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下学

形而下学,第1张

形而下学 在哲学中有形而上学,有没有形而下学呢?

在哲学上有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运动只是数量的变化或场地的移动;事物变化的原因只是外力的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陷入了机械唯物论的泥坑,与唯物辩证法格格不入。

在哲学上也有形而下(学)(请注意:学字是用()隔开的):《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宇宙万物内部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即为道;反之即为器。

如表象,皮囊等看得见的实体即为器。

换言之,道即是规律,在人体即为气。

就人体而言,其生老病死全部是生命本源元气聚散消长的变化决定的。

因此,《易经》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还有老子《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是古代哲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表述。

也就说:形而上学不等于“形而上”,形而下学不等于“形而下”。

以上见解,供参考。

形而上;形而下;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什么是这个“形”?所谓“形”,就是定义为“所有生物的形体”或者说“实体”的东西。

形而上,就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在哲学中就是一些“终极问题”。

老子的“道”就是“形而上”的抽象思维;这种思想的虚无缥缈就连老子本人都无法做出解释——道,究竟从哪里来?长什么模样?形而下,相对于抽象概念就是具体的人和事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人伦“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道”(孔子的道)的具体表现。

换句话说,老子是“形而上”;孔子是“形而下”。

还有一种解释“形而上学”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认为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彼此孤立、静止、片面,永远不会有变化;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数量的增减或者说是空间位置的变化;他们还认为,这种变化的发生关键在于事物的外部,而非内部因素。

他们认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属于形而上学?自然科学是形而下学。

我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简单清晰;第二种解释反而是画蛇添足,越说越糊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38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