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

台湾府,第1张

台湾台湾府什么时候设立清朝设置台湾府是什么时候

1684年。

台湾府,位于东南沿海的宝岛台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距省城福州府五百四十里,又水程一十一更。

四面皆海。

东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广一百里;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

东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澎湖岛五十里,南至沙马矶头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鸡宠城海二千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七千余里。

扩展资料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命刘铭传为台湾巡抚。

中法战争前,台湾作为一个道隶属于福建省。

经过中法战争,台湾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清政府感到必须加强对台湾的统治。

1885年10月,醇亲王等提出“台湾要区宜有大员驻扎”。

10月12日清政府传旨,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福建巡抚事宜由闽浙总督兼管。

并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是中法战争中为保卫台湾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将领。

战争结束后,他留驻台湾。

在经亲自勘测查访的基础上,1887年11月,他与闽浙总督联名向清廷提出新的台湾行政区划分方案,获得批准。

参考资料:

清朝设置台湾府是哪一年?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

清朝时的台湾与今日的台湾不同,在当时农耕社会背景下,台湾实际上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偏辟之地,醉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台湾的首付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当时的台湾全岛人口不过十余万,相比内地的一个大县还不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大清帝国来说的一块d丸之地,却让清政府耗时数年发兵数万,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收复台湾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

这两方面是清朝统治者也就是康熙皇帝非常看重的。

台湾收复的历史背景: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收复台、澎、金、厦三十六岛,此时距离清政府入关统治中国已经过去四十年时间。

在这期间,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主要地区,作为明朝统治延续的南明的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先后覆灭。

公元1661年,清军将领吴三桂率清军进入缅甸,缅甸国王莽白将逃往缅甸的永历帝送给清军。

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明朝彻底灭亡。

在灭亡南明政权后爆发了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清政府历时八年,最终于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朝初年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和军事行动告一段落,清政府初步完成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并基本上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

此时孤悬海外的台湾却仍然有着一股抵抗力量,这就是郑氏集团,郑氏集团在永历帝被害后在台湾举起了明统的旗帜,一时间成为了反清复明的大本营,这种情况对于清朝的政治安定和通知的巩固非常不利,年轻的康熙皇帝决定彻底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

台湾收复的政治意义:永历帝被杀之后,残存不多的明朝宗室大部分离开了大陆,迁往亲明的台湾投靠郑氏集团,还有一些民间的只在反清复明的义士,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迫害而来到台湾,一时间台湾成了反清复明的大本营。

郑氏集团由于曾经受惠与明朝,所以一直对明朝心存感激,并且宣称与清朝势不两立,永历帝被杀后郑氏集团仍然是用永历年号,并且在随后的三藩之乱中发兵攻打清朝福建浙江的一些沿海地区,郑氏集团甚至还暗中与日本幕府以及尊明贬清的朝鲜李氏王朝联系,并相约共同出兵推翻清朝,日本德川幕府对此表现的并不热心,而朝鲜李朝君臣却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台湾与朝鲜和日本勾结的行径为清政府所警惕,于是在荡平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便开始着手对台湾的统一行动。

最终台湾被清政府收复,台湾的收复不仅让清政府扩大了统治地区,更重要的是作为明朝最后的皇统和反清复明的最后希望的彻底断绝,从此之后,反清复明的力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已经从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变成了疥癣之疾。

清政府收复台湾让人们看到的是清朝对明朝的彻底战胜,很多人因此对于反清复明的前景感到悲观甚至绝望,这也是清政府所想达到的最理想效果。

台湾收复的其他意义:台湾的收复不仅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还有着他的军事意义,台湾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收复台湾,使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

而随后对于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清政府的海防得到了巩固。

内地的先进文化得以在台湾广泛传播,台湾与内地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清政府对于台湾的二百一十二年的统治加强了台湾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感,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的收复台湾。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

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

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

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

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

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昔日作为抗击外敌抵御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氏集团已经蜕变成了民族分裂势力,台湾郑氏集团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

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入主中原的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帝继位,他亲政后即智擒鳌拜,巩固了皇权统治,接着,康熙帝平定“三藩”,击败了吴三桂等藩王的割据势力,使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稳固,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到了大大加强。

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于康熙来说,收复台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朝中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大臣认为台湾远隔台湾海峡,又是一个岛屿,而且,台湾郑军水师作战经验丰富,而清军主力八旗军不熟水性,要收复台湾难度很大,而且有不值得。

但是,康熙帝玄烨对收复台湾很热心,也很有信心和决心。

随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到当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已组成了出具规模的水师,收复台湾的条件逐渐成熟。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第一,郑氏集团一直是侵扰清朝的军事力量,但在“三藩之乱”后期,清廷也已为收复台湾采取了一些措施。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军队因忙于打击农民起义军和清剿明朝的残余军事力量,而且,入关不久,对明朝降清的汉将还不敢放手重用,所以,还无暇顾及收复台湾之事。

而康熙继位之后,清朝内地的反抗力量逐渐被平息,清廷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固。

但是,在当时,明朝的逃亡力量联络了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想反清复明,因而,台湾军事力量也经常对清朝采取军事干扰,郑成功甚至还率兵想攻打南京。

可是,郑成功在收取台湾之后,于次年便病逝了,由他的儿子郑经继位。

郑经利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的机会,曾率军渡海攻击福建、广东沿海等地。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为了保住他在福建的统治,与郑经协作,提供战船给郑经,以换取郑经出兵支援福建。

在郑经强大水师的威慑下,泉州、漳州、潮州等陆续投靠郑经。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广东尚之信遭受郑军的打击,战事失利,尚之信便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并且将惠州割让给郑经。

到了“三藩之乱”后期,清军逐渐占据优势,郑氏在闽粤沿海的势力逐渐被驱逐出去。

郑氏集团虽然在闽粤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仍对清朝有严重干扰和一定的威胁。

其一,郑氏不断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之地的稳定,而且对南方民心的稳定有很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与民心归顺清廷;其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存在,被认为是明朝正统势力的留存,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明朝残余势力便是以台湾为希望,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其三,台湾继续孤悬于海峡对面,不利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统一。

所有这些状况,使康熙皇帝感到,收取台湾势在必行。

早在康熙初年,清廷就与台湾郑氏集团有了一定的交流。

在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使者前往厦门,表示要招抚郑经。

但是,当时郑氏集团正发生内斗,郑经与其叔父郑世袭矛盾激烈,郑经担心清廷趁机出兵攻台,造成内外受困,因而,郑经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应对策略,他表面接受招抚,但实际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虚以应付。

第二年,郑经击败了他的叔父,便向清廷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 (魏源:《圣武记》卷8《康熙勘定台湾记》)。

而清廷要求的是郑经必须登岸、剃发、易服,因而双方形成对峙。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全面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

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主张趁势进攻台湾,但遭到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而康熙帝当时仍在指挥清军对付西南的吴世璠,因而便赞同暂缓进攻台湾。

姚启圣与施琅(剧照)第二,郑经去世,清廷趁台湾政局不稳,抓住机会收复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率领清军水师的重要将领,这就是施琅。

施琅原是郑氏集团中的人,是深谙海上作战,非常厉害的水师将领。

施琅因与郑成功有矛盾,后来降清,曾率领清军经历过一些战事。

经朝廷重臣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康熙帝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率水师征剿郑经。

施琅率曾水师先后三次渡海,想攻下台湾,可是,皆因中途出现台风,征战未能获得成功。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至台湾招抚郑经,但郑经仍顽固地坚持要依“朝鲜例”而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装,因而,招抚仍没有能成功。

康熙七年(1668年)初,清廷令施琅到京师,仔细商议进兵征讨台湾的整体策略。

施琅到京师后,向康熙帝及朝中大臣详细报告了他关于武力统一台湾的整体设想。

但是,当时康熙帝刚逮捕鳌拜,“三藩”尚未平定,南方割据力量尚未完全清除,沿海人心不稳,所以,清廷还没有精力和兵力能武力统一台湾,因而,施琅的设想没能被康熙帝采纳,更没有可能付诸实施。

不过,康熙帝已经意识到武力统一台湾将是他不仅将实施的军事行动。

于是,康熙帝命施琅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备收复台湾时能重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突然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又再次发生内斗,这一次,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

可是,当时郑克塽根本掌控不了局面,郑氏集团的大权实际上被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而郑氏集团中的官员出现了向心力动摇的状况。

在这非常时期,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感到郑氏集团前景堪忧,于是,他想当清廷的内应,准备与清朝水师暗中合作。

此时,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极好时机,主张向台湾进军。

可是,当时的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反对立即出兵,觉得时机未到。

而姚启圣对施琅非常了解,知道施琅与郑氏集团有大仇,必能帮助他出兵击败郑军,于是,姚启圣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请求让施琅到东南前线来率领水师。

当时,康熙帝对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兵征讨台湾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康熙帝便接纳了姚启圣的建议,派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并将万正色调任为陆师提督。

清统一台湾之战示意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率领清军水师,发动了对台澎的总攻击。

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

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决战即将开始,可是,海面上突然刮起台风,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很大的西北风,这风向是施琅没有料到的。

风势对郑军有利,刘国轩令郑军趁有利的风势猛攻清军,清军处于十分被动状态。

清军船队将朱天贵被炮火打死,舰队阵营有些稳不住。

可是,到了中午,老天爷突然保佑清军了,因台风受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转而刮起南风,风向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

施琅见有了风势,立即令清军全面反攻。

清舰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围攻郑军船队,郑军被突然改变的风向弄懵了,原本就已贴近清军船队,风向一转,成了近距离的打击目标。

激战了不久,郑军全面崩溃,郑军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被毁、被缴的战船达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郑军船队大溃败,知道战局已定,再也无力抵抗了,他急忙率着残余部队从北面撤往台湾,澎湖各岛余下的郑军,皆向施琅投降。

此次决战,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施琅大胜。

施琅在澎湖郑军归降后,禁止杀戮,发布《安抚输诚示》,安抚百姓,以稳定澎湖战后秩序;其次,施琅特意派人医治受伤的战俘,并配发给他们衣服、粮食,而后,再将痊愈的士兵送回台湾;再次,施琅指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劝说刘国轩归降,并拉拢郑军将领,劝其作为内应。

此举果然有效,台湾军队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暗中与施琅联络,并劝说其他将领归降施琅。

施琅收复台湾(绘画)其实,此时守在台湾的郑军人心全乱了,精锐部队在澎湖决战中全折了,战败消息在台湾越传越广,兵无斗志,民不安心。

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掌权的冯锡范和刘国轩出现了矛盾,冯锡范赞成有的将领提出的进攻菲律宾的建议,但遭到了冯国轩的极力反对,因为远征军只想抢劫,并想逃往海外,这是死路一条。

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下,延平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全心归顺清王朝。

至此,郑氏王朝宣布正式灭亡。

第三,清军收复台湾后,施琅力主设府管理,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清廷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已经被清军所控制,但是,朝中却出现了争议,关于台湾是否把台湾并入清朝的版图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孤悬大海之上,朝廷若要安全防守台湾和把台湾治理好,要耗费许多银两,因而,倾向于主张将其弃守。

可是,以施琅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特别是参与平台的大臣,都主张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施琅认为,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台湾资源丰富,是自然风光很优美的岛屿,势必当纳入大清版图。

其实,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岛屿,只是当时清取代明,而郑氏集团一直向明朝称臣。

施琅收复台湾之后,清王朝将台湾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膨隶属于福建省。

从此,台湾和大陆在清朝又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施琅因平台有大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两岸同根”清朝统一台湾意义重大:首先,清政府统一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虽然说清廷是从郑氏集团手里收取了台湾,但是,若是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看,其实,施琅等是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台湾归属于清政府,荷兰殖民者等不不再敢卷土重来,沿海诸省也没有外敌入侵的危患。

收复台湾,使台湾和东南沿海数省从此得到了将近二百年的安宁。

其次,清政府统一台湾,加紧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发展。

清政府为了割断郑成功和沿海数省的联系,曾实行海禁,造成沿海地区土地荒芜,民众十分困难,甚至流离失所。

而统一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招民垦荒,沿海一带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

此外,台湾民众不少家族的根就在东南沿海,比如,郑成功当时把福建沿海的一些民众带到了台湾,台湾的风俗,很多与福建沿海地区是一样的,说闽南话,保持着闽南风俗,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而台湾统一使这些同根、同缘、同习俗的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

台湾不仅在政治管辖权上,在地理版图上是中国的台湾,而且,台湾在文化和习俗上也是中国的台湾。

现在,美国想通过在台海挑起军事事端,通过唆使、诱惑台湾的“台独”势力搞独立,这是痴心妄想,台湾属于中国,绝不允许独立,更不允许成了外部势力的附庸。

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不容任何势力侵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74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