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针灸,中药都可治脾风占候。
声不出。
或上下手。
当灸手十指头。
次灸人中。
次大椎。
次两耳门前脉。
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是。
次两大指节上下。
各七壮。
治脾风。
穴脾俞。
脊两边灸各五十壮。
凡人脾俞无定所。
随四季月应病。
即灸藏俞。
是脾穴。
此法甚妙。
治脾风者。
总忽为八风猥腿风。
半身不遂。
失音不语者。
穴百会灸五百壮。
次本神。
次承浆。
次风府。
次肩 。
次心俞。
次手五里。
次手髓孔。
次手少阳。
次足五里。
次足髓孔。
次足阳明。
各灸五百壮。
治中风。
失喑不能言语。
缓纵不随。
及风痱不能语。
手足不随。
卒病欲死。
不能语。
肺中风不能言。
穴天窗。
先灸五十壮(息火)。
百会仍移灸五十壮毕。
天窗还灸五十壮。
若发先灸百会。
则风气不得泄。
内攻五脏喜闭状。
仍失音也。
所以先灸天窗。
次百会佳。
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
复灸之。
视病轻重。
重者。
一处三百壮大效。
凡中风服药益剧者。
但是风穴。
悉皆灸三壮。
无不愈。
神良。
决定勿疑。
不至心者勿浪为灸。
巢氏云。
脾脉络胃夹咽。
连舌本。
散舌下。
心之别。
脉系舌本。
心脾受风邪。
故舌强不语。
三阳之经并络入额颊。
夹于口。
诸阳为风寒所客。
则筋急。
故口噤不得开。
治卒中风口噤不得开。
机关(千金翼名颊车)二穴。
各灸五壮即得语。
又灸随年壮。
僻者逐僻左右灸。
治卒中风口 。
苇筒长五寸。
以一头刺耳孔中。
四畔以面蜜塞。
勿令泄气。
一头内大豆一颗。
并烧艾令燃灸七壮。
瘥。
右灸左。
左灸右。
千金不传。
耳病亦灸之。
治中风口 。
手交脉灸三壮。
左灸右。
右灸左。
炷如鼠屎形。
横安两头下火。
治口 。
穴刺承泣。
治风中脉。
口眼 斜(若久不治。
亦传入脏。
慎不可忽)。
穴听会 颊车 地仓经验方云。
自崇宁壬午年五月间。
忽口眼 斜。
灸听会等三穴即正。
后右手足麻无力。
灸百会发际等七穴得愈。
癸未年八月间。
气塞涎上不能语。
取金虎丹加腻粉服至四十丸半。
气不通。
涎不下。
药从鼻中出。
魂魄飞扬。
如坠江湖中。
顷刻欲绝。
灸百会风池等。
左右共十二穴。
气遂通。
吐涎几一碗许。
继又下十余行。
伏枕半月余。
遂平复。
方觉意思惺快。
每遇心中愦乱。
即灸百会风池等穴。
无不立效。
回知灸有神圣之功。
非药所能及也。
甲申十月既望正思识。
治风中 。
穴列缺。
二穴别走阳明者。
灸三壮。
患左灸右。
患右灸左。
治风失音不语。
穴合谷。
各灸三壮。
治不能言。
穴通里治中风口 僻。
口吻口横纹间灸。
觉大热便去艾即愈。
勿尽艾。
则太过。
若口左僻灸右吻。
右僻灸左吻。
又手中指节上灸一炷。
治口 斜。
耳垂下麦粒大。
艾灸三壮。
左灸右。
右灸左。
治风寒之气客于脏间。
滞而不能发。
故喑不能言。
及喉痹失音。
皆风邪所为也。
入脏皆能杀人。
穴百会。
灸百壮。
针入三分。
补之。
治中风卒失声。
声噎不出。
穴大椎旁一寸五分。
又刺耳下。
停针之。
治风痱不能语。
手足不遂。
度病者。
手小指内岐间。
至指端为度。
以置脐上直望心下。
以丹注度上端毕。
又作两度。
续所注上合其下。
开其上。
取其本。
度横置其开上。
令三合其壮。
如到作某字形。
男度左。
女度右。
手嫌不分了。
故上丹注三处。
同时起火灸之。
各一百壮愈治中风口噤。
牙关不开。
刺水沟针入四分。
次针颊车。
令人侧卧。
张口取之。
针入四分。
得气即泻。
治中风不能语。
第二椎或第五椎上。
灸五十壮。
治风入脏。
使人喑哑。
卒口眼相引。
牙车急。
舌不转。
僻者。
口吻边横纹赤白际。
逐左右灸。
随年壮报之。
至三日不瘥。
更报之。
治中风。
气塞涎上。
不语昏危者。
穴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间使 三里等七穴。
左治右。
右治左。
以取尽风气。
神清为度。
其病并根据穴针灸或有不愈者。
一则不中穴。
二则虽中穴。
刺之不及其分。
三则虽及其分。
气不至出针。
四则虽气至。
不明补泻。
故其病或有随针而卒者。
一则不知刺禁。
假令刺中心即死之类是也。
二则不明脉候。
假令下痢。
其脉忽大者。
死不可刺之。
凡针灸者。
先须详审脉候。
观察病证。
然后知其刺禁。
辨其经络穴道远近。
气候息数。
深浅分寸。
然后知其病刺之。
获时而愈矣。
不可一途而取。
不可一理而推之治中风失音。
刺任脉天突一穴。
在结喉下一寸宛宛中。
阴维之会。
针入五分。
次针手少阴经神门二穴。
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针入三分。
次针手少阳经支沟二穴。
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中。
针入三分。
次针足少阳经涌泉二穴。
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
针入五分。
如舌急不语。
刺哑门一穴。
在后顶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
仰头取之。
针入二分。
如舌缓不语。
刺风府一穴在顶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
针入三分在两千年以前,黄帝内经就载有地黄饮子,药有熟地,茱萸,肉苁蓉,巴戟天,官桂,附子,麦冬,石斛,五味子,远志,菖蒲,白茯苓等分加姜枣 薄荷少许,滋肾阴,补肾阳,开痰化窍,治舌强不语,足废不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现用于中风后遗症、各种脊髓病变之偏枯、失语属于精虚痰实者,亦可用于全身性瘙痒症。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石斛、麦冬养阴生津,兼清虚火,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温养肾中真阳,上述八味,阴阳并补,以治肾虚,再以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交通心肾,五味子收敛耗散之真气,生姜、大枣和药调中。
配合成方,共奏补肾填精,化痰开窍之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