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第1张

全知视角 纵观世界文学史,托尔斯泰和曹雪芹是否是“全知视角”运用最娴熟的作家?如果两人比较的话,谁更出色?

托尔斯泰和曹雪芹是世界文学史上超群的小说家,他们两位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各自的国家,代表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发表了惊世骇俗的第一流文学作品。

在他们的伟大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洞察社会历史的深刻眼光,透过社会表层话动现象,揭示了社会变迁的客观趋势及规律性的特点,从特定的视角,解剖分析了广阔的空间中人类社会中的众生相,以及民俗风情风貌。

无论是托尔斯泰或曹雪芹,均以超凡的勇气,巨大的魄力,惊人的智慧,完整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囊括一个时代。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是各时期各自不同国家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又是世界文学中的民族史诗。

一般作家或许关注的只是个别人与个别事件,而大作家所不同的是能综合无数人和无数事件,并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本质,以众多的,形象鲜明的人物重现错综复杂的,具体可信的生活,并显示生活趋向何处?把握生活深处的脉络,揭露世相真面目,抓住人物命运的主线,揭开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把人的命运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伟大与一般的区别。

而只有站在特定时代的高处,站在历史文化的最高点上,站在个人大智慧的基点上,才能得心应手,把握一切,抒写一切。

而只有像托尔斯泰,曹雪芹等为数不多的,具有宏大胸怀和气魂的作家,才能完成文学上的伟业!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对十九世纪俄国社会生活整个画面观察的总和。

它就象丰富多姿,无穷无尽的生活,具有波澜壮阔的广度,它又象无边无际的森林,又如海洋般辽阔,故事绵延不绝,自然与生活,战争与和平,人物命运的交迭更起,阴谋与爱情,勇敢与怯懦,悲壮与无畏,私欲与权势…,一切融合,纯真,宏伟,实在,又显得那么浑朴,宁静,客观。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人民的主题,它所描绘的是全体人民的命运,社会重要转折时期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安娜卡列尼娜》写的虽是家庭主题,但从它囊括的生活面,从各个人物的丰富多彩生活活动上,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反映的也是社会动荡起伏的生活之流,是史诗意义上的杰作。

而创作长篇的最大困难在于驾驭巨大结构的艺匠工力,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却成功地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

托尔斯泰的创作除了精细的观察,正确地把握外,关健还在于他的世界观,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此基础上,他的作品就比同时代的作家要高出一头。

赞颂人民的力量,是托尔斯泰作品具有广泛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十九世纪的托尔斯泰并不把写作当作消遣,把作品当作仅供娱乐的工具,而是赋于小说以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而中国十八世纪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他取材于由盛而衰的贵族家庭,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封建家族及上层社会的矛盾和争斗,作者以他的笔,对当时的社会内幕,纷繁复杂的生活現象作了画龙点睛般的揭露。

珠光宝气的荣宁二府,是清代贵族生活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典型写照,变幻莫测的风云变换,给这个曾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家庭带来的是一连串大大小小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那“盛筵必散"不断笼罩着这大观园中人们的心头。

那荣国府围墙里的家庭生活,也是矛盾重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各成派系,自私侵吞,见利忘义,逼死人命,花天酒地,荒淫无耻。

…桩桩件件,都揭示着这个“功名奕世,富贵传流"钟鸣鼎食之家,由显跃一世而遂步走向衰亡。

吃用排场讲究尽其奢华,而运画筹谋尽无一人,也必然家亡人散,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应该说作者对这个贵族家族的必然衰亡是充满同情的。

"无才可去补苍天,“这是无可奈何之叹!他对"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那些人,如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的才能是十分欣赏的,但一己之才,已难以挽回整个家族的毁灭,这为时代所决定的颓势,不可挽回!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眼看自己心爱的贵族家族走向灭亡,而洞察幽微,其衰也乃出是必然,在他的眼中,贵族家庭成员没有一个配有好的命运。

这既是作者自身家庭生活的经历的写照,也是对封建时代各个家族兴衰起落的观察与概括。

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作家,出身贵族之家的也不少,但只有曹雪芹高瞻远嘱,写下了永存世界的不朽之作《红楼梦》。

这是他永恒价值之所在!托尔斯泰与曹雪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都是第一流的文学家。

他们之间的有所区别,在于民族审美趣味的差异,托尔斯泰的创作趋向于比较乐观,寄事物有希望,而曹雪芹几乎很悲观,这其中或许包含着对个人身世命运的感叹吧。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如果把托尔斯泰和曹雪芹比较起来,哪一个是“全知视角”运用最娴熟的作家,两人是各有千秋的。

托尔斯泰的“全知视角”运用的最多,而曹雪芹的作品,虽然主要运用的也是全知视角,但是他还能够在小说中任意的切换各种视角来进行描写。

什么是“全知视角”全知视角是作者在写作小说的时候,将自己置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他知晓书中各种人物、事件的一切过去、现在与将来,所以又叫做上帝视角。

运用全知视角写作的小说,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最典型的就是历史方面的著作,书中的什么人在什么时间里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么做,结局又会是怎样的,作者全都知道,然后为读者娓娓道来。

和全知视角不同的,在小说中经常用到的还有限知视角。

其中的限知视角一般用第一人称“我”或者是第三人称来进行写作,这个“我”,也就是我们在上中学时,语文老师给我们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时候,有时会要我们记下来的那个“我”。

限知视角还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想法来进行叙述故事情节,这个人物只能知道自己所能够知道的,并不会了解到故事的全局或将来的走向。

完全运用这种视角的作品,大多都是一些侦探类的小说。

在新闻和报告文学中,还会用到客观视角,它与这两位文学巨匠的作品的关系就不太大了。

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全知视角运用的最多。

托尔斯泰是俄国,乃至世界级别的大文豪,除了他的不朽著作以外,他还是一个思想者,在他晚年的时候,身边聚集着大量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在他们中间,托尔斯泰俨然就是一个上帝般的存在,这也很符合全知视角的另一个名字——上帝视角。

托尔斯泰在他最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中,不但描述了爱情和家庭,更是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了俄国和法国之间的战争,表现了俄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作品很有些历史著作的味道,全知视角无疑是作者最好的选择。

《红楼梦》也是一部主要以全知视角来写作的作品,但作者是可以将各种视角来进行任意切换的小说《红楼梦》的第五回是一个关键,作者在这一回里面通过判词和曲子,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将来的命运都做了暗示,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作者也是先要对读者将书中的人物、事件提前交代明白的,这些俨然都是全知视角。

但是,作者在小说中也会进行一些视角的转换,就拿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情节来说吧,一开始是“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黛玉以前听她母亲说过的话,作者是全都知道的,可见这就是作者在运用全知视角来写的了。

后来,作者又写到“(黛玉)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从这里开始,作者就开始用黛玉的所见、所听、所想来进行描写了,这就是限知视角中的第三人称的描写。

在“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一回中,凤姐害怕宝玉的玉丢了,所以就等宝玉睡着以后,把它拿到自己的枕头底下来了,所以后文就是“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是疑案,不敢纂创。

”这部书据作者说,是石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成的,而石头就化身为“通灵宝玉”,它才是小说的叙述者,这就是作者在使用限知视角中的第一人称来进行描写了,这样就可以省去一些无关的文字,更是让作品显得更加灵活有趣了。

所以,就对于全知视角的灵活运用来说,曹雪芹显然是更胜托尔斯泰一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8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