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的笔画顺序

啸的笔画顺序,第1张

啸的笔画顺序 啸的笔顺怎么写啸有多少笔画!啸的笔顺怎么写谁字的笔画顺序“斌”字笔画顺序怎么写?古人经常提到长啸,最早看到阮籍长啸的故事。诗词里也有,到底怎么啸呀?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以善啸闻名于世,据说阮籍的啸,声音可传播数百步开外。

但“啸”并非阮籍等魏晋士人的专利,从远古至唐宋乃至元明,中国人一直在“啸”。

可以说,“啸”是中国人独有的行为与文化现象。

虽然在《诗经》、《楚辞》中,频频出现过国人之“啸”,但从未有魏晋人啸得那般使人感怀动容。

从潘岳的“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河阳县作》),到左思的“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咏史诗》),无疑都在向世人传达着人格的超拔和精神的高蹈。

有所思则啸,啸对古人而言是一种极致的抒怀。

唐人孙广所著的《啸旨》称“其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而其气“激于舌端而清”者谓之啸。

《唐语林》卷五云:“人有所思则长啸,故乐则咏歌,忧则嗟叹,思则啸吟。

”“啸”是乱世中高人逸士们最倾心的抒怀方式。

《三国志》裴注引《魏略》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的抱膝长啸,并非道家的养生导引之术,更多是儒家式的啸咏明志。

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谢安隐居时常同孙绰、王氏子弟同游。

某日出海偶遇狂风巨浪,众人惊慌失色,惟独谢安气定神闲,在这光景竟然站立船头朗声吟啸,船夫见他这等气度,也吃了定心丸,继续驾舟不止。

孔明和谢安的长啸从容,是经典的儒家之啸。

得志之前,怀才未遇,不平则鸣,所以要“啸”,为的是进取;而当儒士失意之后,急流勇退,遁迹山林,同样也要“啸”,但这时的“啸”有所不同,坤阴柔顺,厚德载物,正如晋末的陶潜“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白一生极其仰慕孔明。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李白《梁甫吟》)口中吟啸着孔明的诗篇,诗人希冀着自己仕途的光明。

纵使一生不称意,李白的内心也不曾真正退却。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游泰山》)。

苏轼终生都推崇陶潜。

“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和林子中待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旅途遇雨的经历谁都有过,惟独苏东坡写出了那份人生况味和至性至情。

苏轼仕途失意困顿,生涯颠沛流离,可他的啸声里毫无悲怆凄凉。

长啸是中国人独有的行为与文化现象。

长啸从最初真实的“撮口而呼”到演化为一记虚设的意象符号,目的都未曾改变,就是一吐胸中之逸气或愤懑。

长啸的意象高古而深远,潇洒亦风流,成为士人借以标榜自况的象征。

“啸”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吹口哨”。

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代的“啸”是一种颇为神奇的口哨音乐。

其发音机制和方法十分特殊。

魏晋时期的啸有明确的五音规定,并达到鼎盛,唐宋时代的啸可能有相应的乐谱存在,而渐趋衰微,元明以后,则难以寻觅其踪影了。

一、“啸”的特点啸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

1.“啸”需要吹气。

《说文》:“啸,吹声也。

从口,肃声。

”许慎认为啸是吹气之声。

2“啸”需要蹙口。

《诗经·召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

”郑《笺》:“啸,蹙口而出声也。

”“蹙口”,相当于音韵学所谓合口呼,即双唇向前努起,作圆形,气流从舌尖吹出。

3.“啸”声带不震动。

唐人孙广所作《啸旨》是我国唯一的一部记载啸的专书,其《序》云:“夫气激于喉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 啸的发音位置在唇和舌,而气流强弱的控制与口腔共鸣的配合也十分必要。

发啸没有声带振动的作用,这是它与“言”在发音机制上的根本区别。

4.“啸”与牙齿关系不大。

《世说新语·赏誉》九七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记谢鲲:“邻家有女,尝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其两齿。

既归,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

’”牙齿被打断了,对发啸并没有影响,这说明啸也绝非齿音。

5.结巴不影响“啸”。

《六臣注文选》卷一八成公绥《啸赋》李翰注引臧荣绪《晋书》:“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人也。

少有俊才而口吃。

”又《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成公绥》:“绥雅好音律,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

”成公绥作为口吃病患者,却是啸的行家里手,这说明啸与口吃不口吃也没有关系。

6.“啸”合乎音律。

魏晋时代的啸是合乎音律的。

《渊鉴类函》卷二六六引《白帖》:“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陈留有阮公啸台。

”“与琴谐”,即不违背音律。

在当时,啸是有明确的五音规定的,能够依照五音来表现丰富的情感,因而带有鲜明的音乐特征。

古代的啸者,大都通晓音律。

唐·袁郊《甘泽谣·韦驺》:“韦驺者,明五音,善长啸,自称逸群公子。

”特别是在中古时代,啸风行于士林,盛极一时,这与当时音乐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乐坛,名家如云,艺业卓著,朝中之衮衮公卿,亦多风流胜赏,而音乐之学也成为魏晋士人世代传习的家学之一。

如陈留阮氏,自阮瑀、阮籍以至阮咸、阮瞻;颍川荀氏,由荀勖至荀邃,皆擅长音乐艺术。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啸便流行开来,并达到了它的艺术峰巅。

二、“啸”的主要类型中国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啸”主要有三种:“长啸”、“吟啸”、“啸歌”1.“长啸”,指蹙口长声发啸,阮籍之啸即是。

《晋书》卷九四《隐逸列传·夏统》: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也。

……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

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

太尉贾充……使问其土地风俗,……充又谓曰:“……卿颇能作卿土地间歌曲乎?”……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嗽天,云雨响集,叱咤讙呼,雷电昼冥,集气长啸,沙尘烟起。

王公已下皆恐,止之乃已。

…… “长啸”声音宏放,有石破天惊的气势。

而其主要功能在于宣泄激荡的情思。

《封氏闻见记》云:“人有所思则长啸,故乐则歌咏,忧则嗟叹,思则吟啸。

《诗》云:‘有女仳离,条其歗(啸)矣。

’颜延之《五君咏》:‘长啸若怀人。

’皆是也。

”2.“吟啸”,指且吟且啸,即在发啸之时,间以吟诗,以增加声韵的清雅和意境的美丽。

这种啸又称为“啸咏”,名流逸士们经常借以显示自我的风流与潇洒。

周仆射雍容好仪形。

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

既坐,傲然啸咏。

(《世说新语·言语》四0)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同上,《任诞》四六) “啸咏”是口哨艺术与诗歌艺术的融合,尽管我们无缘赏听它的声音,但它的美丽、优雅是可以想见的。

3.“啸歌”,即以啸声模拟歌的曲调。

所谓“啸歌”,又作“歌啸”。

《诗·召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

”《世说新语·任诞》一七:“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

” “啸歌”就是以啸声对“歌”的曲调进行模拟。

成公绥《啸赋》所谓“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即指“啸歌”而言。

《江有汜》一诗的女主人公以啸音吹出某一首歌的悲凉曲调,借以抒发遭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

三、“啸”的文学意象魏晋时代出现了专门描写啸的杰作——成公绥的《啸赋》。

从此以后,啸便成为古典作品的一种常见的文学意象。

1.潇洒不羁的人格风韵。

例如: 坐啸徒可积,为邦岁已期。

(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文选》卷二六)啸慠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杂诗》,《文选》卷三0) 啸傲张高盖,从容接短辕。

(李商隐《哭遂州萧使郎二十四韵》,《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一) 2.归隐避世的情志及与自然风物的契合。

例如: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岗,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文选》卷二二)山能使人澹,湖能使人阔。

聊共发啸吟,无为慕禅悦。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引) 3.慷慨激昂、奋发向上的壮志豪情。

例如: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曹植《远游篇》,《全魏诗》,卷六)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陆机《猛虎行》,《文选》,卷二八)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自自如。

(杜牧《齐安郡晚秋》,《全唐诗》,卷五二二) 4.心灵的隐忧与追求和灵魂的苦闷与悲怆。

例如: 心之忧矣,永啸长吟。

(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 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张华《情诗》,《文选》,卷二九) 逍遥近南畔,长啸作悲叹。

(陆云《啸》,《陆云集》,卷四) 总之,“啸”虽然就是吹口哨,但是这吹口哨之中大有学问,也和有意味,我们在读诗词时有其要注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093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