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第1张

剿 蒋介石不信任白崇禧、卫立煌、傅作义,为何还能成为剿匪总司令部的总司令?

有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作为战区级别的“剿总”总司令,军衔必须是陆军二级上将起,军界资历也必须足以服众。

仅此两条,到解放战争时期,一大票黄埔生就全部不具备资格。

唯一的特例胡宗南,也仅仅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出任的是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无论是军衔和职务都处于半吊子状态,到后来也只能代理西南军政长官(跟剿总总司令平级)。

之前的文章里反复介绍过,抗战以后的“绥靖公署”都是以原来的战区为基础改制的,也就是说,绥署主任至少是抗战时期的战区司令长官级,比如胡宗南、顾祝同、刘峙、孙连仲、傅作义、薛岳等等。

而1947年底出现的“剿总”,实际是等同于“行辕”(原来的行营)的级别,比绥靖公署还要高上一格,不是什么人都够条件担任的。

比如“东北剿总”就是由东北行辕改制而来,“华北剿总”是由张垣绥署和保定绥署合编而来,实际等于继承了“北平行辕”的权力,“徐州剿总”则是徐州绥署和郑州绥署的部队合编而来,而“华中剿总”的前身,其实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武汉行营”。

各“剿总”司令部总揽某一战略大区的军政事务,可谓是位高权重。

只有弄懂了“剿总”的真实级别,才能明白老蒋的“选择恐惧症”,那就是在陆军二级上将和一级上将的群体中,大多数都是军阀出身的杂牌,真正属于“黄埔系”的嫡系将领实在寥寥无几,也就何应钦、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等几瓣蒜,连半嫡系的卫立煌都算上,也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这些都是黄埔教官的资历,至于黄埔一期毕业生,败亡大陆之前,还没有一个晋升二级上将呢。

除了剿总总司令、绥署主任外,老蒋身边还得留下一二个主要军事幕僚吧?比如“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等等职务,黄埔一期生的资历和军阶暂时也不够,所以何应钦、陈诚、顾祝同等人,还不能总是外放(陈诚、顾祝同短时间主持过战区),这就使“剿总”总司令的人选范围,变得越来越小。

有人会问,老蒋不是有“八大金刚”呢吗?这就是老蒋第二个“选择恐惧症”,剿总都设在主要战区,每天都要打仗,不能打仗的再嫡系也不成,所以钱大钧、蒋鼎文早早就出了局,唯一的中将陈继承既不能打军衔也不够,所以只能屈就傅作义的副总司令。

其实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万般无奈之下,老蒋1948年6月仍然起用了刘峙为“徐州剿总”的总司令。

刘峙和汤恩伯都是因为之前大败,而被老蒋怒而解除军职的,前职分别是郑州绥署主任和徐州绥署副主任(兼第一兵团总司令),但是仅仅不到一年,刘峙就被重新起用为剿总总司令、汤恩伯被起用为衢州绥署主任(后来扩编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跟剿总是同级的),因为在这个级别的将领中,老蒋可用之人实在太少,杂牌上将倒是一大堆,问题是他敢交付兵权吗?国民党军队还有个顽疾,那就是派系纷杂并且还得论资排辈,所以在选择战区主官人选时,还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否则的话,拥兵自重并且骄横跋扈的军头们根本不听招呼,比如东北的主力廖耀湘、华东的主力邱清泉、华中的主力宋希濂等等黄埔将领,如果派一个不相干的杂牌上将去指挥,根本就摆弄不动的。

白崇禧拒接徐州剿总的其中一个因素,其实也是因为邱疯子这帮“天子门生”目中很少有人。

那就先说卫立煌,从粤军出身和军旅生涯来看,其实卫立煌不能算作杂牌,而是老蒋的半嫡系将领,所以才名列中原大战期间的所谓“五虎上将”。

抗战时期当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1939年铨叙陆军二级上将,无论是级别还是军衔,都是能够满足条件的,而且卫立煌一直在中央军任职,在黄埔系军队里面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没有哪个黄埔生敢造次,一口一个“卫老总”是必须的。

同时,东北剿总的精锐部队,都属于抗战时期的远征军作战序列,比如第53军、第71军等等,卫立煌还是第53军周福成的恩人,指挥起来毫无问题。

包括驻印军的新一军、新六军也脱胎于中国远征军,廖耀湘、潘裕昆、龙天武、李涛等黄埔生没有不服气的道理,陈诚离开东北前,推荐的第一人选就是卫立煌,几乎可以说是“实质名归”。

所以卫立煌入主东北基本没有悬念,老蒋也不怀疑他的军事能力,担心的其实是政治立场。

既用且疑,这就是老蒋的无奈选择,所以先弄去范汉杰,后弄去杜聿明,分走卫立煌的兵权同时就地监视,而且历史已经证明,卫立煌也不是什么“高级卧底”,无非是不愿意打内战罢了。

但无论是范汉杰、杜聿明还是郑洞国,只能当副总司令却不能任命为正职,原因之前已经说明过,这三个黄埔一期生资历不够、军衔也不够,至于黄埔六期的廖耀湘,更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然后说傅作义,组成华北剿总之一的张垣绥靖公署,就是以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改制而来的,并且在解放战争初期,绥远系部队在华北一度是比较猖狂的,那么在李宗仁北平行辕撤销后,保定绥署主任孙连仲、张垣绥署主任傅作义谁更合适成为“华北剿总”总司令?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重新派个杂牌将领,根本指挥不动傅作义的绥远系部队,而华北的嫡系将领比如李文、侯镜如等黄埔一期生资历军衔又不足,至于陈继承前面说过了,他就是监视傅作义的。

还要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问题,在杂牌将领中,其实傅作义是比较“亲蒋”的,1935年就已经铨叙二级上将。

他能够从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中独立出来发展,正是老蒋刻意拉拢和扶植的结果,抗战时期先任阎锡山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然后就改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基本脱离了晋绥军系统,再然后干脆新设第十二战区,与老东家平起平坐,没有老蒋的一路提携可能么?所以矬子里面拔大个,傅作义是主华北的最佳人选。

如果不是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攻克天津围死北平,你认为这位傅总司令会起义吗?反正我是不太信的。

最后说白崇禧,人家是从“国防部长”的位置上给踢下来的,作为北伐名将和陆军一级上将,怎么也得再给个相应的职务,而桂系军队的主力张淦兵团,就驻在华中地区,也只有白崇禧指挥得动,那么为了把桂军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把华中剿总交给白崇禧也是老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当然,肯定也不是那么放心,宋希濂兵团、黄维兵团都是钳制和监视白崇禧所用,顺便说一句,华中剿总的前身武汉行营主任,也是杂牌老将程潜。

还有一点也得了然,白崇禧虽然对老蒋有不臣之心,政治立场上可是绝对反动的,哪怕老蒋下野李宗仁上台,他仍然坚持解放军不能过江、拒绝签署和平协定,所以,老蒋的选择也不算错。

(参谋总长陈诚)

这个事吧,纯粹怪老蒋,因为老蒋前期为了平衡这个军阀之间的关系,把各山头的军阀进行分封的时候都给了相当高的军衔,而且,这个军衔还非常的有意思:上将军衔有名额。

从1935年的军衔铨叙情况来看,二级陆军上将的中央军嫡系将领数量就不多,一级陆军上将只有何应钦一个人。

当时老蒋给这么多派系面子,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日后挖了一个大坑,就感觉老蒋的版图其实就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各路派系各自为政,谁看谁都不爽,谁都想取代谁,这个病根从1928年就埋下了,北伐四个集团军只有第一集团军是黄埔嫡系,剩下的都是各路军阀。

所以那时候跟分封制没啥区别,只是老蒋不玩烽火戏诸侯。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1948年的时候,各大派系还是占着自己的地盘,老蒋想染指都不行,军政长官也是当初分封下来的那些人,有老油条李白,也有新贵,比如傅作义,都是位高权重之人。

在这些地方设置的剿总,想安插嫡系当实权派,没有可能性。

所以说剿总司令长官的人选,选择的空间就非常小,有些人必须选,有些人不知道该怎么选。

这里多说一句,这个军衔和职务是有对应关系的,所以,无论是从职务对应关系还是从强迫症的角度来讲,都必须是得是上将军衔的将领来担任剿匪司令部的司令长官。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先来列一下。

蒋军在1945年以后的军队整编情况,基本上的层级就是军委会—行营(行辕)—绥靖公署(战区)—集团军(绥靖区)这个架构。

再到1946年—1947年,逐渐取消集团军架构,成立整编军。

再到了1948年,基本成立了如下的军事层级指挥机构,取消行营(行辕),合并一些绥靖公署成立剿总司令部,成立野战兵团。

按照这个架构,就成了“剿总”司令部—绥靖公署—兵团(绥靖区、整编军)。

这个架构乱七八糟“剿总”司令部下面合并了一些绥靖区但是不包含所有的绥靖区。

这个架构就是,不说行营,绥靖公署基本是战区级别,不是上将根本就别考虑这事,剩下的绥靖区和整编军之类的,是个中将都行。

只是,上将太少,中将多如狗,局面就很尴尬。

就说这个1948年的军事架构,在之前设置的行营权力就非常的大。

比如军事委员会委北平行营主任(1946年9月1日改称国民政府北平行辕)。

按着权力分属,北平行营直辖两个战区(第11、第12)、5省3市(河北、山东、察哈尔、绥远、热河、北平、天津、青岛)。

辖区内一切军、政、党的设施俱得听行营主任的命令行事。

这个职位之前是李宗仁担任,除了他这个咖位,换成任何一个黄埔系出来的将领都感觉是小学生。

而且下面的广大绥靖公署也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都是地方实力派,比如阎锡山,人家根本谁也不搭理,就自己玩自己,老蒋指挥不动也懒得用。

而在1948年,行营撤销,换成了几个剿总,实际来说就是换汤不换药,级别这么高,就必须得是相应军衔的将领来进行担任,还得是长期指挥部队的。

这个时候将军二把手何应钦已经失去了老蒋的信任,取而代之的是陈诚,所以,嫡系的一级上将何应钦直接就出局。

而其他地区的剿总就是军阀控制,比如华中和北平,这俩地方的剿总司令部长官除了白崇禧和傅作义谁都当不了,难道把陈诚或者是顾祝同换过去就能指挥吗?不可能的事。

连老蒋当时在北平拿着命令求傅作义签字傅作义都不签,更是在淮海战役中白崇禧直接把老蒋从华中剿总调的兵直接给扣下了,俩人还在电话里隔空对骂。

这玩意还是要讲究实力,老蒋换上嫡系也指挥不动,所以这个也谈不上信任不信任,纯属就是实力和派系来讲话。

剩下的一竿子杂牌军上将,平时不倒蒋就已经太谢谢他们了,让他们再去担任“剿总”司令,老蒋晚上更睡不着了。

薛岳够能打的了吧?可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在山东兵败后就被送回去养老了。

张发奎,薛岳等人当时还在研究怎么对付老蒋,后来和四川方面搞了一个什么西南政府,研究出路,老蒋把兵权给他们,那心可就太大了。

当时除了各路杂牌军将领,离老蒋比较近的上将还有孙连仲,可是孙连仲面对解放军真的是腿都软,之前在第11战区就被解放军打的够呛,后来所幸老蒋也不用他了,人放在南京养老。

而老蒋其实在这几大剿总里面能够真正指挥的动的部队就是徐州和东北了。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么尴尬,只有两个能够指挥的剿总,还都拿不出来人,有点像在面汤里找肉片的感觉。

东北这头换上卫立煌也是无奈之举,当时陈诚去就把东北搞得鸡飞狗跳,去了又是惩治贪污又是扩军,然后四面出击去打解放军,结果伤亡惨重。

陈诚在一片怒骂声中惨淡去了台湾。

除了陈诚,嫡系还真就没人了,所以就把卫立煌给派过去了,其他嫡系还都得在国防部和徐州看场子,卫立煌和我党关系一直比较好,一是确实打不过东北野战军,二就是他不想打内战。

当时东北的主力部队主要都是远征军,而卫立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担任着中国远征军的总司令。

新一军和新六军不说,这个是驻印军,卫立煌倒是没亲自指挥过,可是在东北的71军和东北军53军是地地道道地滇西远征军部队,从这个层面上看,卫立煌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其实老蒋是把他当成救命稻草放在那里的,但是这个历史趋势,确实让人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徐州方面,真的也是没人了,只能把刘峙放出来了,猪蒋军不会打仗但是听话,再把救火队长杜聿明放上去,勉强能那么打一下,刘峙尚且还能让杜聿明有些活动空间,因为手底下那些嫡系还是能听杜聿明的,要是换上白崇禧(如果白崇禧愿意来的话),那不得把徐州“剿总”的房顶都给掀翻了。

当时老蒋请白崇禧到徐州,白崇禧第一不想离自己的地盘太远,二就是不想和老蒋的嫡系有瓜葛。

和老蒋共事了那么久,这个里面的坑他是太知道了。

所以确实是没人能用了,可怜的老杜缺了一个肾到处跑,最后还得被老蒋遥控指挥。

谁叫他官不大呢。

另外在国防部内,还得有一个听话的顾百顺陪着他下臭棋啊。

那么汤司令呢?汤司令这么忠诚的人,一是资历差点,二是得保卫老蒋的沪宁杭老巢。

所以,就特别的尴尬。

所以有个经典台词的吐槽其实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263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