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脑子中得有文章的大概框架。
叙事性的,前半段以平述铺垫为主,随事情变化发展,层层推进,直到高潮。
自然就呈现出先抑后仰的效果。
说明描述性的,先简后繁,先平庸后出彩,重点放在后面讲述。
议论性的,把主要矛盾放在最后重点论述,主要关键的论据放在最后说明,这样就能有先抑后仰的效果。
但是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喜欢讲主要矛盾、主要论据放在最先来讲,重点在前,这样更能被大家接受。
跟绝大多数事情一样,写文章的经验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有时刻意的追求先抑后仰反而效果不好。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所谓“欲扬先抑”,就是想要歌颂赞扬而先贬低对方,使其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一种写作方法。
这种写作方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有,比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的赞美就用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下面这个故事就证明了这种写作方法的艺术效果:从前,有一家富人准备给他们家母亲办六十大寿,请来当地一位有名儒生写首诗祝贺。
这位儒生想了一下,提笔写一到:"这个婆孃不是人",儒生看见这家人面带怒色,凶相毕露,正欲发作,他赶紧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
儒生看见这家人破怒为笑,点头称赞。
摇着他又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时这家人又满脸的不高兴了,心想竟骂我们是贼,正要理论,这位儒生又急忙写道:"偷得蟠桃献母亲"。
全家看后齐口称赞,重赏儒生。
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典型案例,取得了相当不错艺术效果。
诗友们,你们认为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