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朝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拥有立德、立言、立功的千古圣人,王阳明的心学对于今天浮躁的人也有非常大的作用,王阳明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人物,尤其是他的心学。
王阳明是心学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时候我们初步学习的王阳明的心学,也就是理学的一部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祖父是一位大儒学家,父亲还是当朝状元,王阳明在这样的环境历练下也成为一名非常有思想、有见解的人。
王阳明心中的三贼是“欲望、犹豫、焦虑”。
下面我们就依依展开来了解下。
焦虑之贼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的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
”现在的社会不断发展,许多人也是非常的焦虑,认为今天过了以后明天还做什么,心中没有定力在里面,王阳明在这里给我们指出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心清净下来,把自己的欲望沉淀下来,就可以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每一个人都有焦虑感,但是只要从本心出发,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不会再产生焦虑感。
欲望之贼阳明先生曾今说过“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王阳明不愧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只要人少一分欲望,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天数,也就可以使得自己变得轻松洒脱,没有什么压力感在里面。
人的欲望都是自己给造出来的,只要把事情想通了,也就是知道了天理。
犹豫之贼现在的人虽然都进步了,但是面对着一些事情的时候还是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
而王阳明先生说过“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也就是说胜利与失败,都是在于我们行动没有,如果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我们要做出自己的抉择,这样才会成功。
一个犹豫的人,始终都做不成大事情。
学习王阳明的心学我推荐的书是《传习录》,这本书里面的知识非常丰富,大家可以买来看看。
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提出:“ 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句话说的大概是战胜别人容易,而战胜自己最难,但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能战胜,则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
王阳明究竟何许人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解放前曾任浙大中文系教授的胡哲敷曾说: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如何才能破自己心中的贼?从道的层面来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而所谓心中的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己的短板和功课,每个人并不一样。
因此,每个人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如何成为了今天的自己,清楚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发生,又是陷入了怎样的循环之中,只要打破这种循环,改变就能发生,短板便能突破。
从术的层面来说:坐中静,破焦虑之贼——可以用冥想打坐等方法让自己回到当下,人之所以会焦虑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产生的恐惧,能够活在当下的人不会焦虑。
把每一天每一刻过好,人生自然就会好。
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人的痛苦多来自于欲望,即为贪婪和占有,也是一种匮乏的表现,如果能够学会舍,则内心越来越丰盛。
没钱的时候把勤舍出去即为天道酬勤;有钱的时候把钱舍出去人就来了,是为轻财聚人;有人的时候,把爱舍出去,成功便有了;事业有成的时候,把智慧舍出去,喜悦就来了,这就是德行天下。
事上练,破犹豫之贼——这里讲的大概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光懂了很多道理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唯有践行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成事,只要想到就去做,犹豫纠结之贼就能破,达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则万事可成。
2021年6月2日更新: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开悟或者开窍?王阳明一早格竹子把自己格成终身肺病,这也是他一生中必走的弯路,所谓圣贤其实也会犯错,也会误入歧途,也会经历各种磨难,也会被冤枉,也会被世人笑话。
如果没有这条弯路,便没有后来的龙场悟道。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简单的人生道理之后,就算走到了开悟的第一层:坦然接受自己的种种境遇。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抗拒,总是喜欢追着命运问:“为什么是我遭遇这些磨难?”那么毫不疑问,离开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当你不再问为什么?只是接纳自己会有这样的境遇,而后开始思考“命运让我经历这些究竟有何用意?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哪些好处?”走到这一步,哪怕你悟不出来个所以然,也比一般人厉害了~再往上走就要时刻保持觉知,也就是做到“观自在”,“内省”——任何一件事的发生,如果都能找出自己的问题,可以修正的地方,那么成长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综上,俗称“终于开窍了”~也就是说,开悟或者开窍并不是你懂了这些道理,而是做到了这些道理。
王阳明的理念是“知行本就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2021年6月12日更新今天看到有知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邀请我回答了,我觉得这个答案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问题是:知行合一的“知”跟致良知的“知”是同一个“知”吗?这个思路感觉很棒,确实做到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每个人心中的“贼”,并非真正的罪大恶极的“恶”,这种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都不是故意为之的恶,而是心中的“私欲”,先利己而非先利他。
而良知,我认为是“无我的利他”,这是人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经过后天的各种经验的教导和驯化之后,我们开始变得复杂,为了更好的让自己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我们大多数表现出来的是经过权衡利弊后的后天行为。
因此,知行合一最大的障碍来自于首先无法遵从内心本来“良知的知”,便在会行动上出现偏差。
内心深处是认可这些符合天道的道理和理念的,但是轮到自己的时候,又不由自主地出现了“自我保护”而下意识做出了与之不符的行为的,导致了心口不一的矛盾。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社会上出现一些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重大看客事件,网上会涌现出一大批道德卫士,对冷漠的看客们进行攻击和批判,但是在现实中如果这些人遇到类似情况自己又在当时不由自主地成了同样的看客。
这就能很好的诠释为何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利他和慈悲心的人,更能够接近知行合一。
2021年6月21日更新分享“智慧”的区别。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智与慧到底有何不同,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讲得很好,细品两个成语便一目了然,一个是“急中生智”,一个是“静极生慧”~可见,智是瞬间迸发出的灵感,属于头脑的产物,即聪明人;而慧乃心生的领悟,是对过往人生经验的总结,乃真正的“智者”。
回到心学来说,如何才能“致良知?”静极便能,因为心要保持平和才能静,才能抵达良知,而良知往往是大智慧的体现。
如何才能静?很多成功人士都会有的两个生活习惯,一个是跑步,一个是冥想打坐。
我最近在坚持每天早晨三公里,发现跑步的时候,如果能够时刻对自己的呼吸保持觉知,便能回到当下,从纷纷扰扰的思绪里获得专注力。
而后将这种专注力转化成一上午学习和工作的心流状态,取得较高的效率。
实用有效的方法分享给有缘人,感谢大家的喜欢和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