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自在,陶渊明亲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身体上的累换取心灵上的欢愉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是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一句,说明他不只"要"亲自下地种田,而是真的"是"亲自下地种田了。
只可惜毕竟是“少学琴书”的书生,亲自躬耕劳作,种田经验不足,又不懂技术,难免“草盛豆苗稀”。
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吃苦耐劳、乐此不疲;小道窄,两旁的草木枝叶又长,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裳不值得可惜,重要的是没有违背我的心愿!宁可露水打湿我的衣服,不让世俗的污秽沾染我的心灵!这就是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理想!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65—742),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东晋末南宋初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著有《陶渊明集》,包括诗125首,文12篇。
陶渊明的父亲生平不可考,在他8岁时就故去了;其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司马,外公是东晋名士孟嘉(“孟嘉脱帽”的孟嘉),只是母亦早亡,所以说陶渊明少时贫困,从小就是个苦命的孩子。
但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陶渊明也曾走过入仕的路,29岁的时候任江州祭酒,后辞职;隆安二年即398年,他做江州刺史桓玄幕僚,后又请辞;403年,做过彭城内史刘裕的参军;405年做过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405年, 在叔叔的举荐下,做彭泽县令,结果都一样,忍受不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规则,自己辞职。
他这个人真是不适合做官,你看看他在职期间写的诗“日倦旧途异,心念山泽居”(《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上班时候不想着怎么往上爬,不想着讨好上司,不想着好好干工作,尽想着田园居,山水梦。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辞职最是洒脱:刚上任彭泽县令180多天,上边派来一个督邮(回去可以对太守汇报的官)刘云检查工作,他不准备酒席接风不备好土特产送礼不说,居然连官服也懒得穿,下属提醒他,他一来气索性不干了!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名言让我等望尘兴叹!归隐南山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能够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和李白的被“赐金放还”不同,和杜甫的仕途无望不同,和王维的宦海沉浮不同,甚至也和孟浩然“孟山人”的从未出仕不同,陶渊明是“四入四出”官场,而且都是自由进出,对仕途那一套是看够了,从心里厌倦了,想明白了,活通透了,宁可“种豆南山下”,也不想再去趟那浑水。
在415年,朝廷诏他为著作佐郎,他籍口抱病未征。
陶渊明之归隐不出,如鸟入山林,鱼游深渊;逃离了官场的污浊和羁绊,他是如释重负,满心愉悦的。
这个从他的《归园田居•其一》里就能看出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住着茅草屋,种着十来亩田;房前有榆树柳树成荫,宅后有桃有李开花结果;鸡犬相闻,充满了大自然的清新淡雅,更充满了农家纯朴简单的烟火气息。
和大多数诗人一样,陶渊明也“性嗜酒”,虽然“家贫不能常得”,然“亲友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所以才留下了王弘“白衣送酒”,颜延之付二万钱的故事。
相传陶渊明常与朋友们在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诗,一大块黑褐色的花岗岩,醒时当酒桌,醉了当睡床,日积月累,石头上竟出现了枕痕,名曰“醉石”,现在已然成了著名的景点。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饮酒》),“怀良辰而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可见这种栽花种草、荷锄种豆、喝酒吟诗的生活,是陶渊明自己想要的,没有悲愤没有牢骚,更没有抱怨,有的是心灵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满足。
陶渊明的诗文里甚至没有无所适从的迷茫和得过且过的颓废,“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他也勘破了生命的无常,坦然面对生死,“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飘逸洒脱如白云,清高孤傲若霜菊。
据说陶渊明有一把无弦琴,有知心朋友来,酒至酣处,就拿出来抚弄一番。
用现在的话说“哥d的不是琴,是情趣”,人说“闻其声而知雅意”,这不闻声都知其心意了,夫复何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隐逸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后世诸多诗人和读者崇拜学习研究的对象,包括现在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自觉不自觉地有一个“桃花源”。
结尾综上所述,陶渊明是真的下田种地了,所以才会有“种豆南山下”的诗句;他不只种豆,而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边种地一边饮酒作诗,欣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生活的馈赠,苦中作乐自得其乐,还把豆苗,把菊花,把酒,都写进了诗文中,流传至今,丰富慰籍我们的心灵。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
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
据《晋书》、《宋书》均说他是陶侃曾孙。
(注①)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僚家庭,他做过参军、县令等小官。
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国家南北分裂的局面,东晋和刘宋王朝政治腐败,门第森严,封建统治的上层社会虚伪龌龊。
而陶渊明对当时的这种黑暗现实不满,所以在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注②)仅仅在任八十余日,即弃官隐居,从此归隐田园。
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世人所熟知的"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一诗句,即由此而出。
此后的二十多年,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事,接近农民,对农村生活多有体验。
其诗作多是在此时期写成,描写了农村田园的日常生活,画面淳朴自然,感情真挚深切,表达了他弃官村居“躬耕自资"后喜悦的生活情趣。
“种豆南山下…",即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中的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有过农村生活的人皆知道,豆苗和草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
由此可见,诗人之所以"草盛豆苗稀",皆因其不善农活儿所致…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诗人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境界。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不追求所谓的"正道",而追求自然的无拘无束。
甚或,隐寓着诗人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与其同流合污的精神!由此,想起来曾经风靡一时的豫剧《七品芝麻官》(注③)中的一句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只是,其唱词应该改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地里边种不出红薯,你卖什么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