕竟在诗人所处的年代,爱情不允许莽撞不允许直截了当,所以,他与心爱的人只好人在眼前却不能说我爱你,只好写下《远和近》表达内心的款款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