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是中医学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案例,甚至跟西医的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都有关联。
1、十二郎的软脚病: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病)与脚气(足癣)韩愈《祭十二郎文》谈到十二郎(韩愈侄子)死因是「江南人常有」的「软脚病」,韩愈认为这种病根本不会危及生命:原文:译文:所以,从《祭十二郎文》文中的描述来看,「软脚病」是足部疾病,是「江南人」常患的一种小病,严重也可以置人于死地,这就非常符合「脚气病」的症状:「肌肉无力、全身酸弱」是「脚气病」典型症状之一,严重的「脚气病」能导致心力衰竭而死。
但是,请读者注意「脚气病」不是「脚气」。
「脚气」是真菌感染,脚趾叉很痒的「香港脚」,也即「足癣」。
作为一位中国抠脚大汉,我也曾经得过脚气,痒起来钻心的痒,一抠脚就不能停,越抠越舒服,但绝对无法置人于死地:而「脚气病」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又称脚气病,是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之一。
若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称干性脚气病,以心力衰竭表现为主则称湿性脚气病。
前者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感觉和运动障碍,肌力下降,部分病例发生足垂症及趾垂症,行走时呈跨阈步态等。
后者表现为软弱、疲劳、心悸、气急等。
——引自百度百科词条——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的临床分类:引自:天山医学院——维生素B1缺乏症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地址:https://www.tsu.tw/edu/4551.html「脚气病」的外观跟「脚气」很像:现代医认为长期食用过度精制的大米,这种精制大米将麸皮去除得很干净,虽然口味更好,但缺乏维生素 B1, 从而导致脚气病。
另外酗酒、劳累过度也会导致维生素 B1吸收障碍,导致脚气病。
我没用经过医学训练,无法更深入的谈论,因此,我推荐去看更专业的资料进一步了解。
推荐CNKI的医学知识库:http://pmmp.cnki.net/Disease/Details.aspx?id=4490吃缺乏维生素B1的食物21星期后,就会出现脚气病的症状。
见:侯祥川. (1957). 营养缺乏病纲要及图谱.2、「Beriberi——肌肉无力」:脚气病和维生素的发现「脚气病」的英文「Beriberi」来自是锡兰语,意思是「衰弱无力」或「肌肉无力」。
日本人发现中医古书描述的「脚气病」跟「beriberi」的症状完全相似,就遂把「beriberi」翻译成「脚气病」。
那为什么是日本人用中医词汇翻译锡兰语呢?十七世纪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遍布东南亚, 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叫做「beriberi」的一种怪病,这种病在南亚、东南亚地区流行,「beriberi」是荷兰殖民地斯里兰卡的锡兰语。
荷兰军医艾克曼对这种叫「beriberi」怪病进行研究,他用家禽做实验,发现这种病吃精米相关,他猜想糙米中有一种叫做「抗神经炎因素」的东西,这个猜想启发后来的科学家发现了维生素B1,艾克曼因此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引自:朱迺欣. (2010). 腳氣病的三國演義. 臺灣醫界, 53(10), 47-51.日本人有着蜜汁一样「大米情节」,看过电影《七武士》就知道,日本农民自己吃稗子,用米饭来雇佣武士。
大米在古代日本是高档食材,甚至用大米充当货币的角色,穷人一般是吃不到的。
在日俄战争中,曾经吃糙米的贫苦日本陆军士兵开始吃精米,死于脚气病的人甚至比战死的人还多,但日本士兵太喜欢吃精米了,宁可吃死都不改变饮食习惯,日本政府也不强制,因为「当兵吃粮」,给日本士兵吃糙米,怕影响日本士兵的战斗力,甚至哗变。
所以,日本医学家就开始研制药物治疗脚气病,日本化学家铃木梅太郎,1910年从米糠中成功提取了维生素b1,实际上比波兰化学家早一年,但是他最早的论文日文发表,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朱迺欣. (2010). 腳氣病的三國演義. 臺灣醫界, 53(10), 47-51.荷兰军医研究「软脚病」,发现了和食用精米的高度相关,提出了一个「抗神经炎因素」猜想,启发日本和波兰的科学家发现了维生素b1,在现代医学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港台地区将「维生素(vitamin)」译作「维他命」)。
3、江南之疾:「古典脚气」流行史综述你会纳闷,「脚气」还有「古典」?这真不是我瞎编,这是研究医学史的学者发明的一个词汇。
还有很多专门研究「脚气史」的论文。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脚气病」在历史上广泛流行于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稻作农业、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
而现代医学也认为食用精米和脚气病有因果关系。
但是,学者廖育群认为,古人所说的脚气病多数情况下并非维生素缺乏导致,可能也是晋唐时代饵食丹砂、制炼水银中毒导致的多发性神经炎。
(见:廖育群. (2000). 关于中国古代的脚气病及其历史的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19(3), 206-221.)那么,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脚气」,致病原因可能并非单一因素、或者多种疾病的合称,大致有四种观点:引自:李浩. (2014). 晋唐“脚气”考.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35(12), 44-49.所以,研究医学史的学者发明「古典脚气」一词,与今天的「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区别开来。
其实,世界就是有这么复杂不确定,历史,就是这么立体多面。
学者陈邦怀认为先秦成书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称「脚气」为「厥」和「痿蹵」:引自:陈邦贤. (2014). 中国脚气病流行史. “医史研究会”百年纪念文集.但台湾医生廖温仁所著《支那中世医学史》(科学书院,1981年)认为周汉医书所记载的「厥和痿蹵」并不是脚气(页386~388):古无此病。
周汉古籍所言脚之种种疾病,如厥、痿厥、缓风、湿痹、尰……流肿、痿躄等等,仅是脚之麻痹、肿痛、软弱或风湿性关节炎。
「脚气」之名,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治风毒脚 弱弊满上气方第二十一》: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痛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侯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则杀人。
治之多用汤酒摩膏,种数既多,不但一剂,今只取单效,用兼灸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脚气病诸候》: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苦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痛疼,或缓纵不随,或挛急,……。
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急者不全日,缓者或一、二、三月。
《太平御览》卷七二四《方 术部五·医四》引唐·孙思邈《千金方序》: 因晋朝南移,衣缨士族不袭水土,皆患软脚之疾。
「古典脚气」是晋代永嘉南渡之后,最先在岭南地区出现,并逐渐向江东蔓延,之后历经六朝隋唐向全国辐射。
南朝梁武帝的书法墨迹《数朝帖》称「数朝脚气,转动不得」,侯景之乱的时候也有大规模的脚气病发作,死伤不计其数。
宋代蔡襄的《脚气帖》:仆自四月以来 辄得脚气发肿。
日本学者山下政三所著《脚气的历史》中归纳了中国古代脚气病的「流行简史」:引自:廖育群. (2000). 关于中国古代的脚气病及其历史的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19(3), 206-221.中国古代治疗脚气的专著医书有:引自:陈邦贤. (2014). 中国脚气病流行史. “医史研究会”百年纪念文集.中国历史上脚气病多流行在战争、饥荒年代的中国南方,我们只能猜测与营养不良、维生素B1摄入低有关。
古籍上江南贵族患脚气病记载较多,可能与贵族精制的饮食习惯有关。
但隋朝统一后,从未涉足江南的北方贵族,也有人患脚气病。
侯祥川先生猜测认为:京杭大运河将南米输送到北方,改变北方贵族的饮食结构。
南方贵族的饮食习惯影响了北方贵族。
见:侯祥川. 我国古书论脚气病 [ J]. 中华医史杂志 , 1954, ( 1): 16.-------------------------综上所述:「脚气病」和「脚气(足癣)」外观看起来很像,但致病原因不一样,前者维生素B1缺乏,后者是真菌感染。
脚气病主要累及人体三大系统:消化、循环、神经,最典型症状之一就是: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软弱疲劳、心悸气急。
「脚气病」的其英文「Beriberi」来自锡兰语,就是「衰弱无力」的意思。
中国典籍中记载「脚气病」流行上千年,时间上以晋、唐时期最盛,地点上以江南最盛,根据古代医书典籍的记载,当时善治脚气大多为岭南医生和僧人。
所以,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说「软脚病」,顾名思义就是说的脚气病的典型症状:腿部肌肉无力。
「脚气病」古代也叫做「江南之疾」,所以韩愈说「软脚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韩愈以为十二郎患的是足疾小恙,但十二郎地处北方(韩愈老家在河南),善于治疗的「软脚病」医生应该不多,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导致十二郎循环系统衰竭,不幸早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