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市

互市,第1张

互市 明朝的互市大约持续了多久?

为了大家理解方便,说简单一点,互市就是在约定俗成的地方,定期摆摊、赶集、卖东西,主要是物物交换,以此互通各方有无。

这与古代国家体制有关。

朝贡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的世界政治秩序,它以中原王朝为中心,下到府州县,再到边疆少数民族,再到藩属国,最外围是海外诸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等级与文化含义。

国与国之间贸易一般称朝贡、封贡。

传统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较多,随着疆域变动,行政统属也不断变迁。

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商、民间贸易等,称为互市。

也就是说,互市是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贸易往来的通称,是中央朝贡体制的变形。

明代互市地带有长城一带北方市口、云南提举司、海外市舶司等。

蒙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部是明代的心腹大患,互市贸易则是维持边界的双赢手段。

实际上,互市对明朝也有利,《明史·食货志》云: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

早在永乐年间,蒙古族地区首领阿鲁台就与明朝政府开始了所谓的朝贡贸易:岁或一贡,或再贡,以为常。

一般而言,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都为游牧,很少也不善于经营农业和手工业,粮食布帛、盐茶器皿类物品主要通过互市用马牛羊及其他畜产品来交换。

这种交换模式符合游牧民族的利益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长城沿线是互市集中之地。

在互市贸易中,马是大宗,故互市也称马市。

茶叶也很重要,故而汉藏通商又有茶马贸易之说法。

明代互市规模最大的,便是与蒙古的贸易。

市场规模有大小之分,大市一年一次,各部落酋长和贵族参与交易。

一般部族成员则多参与小市贸易。

互市模式超越了经济贸易本身,与政治盛衰、军事斗争密切相关。

明朝开国以来,朝廷与蒙古族的武装冲突打打停停,互市贸易时断时续。

由于蒙古地区畜牧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众多,食用不足”的实际状况。

一旦战争规模大,互市就停得时间长,以至成为经济封锁,这使得蒙古有把柄在明朝手中。

在万历时:边外复开小市,听虏以牛、羊、皮张、马尾换我杂粮、布帛,关吏得税其物,以充抚赏。

而且,互市夷马,或银或货,俱有定价。

为了规范治安,边境地方政府布政司、各卫所首领等机构则负责互市。

互市不通,蒙古武装就开始游击性抢掠、骚扰,边衅不断,令朝廷十分头疼。

明朝希望通过互市的兴废来扼制蒙古,以此作为双方谈判的筹码。

可以说,假设互市往来断绝会使得蒙古族面临困难,广大牧民生活“爨无釜,衣无帛”。

但是经济封锁也会反面导致:蒙古武装不断发动掠夺战争,汉族百姓便遭罪、明军就受挫,结果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到了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土木之战后,大明王朝国力式微,长城以北的蒙古族鞑靼部在俺答汗的带领下,又开始崛起。

由于他们许多生活必需品依赖中原,他们迫切要求开通边贸和汉族通商。

然而,明廷出于政治考虑,以鞑靼忽战忽和、反复无常为理由,拒绝通商互市。

于是,俺答汗无法从和平途径得到需要,便经常南下劫掠财物,这时候,宣府和大同府是离俺答汗最近的军事重镇,战事不断。

各种因素综合之下,隆庆元年,隆庆帝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关,隆庆五年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与漠南蒙古右翼诸部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开放边境十一口,通贡与互市,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明代两百多年,互市贸易的形式主要是:贡市贸易、官市贸易、民间贸易以及走私贸易”四种形式。

民间互市停止之后,变通的方法则又有很多。

尽管边境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大小规模的战争时停时续,但民间却已自发地出现了贸易活动,称为私市。

私市在弘治午间已经出现了:近闻北虏进贡多挟马入边私市,市者得之皆以归势家,因取厚利。

在厚利驱动之下,商民必趋之若鹜,以至于“远近商贾多以铁货与虏交易,村市居民亦相率犯禁”。

尽管明朝政府曾经颁发了一系列禁令,杜民夷之交通,力图禁绝私市。

但是事与愿违,难免失效,往往“官市毕,听民私市”,蒙汉间的贸易活动是蒙古地区与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不是明朝政府利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所能窒息得了的,中央王朝的力量在这方面悲剧性的失落。

参考文献:萧国亮:《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2期。

段卫宇:《试论明代互市贸易形式》,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明朝互市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蒙之间的互市,这条互市主要在辽东地区,一直延伸在整个长城军事防线上。

明朝最大的敌人一直是北方的蒙元,明太祖到明成祖时期主要是军事的攻打。

明太祖派大将蓝玉擒拿蒙元的太子等几千人,明成祖又多次北伐蒙古。

但是在互市也依然存在。

期间断断续续。

但明蒙互市在隆庆朝以前有个特点就是交易量小,贸易点分散且不固定,特别是明英宗正统年间至明世宗嘉靖年,由于土木堡之变和庚戌之变导致互市导致互市多次关闭,边境局势的动荡,互市也是几经波折。

隆庆议和之后明蒙互市畅通,经济贸易发展达到繁盛的时期。

交易地点相对稳定,并有了明确的市场管理制度和贸易规则。

明蒙贸易主要是集中在辽东以马市和木市为主,“肘腋”分布的特点,即宣府、大同、山西以此明朝长城军事地理一线。

特别是明穆宗隆庆五年、六年在此三镇开设十三个市集。

在明蒙互市中的主要是生活必须品的交易,以马匹、粮食、木材、布匹为主的生活必须品。

在隆庆议和后边境互市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形式,“宫市毕,听民私市”。

隆庆明蒙双方贸易大大的增加,如当时描述的“东自海冶,西尽甘州,延袤五千里,无烽火警”。

隆庆互市也打破了原有的“朝贡”藩篱,处于一种平等的贸易状态。

在互市的地点开市的时候明蒙双方都派军队去维护市场,还开设小市以便双方人民的贸易。

从隆庆议和明蒙稳定状态的互市一直延续到崇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2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