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代周瑜

鲁肃代周瑜,第1张

鲁肃代周瑜 "忠厚无用"的鲁肃,为何能代周瑜镇守荆州

文|小河对岸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绝对是“忠厚无用”的人物,早期是诸葛亮、周瑜的陪衬,后期又是关羽戏耍的对象。

而荆州之地,是曹孙刘三方势力角逐的焦点。

对於东吴来说,荆州地处长江上流,乃其门户要害所在。

故而,充当荆州镇守之任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时最为杰出的英才。

那么,“忠厚无用”的鲁肃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镇守荆州,而在此风口要害之地,既要外抗曹 *** ,又要内防刘备,与虎狼相争食呢?《三国演义》是一部尊刘抑曹、弱化东吴的小说,东吴被严重地边缘化,其人才也自然遭受了极大程度的矮化。

正史记载中的鲁肃,当然不同於《三国演义》中刻画的鲁肃形象。

据《吴书》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

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鲁肃虽给人一种有儒生的感觉,但汉末三国时期的儒生不同於明清时期的儒生。

唐朝以前的儒生都兼习文武,其日常装束也都是身佩长剑,而有一种游侠的气质。

自宋朝以后,才偃武修文,儒生也就不再佩剑,而是手摇纸扇附庸风雅,这也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体现。

在鲁肃的身上,就能体现出游侠的豪杰之气,而绝不是今人想象中的那种孱弱书生形象。

演义中的关羽“单刀赴会”,实际上是鲁肃单刀赴会,据裴松之引《吴书》注解《三国志》:(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

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

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

鲁肃不但有胆色过人,更是难得的王佐之才,其与孙权的“榻上对”可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

孙权曾对陆逊言道:...公瑾(周瑜)昔要子敬(鲁肃)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

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

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

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

孙权将鲁肃比作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而周瑜在临终之前也向孙权上书言道:...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周)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

今既与曹 *** 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

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鲁肃镇守荆州之时,虽与曹、刘两方势力并无大的战事发生,致使其战绩并不突出,但其军事才能并不能抹杀。

《吴书》对鲁肃的评价甚高,而评论道:(鲁)肃为人方严,寡於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

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

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参考史籍:《三国志》等等

说鲁肃“忠厚无用”显然是受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事实上,鲁肃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仅眼光很高,是一位战略型谋士,而且很英勇,“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善于骑射,是能文能武的人。

鲁肃在江东的资历并不高,也没有属于自己的人马,只是一名智囊,但周瑜死后鲁肃在江东众多人物中脱颖而出,接替周瑜成为荆州地区的实际负责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鲁肃的个人才能突出《吴书》评论鲁肃,认为他“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

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这段话非常中肯而全面,是对鲁肃的总体概括。

鲁肃眼光独到,看问题很准,初次见孙权就提出了与诸葛亮隆中对策基本相同的“顶层设计”,从时间上看比隆中对策提出还要早好几年。

赤壁之战前,又是他积极倡导孙刘联盟并为此奔走,当联盟出现危机时,还是他在益阳城外与关羽单刀相会,维护了联盟,这些都是有见识、有胆略的表现。

《吴书》还评价说“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这是孙权一定要重用他的根本原因。

孙权觉得鲁肃用起来很顺手孙权说过一句话:“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故比之。

”遇到关键时刻,跟鲁肃只需要三言两语,孙权的想法就能被鲁肃及时掌握,马上去落实,这样的下属当然用起来很顺手。

鲁肃的忠诚也让孙权感到满意,赤壁之战前张昭等人几乎众口一词地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坚持不降,鼓励孙权一战,关键时刻能看清一个人,孙权通过这件事对鲁肃也更加信任。

孙权评价鲁肃:“此天以卿赐我也。

”在孙权眼里,鲁肃不仅能力突出,而且绝对可靠,没有理由不重用。

周瑜对鲁肃竭力推荐鲁肃得以投奔孙权,是周瑜大力引荐的结果,二人很早便有交往,当时周瑜任居巢长,鲁肃是一个大财主,周瑜请鲁肃资助一些粮食,鲁肃家里有2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3000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手指其中一仓相赠。

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赤壁之战,孙权命鲁肃协助周瑜,二人共同为打败曹 *** 建立了功勋。

有长期的友谊和共事基础,周瑜对鲁肃的感情很不一样,周瑜临终前给孙权写信说“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还说鲁肃“临事不苟”,也就是有主见,不会无原则地附和,这些也是促使孙权重用鲁肃的重要原因。

孙权从战略考虑重用鲁肃鲁肃始终重视孙刘联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在如何对待刘备一事上,周瑜、吕蒙、陆逊如果是鹰派的话,鲁肃就是一名鸽派。

对孙权来说,用鹰派还是用鸽派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战略需要,赤壁之战后孙权的实力仍有限,曹 *** 方面的压力仍然很大,仍然需要与刘备联合起来对付曹 *** ,这时就需要用鸽派,以鲁肃接替周瑜刚好符合这一时期孙权的整体战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7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6
下一篇 2022-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