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典故

邯郸成语典故,第1张

邯郸成语典故 关于邯郸的成语有多少?

邯郸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都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在人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

据不完全统计,同赵国及邯郸历史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多达百余条。

因此,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

比如“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志在四方”、“纲举目张”、“ 一枕黄粱”、“ 围魏救赵”、“南辕北辙”、“胡服骑射”等等。

下面就来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

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一天,他在路上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于是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在邯郸,他无论是看到小孩,老人还是看到妇女走路他都觉得好看,都学.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完璧归赵,据《史记》记载,是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赵国尚卿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廉颇就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围魏救赵,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这些故事都出自邯郸地区,变成成语也就流传到现在,当然邯郸的成语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成语是汉语文字艺术中的瑰宝。

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

而且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荊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这一非常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还有,梅开二度,窃符救赵,因人成事,三寸之舌,伤弓之鸟,价值连城,鹬蚌相争,黄梁美梦,一枕黄梁,奉公守法,南辕北辙,破釜沉舟,,,,,,《邯郸学步》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沒有学好,反而连自己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一一“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这个典故,实耐人寻味,引以深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47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