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过去有一种比喻叫:鹌鹑戏子马利猴。
说的是这两种动物和一种人,无论人们对Te们如何好,但都是养不熟的,也就是过后不思量的那种感受。
鹌鹑是一种鸟,雄鸟生性好斗,因此被喜欢斗鹌鹑的人抓来以后精心饲养,白天晚上伺候着。
但就是不敢松手,一旦鹌鹑挣脱人们的束缚,立马飞得无影无踪。
马利猴其实就是猕猴。
民间有人用猕猴表现节目用于挣钱养家糊口的行当,俗称耍猴的。
在豫西南的新野县一带,还有少量人从事这种演义活动。
这种民间传统技艺起始于两汉时代,历经两千多年,现已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
表演节目的猕猴,不管其主人对它如何好,也是养不熟的。
人们只好用绳子系在猴子的颈上,牵在手中。
一旦解套,拔腿就跑,上房攀树,来无影去无踪。
说到戏子,是旧时代遗留下来对演艺人员的蔑称。
过去的演员,尤其是在基层赶场子的小型剧团,可以说走江湖是常态化。
由甲地到乙方,如此常年循环往复流动演出,对于东道主的热情招待或盛情,也是习以为常,是典型的人一走,茶就凉的角色。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戏子”们并非是无情无义,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Te们呆在一个地方。
关键问题不象现在的国有剧团,起码还有一个保底工资用于生活。
至于题主所问“为什么古代都说戏子无情,是有什么典故还是什么"的问题,本博不才,也不是专门研究文艺史的专门人员,让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友友们出面正本清源。
(2020/06/21)
古人云:戏子无情,浪子无义。
所谓戏子,就是唱戏的人。
戏子演戏给别人看,不能掺杂个人任何感情,喜怒哀乐都得遵照剧情来表露,他(她)们把真情赋予了假戏,同时也把假情赋予了真戏。
戏子出于生计,一生都在演戏,都在重复剧本的故事,而且必须逼真,所谓一场戏曲一场梦,一段故事一段情。
古时候,唱戏的人身份相对比较低下,是旧社会三六九等中地位低微的群体。
人们通常也认为他(她)们薄情寡义,戏散茶凉。
长此以往,戏子给人们留下了逢场作戏、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社会绝大多数戏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追捧的名星和偶像,收入、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成为了上流阶层。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戏子无情”这句话,现在也用来形容那些薄情薄义、众叛亲离的爱情骗子或者感情、婚姻受伤方给对方的贬义评价。
可谓是“戏子多秋,可怜一处情深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