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采取防备措施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钱穆的《国史大纲》似乎都倾向于将刘裕东撤彭城说成是“弃守关中”,这其实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表述。
刘裕也是一世英雄,哪怕单从利己角度考虑,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会拱手让人?怎么可能不妥为谋略严加防守?实际上,刘裕为守住关中付出的代价极其惨烈,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王镇恶、沈田子、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鹏恩、毛修之等几乎全部折损,北府兵精锐也元气大伤、再也不复当初北伐时的风彩与雄壮!如此惨烈的结局换来“弃守关中”的评价,是很不公正的。
在我看来,是刘裕的权谋术玩的太深才导致这一结果,把自己的部将玩死不说,还差点搭进去次子刘义真。
01,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北伐在朱元璋之前,历代南朝北伐中刘裕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而朱元璋和刘裕的北伐路线,如出一辙,或者说,朱元璋的北伐路线完全是刘裕北伐路线的复制本:先占山东,去除北朝羽翼;水路逆流而上攻取河南,踏足北朝的腹心;西取潼关,扼控北朝的喉咙。
然后刘裕是西占长安,而朱元璋则是北取大都,不同时代政治中心位置不同使然。
416年8月,刘裕开始北伐后秦,至次年8月24日攻陷长安、后秦皇帝姚泓率王公群臣到王镇恶军营中投降,曾经和北魏平起平坐的强大后秦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灭亡。
至此,中国北方稍微有点实力的割据政权,只剩下黄河以北的拓拔嗣北魏和陕西北部赫连勃勃的胡夏。
拓跋嗣的北魏,刘裕交手过。
417年四月,黄河北岸,却月阵,宁朔将军朱超石以两千七百名北府重甲步兵大破北魏精锐骑兵三万,使拓跋嗣再也不敢靠近黄河。
至于赫连勃勃,是姚泓的仇敌,后秦灭国之前两人一直死怼,所以后秦与胡夏的实力应该是在伯仲之间。
而赫连勃勃和北魏的拓拔嗣矛盾也很深!这一点如果继续北伐是刘裕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
此时刘裕的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02,刘穆之病死的后遗症但是这个大好形势,却被一个人的死彻底断送了!417年11月底,留守建康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死,使形势瞬间变的微妙起来。
刘穆之是刘裕腹心,有他在,东晋朝廷尽在掌握,刘裕尽可放心。
刘穆之死后,接任的徐羡之虽然对刘裕忠心耿耿,但无奈资历尚浅,不足以控制大局。
关于刘裕辍止北伐、班师回朝的原因,众说纷纭,“急于篡位”,“后方不稳”,“南方士族不愿统一”,各种说法。
其实,我们只要历数一下刘裕一生中经历的叛乱,就能理解他的决定了。
402年,荆州刺史桓玄反叛晋朝。
412年,刘裕北府兵的师兄弟、荆州刺史刘毅起兵反叛。
415年,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反叛。
还有孙恩、卢循!就是417年,刘裕北伐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广州徐道期聚众反叛,攻陷广州城!这些仅仅只是正史记载的比较大的叛乱,小的谋反阴谋数不胜数。
战乱年代,人心思变,各种利益纠葛,一颗小小的火星,就可以瞬间燎原!这是一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时代!理解了这个背景,就能够理解在刘穆之死后刘裕立刻宣布班师回朝的原因,也就能够理解刘裕为什么要在关中大玩权谋术!关中比荆州更加遥远,秦、汉因之而成帝业,一旦有变,从江南地区插上翅膀飞过去都来不及。
这样的战略要地,刘裕是不可能放心单独交给任何一个人的!在战乱年代,信任是权贵的奢侈品,没有完全信任这一说法。
03,刘裕的关中留守方略于是,刘裕将镇守关中的重任,交给了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
并且,这一群人互有矛盾,以达到互相制约的目的。
刘裕任命二儿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镇守长安。
刘义真年仅十岁,还是个孩子,所以他只是一面旗帜罢了。
刘义真底下的谋士将军,才是真正的守土正角。
第一位是安西司马、龙骧将军王镇恶。
司马,是管军的。
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媂孙,在关中地区很有人脉也很得民心。
当初,王镇恶率领的伐秦先头部队与后秦大将军姚绍在潼关相持多日,军中缺粮,而刘裕忙于和北魏作战,无力救援,正是王镇恶出面与关中黎民募粮,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王镇恶是一时名将,是他俘虏了后秦皇帝姚泓。
“镇恶,王猛之孙,所谓将门有将也!”这是刘裕对王镇恶的评价,也是对王镇恶军事才能的认可。
正是基于这一点,刘裕才将关中地区的军事领导权交给王镇恶。
第二位是安西长史、太尉谘议参军王修。
长史,是主政的!王修和王镇恶一样,也是关中籍贯,长年跟随刘裕左右,深得刘裕信任。
刘裕离开长安时,拉着刘义真的手,交到王修的手上,实际上是将镇守关中的二儿子的生死托付给了王修!王修与王镇恶,一文一武,相得益彰!除此二人之外,刘裕还留下一众名将,辅助他的二儿子!这些将领中有振武将军、扶风太守沈田子,宁朔将军傅弘之。
沈田子也不简单。
417年七月,蓝田大战。
后秦皇帝姚泓率后秦军主力四万多人进攻沈田子部,沈田子仅是晋军偏师,只有千把人,但是他却并没有怯战,率领“士卒鼓嘈而进”,与后秦军大战经日,大破之,追亡逐北,斩杀敌军一万多人,姚泓逃回长安。
蓝田之战彻底击垮了后秦军队的士气。
刘裕认为沈田子是收复关中的首功之臣,功劳甚至在俘虏姚泓的王镇恶之上!傅弘之也是一员悍将。
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三人中的任何一个人率领五千北府精兵,都不是赫连勃勃的胡夏可以轻易吃得下的!只可惜,这些将领并不团结,而刘裕对此也非常清楚。
南方籍贯的沈田子(吴郡沈氏)与北方籍贯的王镇恶(关中)矛盾尤深。
听说刘裕让王镇恶总掌关中军务,沈田子、傅弘之等人就向刘裕进言:“王镇恶家在关中,不足以相信。
”刘裕回答说:“如今留你等文武将士,有精兵万人,他如果图谋不轨,正是自取灭亡。
”更是以三国时期魏灭蜀卫瓘平钟会叛乱的故事暗示沈田子。
“猛兽不如群狐。
卿等十馀人,何惧王镇恶?”(资治通鉴.晋纪四十)可见,留守关中诸将领之间的矛盾,正是刘裕所乐见并鼓励的,这些矛盾是刘裕为防止关中割据、让诸将领互相牵制而设置的权谋之术!04,关中之变刘裕东撤彭城不久,胡夏的赫连勃勃倾国而来,南侵关中。
扶风太守沈田子所部当其正面。
赫连勃勃的太子赫连璝率领骑兵三万,进攻长安方向。
沈田子觉得夏兵风头正盛,不宜硬钢,退屯刘回堡。
王镇恶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沈田子这是畏敌避战,与王修商量将要给与处罚。
沈田子非常愤怒,趁王镇恶到军营中巡视的机会,将其斩杀帐内!王修恼沈田子擅杀,又以刘义真的名义将其诓进长安城,处死!刘裕听闻王、沈火并,派冠军将军毛修之接任安西司马,总掌关中军务。
宁朔将军傅弘之率北府兵五千(步骑混编),迎战赫连璝于池阳(今陕西三原),大破之,斩杀夏兵数千人。
又在寡妇渡再次大败赫连璝,俘虏夏军三百多人,暂时遏制了胡夏的攻势。
可惜,好景不长,留守诸将的内讧仍在继续。
王修总理关中政务,刘义真左右非常不满,对刘义真说:“王镇恶欲反,故沈田子杀之。
修杀田子,是亦欲反也!”刘义真竟然相信了,将王修关进大牢,处死!长安城内大乱,“人情离骇,莫相统壹”。
(资治通鉴.晋纪四十)刘义真极为恐慌,将外军全部召入长安城内防卫,闭门据守。
关中郡县无兵防守,纷纷向胡夏投降。
刘裕闻变,急令辅国将军鹏恩召回刘义真!又以朱龄石为右将军、雍州刺史,代替刘义真镇守长安,并派大将朱超石巡慰河洛!名将尽出,可以看出刘裕是真的急了,也可以看出刘裕是真的想救关中!下一步估计就是亲征了。
但是,经过几次内讧之后,关中的形势已经崩坏,没人能救得了。
刘义真仅以身免,侥幸逃脱胡夏骑兵的追击,总算给刘裕保存了最后一点点颜面。
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鹏恩、王敬先等被俘,大骂赫连勃勃而死!毛修之被俘,投降。
418年十二月,刘裕东撤仅仅一年之后,赫连勃勃入长安,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骷髅台”,并筑坛于灞上,即皇帝位。
古长安城又迎来了它的另一个王朝。
05,关中之变的回响我们不能跳出历史去品读历史人物。
司马光评关中之变,说:“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
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
”这是对刘裕权谋术的批判与否定。
但是,纵观南朝数百年历史,荆、扬之争一直贯穿始终。
刘裕之前,王敦、恒温、恒玄、刘毅、司马休之,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又怎么能不小心谨慎、妥为谋划?一味地指责刘裕是不是有点片面了?关中之变是刘裕遭受的最大一次挫败。
损失的万余北府精兵姑且不说,王镇恶、朱超石、朱龄石、傅弘之等十几名大将的凋零就是刘宋集团难言的痛。
檀道济成为硕果仅存的可战之将!424年,刘裕去世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南征,檀道济独木难支,分身无术,只能救山东,而听任北魏铁骑纵横河南。
刘宋的北方防线也逐步龟缩到淮河徐州一线。
参考书目:《资治通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